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黎烈文

  安葬鲁迅时共16位抬棺人,其中有一位叫黎烈文。他是教授,经鲁迅挚友许寿裳推荐,曾在台湾大学文学院西洋文学系执教20余年。他是翻译家,对日本文学和法国文学研究颇深,翻译过《红与黑》《法国短篇小说集》《梅里美选集》《红萝卜须》《两兄弟》等法国文学名著,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冰岛渔夫》。他是编辑家,主编过《申报》副刊《自由谈》、《改进》半月刊(月刊)、台湾《新生报》等。他广为中国大陆读者所知,则主要由于他在《自由谈》主持笔政期间跟鲁迅关系密切。他的编辑业绩跟鲁迅的文学业绩相互辉映,成为了一段文坛佳话。今年是他110周年诞辰。

  黎烈文跟鲁迅相识相交是在1933年至1936年。据《鲁迅日记》统计,在这三年中,他跟鲁迅的交往多达200余次,黎烈文致鲁迅信73封,鲁迅致黎烈文信80封(现存32封)。黎烈文主编《申报·自由谈》时,鲁迅共投稿135篇,平均每月7篇。可以说,鲁迅的杂文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就是他们友谊的见证。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上海文艺界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黎烈文跟鲁迅立场一致,观点相同,互相支持呼应。著名的《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就是由黎烈文、巴金分别起草,鲁迅修改合并,文字难分彼此。这是友谊深厚的一种最高境界。下面,试以黎烈文主编的《中流》杂文为中心,补充介绍一些有关情况。

  《中流》是一种文艺半月刊,1936年9月5日创刊于上海,“中流社”出版,黎烈文主编,上海杂志公司发行,16开本。1937年8月5日出至第二卷第十期终刊,共出22期。这是一份在抗日救亡运动 *** 中创办的刊物,也是鲁迅用最后的心血浇灌的一份刊物。当然,鲁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得到了这份刊物的相应支持。

  鉴于鲁迅身体状况差,烈文原本只希望鲁迅将《〈呐喊〉捷克译本序言》交他发表(后刊登于第一卷第四期),没想到鲁迅连续将他的几篇巅峰之作也都投寄给了《中流》,其中包括《这也是生活……》(创刊号)、《死》(第一卷第二期),《女吊》(第一卷第三期)。鲁迅还专为《中流》撰写了七篇题为《立此存照》的补白。为此,黎烈文在《编后记》中郑重地表示了谢意。也正是因为《中流》刊登了这些佳作,所以创刊号出版几天就全部售罄。

  在《中流》创刊号,黎烈文亲笔撰写了一篇《献词》、这篇《献词》虽然只字未提鲁迅,也没有直接引用鲁迅的只言片语,但字里行间又无不体现了鲁迅的文艺观。鲁迅认为,战斗的作者应该注重于论争。《中流》杂志旗帜鲜明地贯彻了这一主张,在攸关是非的问题上毫不吞吞吐吐。粗略归纳一下,在《中流》创办的十一个月中,开展的大论争至少有五次。刊物在这五次论争中所坚持的立场也就是鲁迅的原则立场,所表达的观点都符合鲁迅的基本观点。

  一、茅盾与周扬之间关于“创作自由”的论争。茅盾和鲁迅都反对以创作“国防文学”作品作为文艺家联合救国的资格,而认为文学家联合的共同旗帜是“抗日救国”,在创作题材上“不限于国防文学”,“需要有更大的自由”。而周扬却曲解茅盾的观点,说什么“创作的自由不是没有限度的,绝对的创作自由说法是有害的幻想”。为此,茅盾撰写了《“创作自由”不应曲解》一文予以澄清,刊登于《中流》创刊号。在《编后记》中,黎烈文肯定茅盾的文章“对于目前的文学运动含有很好的教训”。

