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愤而辞去彭泽县令,从此名垂千古,被认为是表示文人的骨气,是对腐朽的统治阶级表现了一种孤高的态度,这似乎已成为一种定论。但陶渊明解职归田,真是因为“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愤而辞去彭泽县令,从此名垂千古,被认为是表示文人的骨气,是对腐朽的统治阶级表现了一种孤高的态度,这似乎已成为一种定论。但陶渊明解职归田,真是因为“不为五斗米折腰”吗?并非如此。
清代林云铭曾提出:“陶元亮作令彭泽,不为五斗米折腰,竟成千秋佳话。岂未仕之先,茫不知有束带谒见之时,孟浪受官,方较论禄之微薄,礼之卑屈耶?” 陶渊明曾出仕四次,又归隐四次,为什么出而复隐,隐而复出呢?只是因为“不为五斗米折腰”吗?
我们先来看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件事情的原委。《陶潜传》中说:“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难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乃即日解印绶去职。”‘督邮’是一种官职,是专门来考查县令治绩的。陶渊明曾经当过八十三天的彭泽令,那是一个很小的官。而一件小事,便让他弃官回家。有人告诉他,上级派人检查工作,您应当“束带见之”。就如同今天,你要穿戴整齐去见领导。陶渊明说:“我不愿意为了保住这点做官的‘工资’而向人低三下四。”于是把佩印留下,自己回家了。迎接上司检查,让他穿的正规一些,干净一些,有什么不对。中国是个礼仪之邦,讲究礼仪是做人的基本要求。穿衣是个礼节问题,穿的正规一些,干净一些是净化自己,关乎自己的形象,也是尊重他人的一种表现。就因为这些挂冠而去,实在让人难以理解。陶渊明穿戴整齐去迎接检查理应是分内之事,更是礼仪之事。没有人侮辱他,很难说有什么不向权贵低头,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精神。
我们再来看《陶渊明集》卷五《归去来兮辞序》的相关自述:“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一,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为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这表明:陶渊明做官是为了解决生活的困难,挣点钱花,因为他实在是太穷了;他出任彭泽令是自己主动求官的结果,他托了族叔陶夔的关系向“诸侯”求情。正好赶上妹妹(嫁给武昌程氏,所以称为“程氏妹”)的丧事,所以就“自免去职”了;“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表明在他担任彭泽县令期间没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发生,至于督邮下来巡视的事他根本就没提。在陶渊明自己的诗文中,并没有关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记载。
历代文人读书最高的理想是货于帝王家,陶渊明对先辈的功业倾慕不已,有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的思想,他希望有所作为,立德扬名。但几次出仕他都失败了,没有实现他的理想与抱负。屡次碰壁后,才逐渐清醒地意识到通过仕宦之路实现自己的理想是行不通的,他终于选择了消极避世的道路。
陶渊明后来在隐居的日子里,把当县令时的积蓄用完了,过起清贫的日子,还是为辞去县令后悔了。他在<<怨诗>>中说:“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棉。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美名只为一时痛快,腰直了,可肚子却瘪了。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家贫不能常备酒,最后竟沦落到弯下腰向老农讨饭吃的地步。他在《乞食》一诗中这样描述道:“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可见,用“不为五斗米折腰”来标榜自己的清高,为名而累,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