  二、黎烈文与胡铭之间关于译文的论争。胡铭在《光明》半月刊第三期上翻译了一篇纪德的《高尔基死了》。黎烈文指出这篇总共不过五百字的译文有误译,漏译,还凭空杜撰了一个“现实剧院”的名称。黎烈文批评《光明》的编者沈启予把关不严,实在太对不起纪德。胡铭在《光明》第8期进行答辩,说他是根据俄文转译的,绝对没有错。后经另一位翻译者王敏证实,胡铭的俄译固然有错,如果根据纪德的法文原作对照,误译之处更多,而黎烈文的译文并没有发现什么错误。这次论争表现出黎烈文对翻译工作的谨严态度。这也正实践了鲁迅以“信”为主的翻译主张。

  三、巴金跟徐懋庸的论争。在《中流》第一卷第三期,巴金发表了《答一个北方青年朋友》一文。巴金当时是一个自由作家,没有心思参加无谓的笔战,从没有参加过任何团体,始终不愿意卷入“两个口号论争”。但徐懋庸的多次攻击使巴金不能已于言。他鼓起再次被攻击的勇气说明,无论是西班牙的“安那其(按:指无 *** 主义者)”或中国的“安那其”,都没有破坏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有人还牺牲在反法西斯战场。他揭露了“文艺家协会”成立的内幕,表示他不愿意充当“文协”的发起人并不见得就是反对“文协”,更不是破坏文艺界的统一战线。当时“国防文学”的倡导者不允许其他文艺工作者提出异议,否则就横加罪名。巴金明确表示:“我自己并没有参加最近的文艺论争,但我得说一句公平话,这决不是无谓的笔战,更不能说是‘内争’。这论争对于新文学的发展是有大帮助的。有许多问题是经过几次的论战后才逐渐地明朗化而终于会得到解决的。”在七十八年后的今天重读巴金此文,可以断言巴金当年所言的确是“公平话”。

  四、巴金跟朱光潜的论争。巴金在《中流》第二卷第三期发表《向朱光潜先生进一个忠告》。起因是:巴金看了四次《雷雨》的演出,被感动得流了四次眼泪。这原本是观众跟戏剧产生的交流互动,不足为怪。但朱光潜却讽刺巴金在提倡“眼泪文学”,是一种“世纪病”,“哀怜癖”,缺乏“丈夫气”,而像他这种智力特别发达的美学家才能做到“读文学作品没有流过眼泪”。巴金在论述伟大的作品也无妨叫人流泪之后,又进一步批评了朱光潜美学著作中的其它缺点,如滥用名词,望文生义,不懂装懂,甚至连自然主义与写实主义的概念都加以混淆。巴金还指出了朱光潜文章中的一些常识性错误,如把达·芬奇的杰作《最后的晚餐》说成是油画。朱光潜以“孟实”的笔名在1937年5月11日的《北平晨报》进行反驳,题为《读“论骂人文章”》,说巴金的文章“吹毛求疵”,“狗是趁肥处咬”,而他决不会“向狗嘴巴里讨饶”。除了一些意气用事的骂人话,朱光潜的答辩并无学理性的内容。接着,巴金又在《中流》第二卷第七期发表了 《给朱光潜先生》一文,并附录了他的另一篇文章《几句多余的话》,主要是根据《大英百科全书》、美国的《万国百科全书》等工具书,证实《最后的晚餐》确系壁画,是用颜料画在新涂泥的墙壁上,而不是油画。巴金跟朱光潜论争的时候,朱40岁,巴33岁,都是血气方刚的年纪,难免于肝火旺盛。但这场论争又并非意气之争,而是美学观乃至人生观、政治观的分野。鲁迅在《题未定草·七》等文中也批驳过朱光潜以“静穆”为诗歌极境的见解,遭到了朱光潜攻击和影射。所以,巴金对朱光潜的批评,反映了当时整个左翼文坛对朱光潜的态度和评价。

  五、茅盾跟沈从文的论争。1936年10月25日沈从文以“炯之”为笔名,在《大公报》发表《作家间需要一种新运动》一文,批评大多数青年作家的文章内容差不多,所表现的观念差不多……如果单纯从文艺创作需要独创性的角度看问题,沈从文的意见无疑含有合理的内核,但联系沈从文的其它文章就可以发现,他的潜台词其实是在针砭左翼文坛“一尊独占”的现象。为此,茅盾在《中流》第二卷第八期发表了《关于“差不多”》一文,指出中国新文艺发展到第三期,描写农村工厂的作品增多是一种正常现象,标志着作家视野的扩大和文艺与社会关系的密切,应该看到这是一种进步的趋势,而不能把前进中不可避免的暂时的幼稚病当成弥天大罪,把国内文艺现状描绘成漆黑一团。在《七论“文人相轻”——两伤》中,鲁迅也批评过沈从文的“无是非观”。所以,茅盾与沈从文的论争,是京派与海派之争的延续,也是左翼文坛与非左翼文坛论争的一个组成部分。

  鲁迅去世之后,不少报刊都刊登了相关报道和悼念文章,如《作家》(18篇),《光明》(27篇);而以《中流》刊登的文章最多(三期共44篇),质量最高。像许广平的《献词》和《片断的记述》,茅盾的《学习鲁迅先生》,巴金的 《一点不能忘却的记忆》,阿累的《一面》,胡风的《悲痛的告别》……就都刊登于《中流》杂志。黎烈文的悼文题为《一个不倦的工作者》。他动情地写道:“别人不过从鲁迅先生的著作受到他的影响,而我却是近几年来常常在他家里走动,当面受着他的教益,得到他的鼓励的一人,望着那静静地睡在许多花篮花圈当中的他的遗体,再回忆着那永远不能够再听到的但又仿佛还在耳畔的他的谈笑,我无论如何也不愿设想鲁迅先生已经死去……”

  现在,听说通过海峡两岸学者的共同努力,已经出版了《黎烈文全集》,黎烈文的主要著作和翻译都已公之于世,供读者阅读和研究。还有没有未收入“全集”的佚文呢?揆诸常理,应该还有。比如,《中流》杂志刊登的再版《冰岛渔夫》广告,就很可能出自黎烈文的手笔:“(法)罗逖是以描写异国情调著称的印象主义作者,文章隽丽而飘逸,令人百读不厌。本书描写冰岛渔夫和悲惨的生活挣扎,和残酷的命运搏斗,尤为罗逖一生的杰作。”这应该就是黎烈文对此书原作的精到评价,也是他翻译这部小说的初衷。至于《中流》“编后记”一类文字,当然也应出自主编黎烈文之手,不知全集的编者是否已经收录?

  1937年8月5日,《中流》第二卷第十期为“抗敌专号”,也即是终刊号。黎烈文在“救亡呼声”栏目发表了《抱定牺牲的决心》一文。当时正值卢沟桥事变之后,古都北平一夜之间拱手让于日寇,黎烈文异常悲痛,异常愤慨。他指出大片国土沦丧的根本原因是我们没有抱定牺牲的决心。他呼吁 *** 明白宣示:“在不曾收回所有的失土之前,有再主和误国者,当处死刑!”这就是黎烈文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的立场和态度。1937年8月22日,《中流》与《文学》《文季月刊》《译文》合并,创刊《呐喊》周刊,仅出两期;9月5日改名《烽火》周刊,共出20期。黎烈文与茅盾、巴金一起,继续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奔驰呐喊,为抗日战争的烽火不断增添着精神的燃料。他们共同的精神旗帜就是鲁迅。

与鲁迅交相辉映的黎烈文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明教是什么教?《倚天》里张无忌率领的不是魔教,而是光明的宗教

    《倚天屠龙记》当中张无忌所属的「”明教”,在人类历史上确实存在过,那就是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摩尼教”,由于吃素,并且崇拜教祖「”摩尼”,明教被当时的人们污蔑为「”吃菜事魔”,这就是「”魔教”一词的由来。其实,「”魔教”并不崇拜恶魔,相反,他们崇拜光明和善,他们的教祖摩尼,也是一个带来善的启示的「”光明使者”。一、明教教祖摩尼按照摩尼教的教义,宇宙起源于十二个千年以前,每一个千年都会产生一个伟大的先

  2. 从曹植的《洛神赋》,看其对后世艺术创作的影响程度?

    虽然在储君的争夺中,曹植没有能够胜过曹丕,但在文学领域,他绝对是曹家最为出色的人,后世很多人对于曹植的评价都非常高,其中谢灵运更是直接就表示「”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三国剧照可由于三国以及后来南北朝的乱战,使得曹植的很多文章都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他还是有部分作品能传世,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洛神赋》,这篇文章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传世名篇,对于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曹植《洛神赋》洛神又称

  3. 他用一支笔复活了麦田里的汉魏洛阳城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当陇海铁路线的乘客,穿过洛阳市区与偃师之间的一片麦田时,很少有人知道,窗外曾经有中国古代最辉煌的都市之一——汉魏洛阳城。

  4. 一分钟弄明白,山海经的三大体系,山经海经大荒经到底指的是什么

    山海经里的大荒,海内与海外,大荒到底是哪里请看丫丫图说山海经。《山海经》——是一部先秦典籍,自古以来被视为一部奇书。书中记载了荒诞离奇的人物志怪,匪夷所思的奇异禽兽,天马行空的神话传说,千百年来让人们对山海经里描述的世界充满了好奇。然而山海经中涉及到了诸多自然科学无法解释的事物,这些内容自然是不能写入到正常的历史典籍里的。

  5. 南朝猛将萧摩诃从13岁猛到73岁,威震敌胆,却晚景凄凉,黯然谢幕

    纵观历代亡国之主,无不有其可恨之处,尤其如商纣,如隋炀,如刘子业,如萧宝卷,暴虐百姓。但另有一些亡国君主,可恨之中,更多的是可怜、可厌,如汉蜀后主刘禅、如陈后主叔宝,如南唐后主李煜,如宋徽宗赵佶,如王衍,如孟昶,这些人都有小聪明,甚至多才多艺,但在治国处政上,多半颟顸昏庸,不知所为。这其中的陈后主叔宝,败亡之后,还恬不知耻,向隋文帝杨坚乞官。

  6. 许广平:鲁迅的伴侣,拒绝原配的合葬要求,而自己遗愿是不留骨灰

    「”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鲁迅11898年2月12日,出生于广东广州的一个书香门第。广州高第许氏,被称作为「”近代广州第一家族”。祖父许应骙,是慈禧太后的干儿子,曾任浙江巡抚,是清末股肱之臣。祖父到父亲时家道中落;母亲是商人的女儿,能作诗词。出生后的第三天,父亲在宴会上玩「”碰杯为婚”,酩酊大醉的父亲糊里糊涂地将许广平指给了一家姓马的劣绅。由于该户人

  7. 神仙都长什么样?为什么我们看到有的俊道骨仙风,有的丑陋吓人?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古人最初把神仙想象为一位肌肤像冰雪一般洁白,不食人间烟火,还可以乘云驾气、御龙飞天的完美神人形象。能像神仙一样长生不死不但是修炼方士的追求,更是古代帝王们梦寐以求的事情。东汉中叶,汉留侯张良的九世孙张道陵于蜀地鹤鸣山修炼,声称太上老君授以正一盟威之道,并授诸品经箓、

  8. 不平则鸣,看看柳宗元的文学创作修炼手册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后人对柳宗元的认识和纪念,主要缘于他的文翰和思致。

  9. 残酷真相:这个社会正在「 ”惩罚”阅读经典的人

    作者:拙棘本号原创编辑:吴伟雷蒙·威廉斯讲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每个年代都有文人哀叹,自己小时候那个田园诗般的老英格兰已经消失了,工商业的发展使英格兰变成了一个冷漠、粗鄙的国家,而有趣的是,他们童年时代的老英格兰却是上一辈文人眼中污浊败坏的新英格兰,相应地,上一辈文人也在美化自己童年时代的英格兰,认为那才是真正的黄金时代。

  10. 每个孩子都可以成才——胡适母亲的三个教子秘诀

    胡适,现代学者、诗人。安徽绩溪人,原名嗣穈,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幼年在家塾念书,13岁到上海求学。19岁赴美留学,于康奈尔大学就读农科,后改读文科。24岁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

随机推荐

  1. 关于励志的空间说说-感人的情话

    六、只有放得下,才能将该拿得起的东西更好地把握住,从而抓住最重要的东西。

  2. 历史有何用:唐初帝王如何反思秦汉治国得失?

    隋唐和秦汉都是经历了多年的政权分裂和战乱后又重新统一了的大一统王朝,尤其唐高祖、太宗两朝,国力强盛,文治武功,史学发达。唐高祖、太宗两朝不论君臣上下,还是官方民间都非常注重对秦汉史的反思和探究。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此时君臣的认知和评价中往往以奢靡和穷兵黩武的形象出现,而汉高祖的拨乱反正及文、景二帝在汉初的修生养息政策被此时的唐代君臣视为治理国家的典范。

  3. 张盛藻:大清朝的子民都应该读四书五经,学习西方实在是多此一举

    我们知道,第二次...战争之后,清廷和地方实力派中出现了一些学习西方长技「”以夷制夷”的声音。学术界将之称之为「”洋务派”。但是洋务派推动洋务运动毕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崭新事业,虽然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以夷制夷”,但在风气未开的中国,在「”外国只能学习中国,中国不能学习外国”(特别是英、法这些侵略中国的敌国)。看来,慈禧太后垂帘之后,大清帝国仍被传统士大夫与封建顽固派包围着,洋务派的主

  4. 【率俗】的意思是什么?【率俗】是什么意思?

    的意思是:率俗lǜsú1.谓对某种社会风气加以引导提倡。清·薛雪《一瓢诗话》:「切不可误以老成为率俗。」率俗的拼音lǜsú率俗是什么意思率俗lǜsú1.谓对某种社会风气加以引导提倡。《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夫表德章义,所以率俗厉化,圣王之制,不易之道也。」晋·葛洪《抱朴子用刑》:「宓生政以率俗,弹琴咏诗,身不下堂而渔者宵肃矣。」2.犹庸俗。

  5. 子子孙孙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zǐzǐsūnsūn【解释】子孙后裔;世世代代的意思。【出处】《书·梓材》:“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例子】造下十大功劳,指望子子孙孙,世享富贵。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三十一卷【相关】百度“子子孙孙”

  6. 净化心念,人格升华

    宋朝的赵康靖公,曾经在桌子上放置了两个瓶子,利用黑豆和白豆来检修心念。他每起一个念头,就随着念头的善恶,而放置不同的豆子。起一个善念,马上就放置一颗白豆在瓶子里。起先,黑豆占大多数。接着,黑豆便逐渐减少。日子久了,则善恶这两种念头都忘了,瓶子和豆子这两样东西也就可以弃而不用了。

  7. 恍然若失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huǎngránruòshī【解释】恍恍惚惚的好像失去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宁,不知如何是好。【出处】【例子】【相关】百度“恍然若失”

  8. 梦见与领导握手

    周公解梦梦见与领导握手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与领导握手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9. 梦见老婆去世

    周公解梦梦见老婆去世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老婆去世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10. 秋季吃什么可以养发护发?

    了解吃什么能长头发,不仅可以帮助患者摆脱脱发的困扰,同时还能有效的促进头发生长以及发质得到更好的改善。我们头发如果没有足够的蛋白质或者是低质量的蛋白质的话,就会导致头发的脆弱,容易折断。家禽可以提供高生物利用率的铁元素,这意味着身体对铁较好的吸收利于头发。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