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释迦牟尼故事(4)下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是佛教对宇宙万有的总的解释,也可以说是一切法的总法则。所以无常和无我的教义被称作“法印”。法印,是佛教用来鑒别佛法真伪的标準。法,指佛教教义,印,喻世俗的印玺,能印证真伪的佛法之印,故名法印。凡符合法印的是佛法,违背法印的则非佛法。“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并称三法印。或者加上“有漏皆苦。亦称四法印。佛教解释“有漏皆苦”的意义:“漏”就是指烦恼。佛教认为众生不明白一切法都是缘生缘灭,无常无我的道理,而在无常的法上贪爱追求,在无我的法上一味追求“为我所有”,这就引起众生的烦恼。烦恼的种类极多,所以人生的苦也极多,一般地说有八苦。佛说世间有无量的苦,苦不是孤立的自己生起来的,也不是造物主给予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因缘的,这就是佛教对苦的缘起解释。佛教解释“涅磐寂静”的意义:涅磐是无漏,就是消灭了苦的因和苦的果。也就是消灭了生死忧悲的苦恼,人就得到超度了,所以也称灭度。更明确地说:凡是属于不清净的污染的缘尽灭了,没有贪欲,愚癡转变成清净的智慧,这就是涅磐。涅磐的意义也是圆寂,圆,就是智慧福德都达到圆满成就;寂,就是,达到了永恒寂静的最安乐的境界。佛教认为这种境界“唯圣者所知”,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涅磐可以解释为逝世,但不能以世俗所见到的一个人没有了,死了的概念来解释。其实释迦牟尼30岁就已经证得涅磐而成佛了,不过他的肉体还是过去惑业之果的剩余,所以称为“有余涅檠”。直到他80岁逝世,方是入“无余涅磐”。涅磐是佛教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境界。如何才能达到涅磐?就要以戒、定、慧这三学为 ... 。这是学佛者必须修持的三种基本学业。戒: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三级。五戒是不 ... 、不偷盗、不邪Y、不妄语、不饮酒类。这是出家和在家的皈依信仰佛教的弟子共持的戒。十戒叫沙弥戒,是不满20岁的出家人受的戒。满20岁的出家人才能受具足戒。受具足戒的男出家人称比丘,女出家人称比丘尼。释迦牟尼刚开始传教时,并没形成约制僧团的一定规律,其后随着问题的发生而随时制成。到释迦牟尼逝世前,具足戒已制定了250多条。三学中的“定”,是指禅定。即摈除杂念,专心致志,精神上既不瞌睡又不纷弛的安和状态。这是佛教徒必修课程。由于定,身心远离爱欲乐能等而达到完全安静境地,从而产生了智慧。再进一步集中精神思想、终于能够引发一种无漏(无烦恼)的智慧,完全超脱苦、乐,连自己的存在都忘却,达到舍念清净的境界,即涅磐境界,这就是从“定”而后能引出的“慧。”慧就是智慧,就是通达了四圣谛的道理,断除迷惑,证悟了真理,获得了真正的解脱。三学概括了全部佛教教义和全部修行法门。三学中以“慧”最重要,“戒”和“定”都是获得慧的手段。只有获得慧,才能达到最终解脱的涅磐境界。释迦牟尼得道成佛之后,第一次在鹿野苑,对侍从过他的5人:阿若侨陈如、摩诃男拘利、跋提、阿说示、十力迦叶所宣讲的佛法,就是以上所讲解的法印、四谛、八正道、缘起论等内容。这些只是佛教初期佛法的基本内容。侨陈如等5人听到释迦牟尼的教说,心悦诚服,便都皈依释迦牟尼,成为最初出家的佛弟子,后人称这5人为五比丘,这是世间有比丘的开始。比丘是指出家男人,梵语原义指乞食以自生活,义中还有怖魔、破恶、净命等义。凡三比丘和合共处称“僧伽”,义为众,就是团体。所以俗称比丘为僧人。世俗也称比丘为“和尚”,这是印度的俗语,义为亲教师,与称师傅相同。会讲经说法的和尚被称为“法师”。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初转 ... 这件事,是佛教的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因为从那时起,佛教就开始建立起来了。从那时起,佛教开始具备了组成宗教团体的三个要素:领袖、理论、参加人员。这三个要素佛教称为三宝:佛陀是佛宝;佛所说的佛法是法宝;佛的出家弟子的团体——僧伽是僧宝,称之为宝,是因为它能够令大众止恶行善、离苦得乐,是极为尊贵的意思。释迦牟尼开悟得道成为佛陀,形成了自己独特认识世界的观念,在鹿野苑初转 ... ,使侨陈如等5人皈依佛,成为出家弟子,于 是形成了僧伽,所以从此佛教开始具足了三宝,创建起佛教。释迦牟尼教化侨陈如等5人为比丘之后,就暂住在鹿野苑,开始在附近传教。不久,婆罗奈城商会会长俱梨迦的儿子耶舍,因厌倦奢侈豪华的生活,深夜逃到鹿野苑,请求释迦牟尼帮他解脱苦恼。释迦牟尼听到耶舍的苦恼与自己为太子时相似,十分同情,收为弟子。耶舍成为佛陀的第六位比丘。耶舍的父亲俱梨迦寻找儿子到佛陀处,佛陀向他宣讲了四谛的佛理,富贵并不可靠,人生最宝贵的是觉悟。俱梨迦受佛启示,也想出家,但商业上又无人管理。佛教导说:信仰佛法不必一定出家。于是收俱梨迦为第一个在家佛弟子,称为优婆塞,义为清信士,俗称居士,意方居家修道之士。俱梨迦皈依佛陀成为优婆塞(居士)之后,请佛陀到他家受供。释迦牟尼带领6名弟子到俱梨迦家中应供时,对耶舍母亲宣讲了佛法,耶舍的母亲愿意皈依佛陀作为在家的信女,佛化的家庭生活。于是佛陀收她为第一个优婆夷——女居士。 佛陀告诉说:在家修行的男女佛信徒(优婆塞和优婆夷),遵守不 ... 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戒,就佛的其他弟子一样,在修行中同样可以证得涅檠。释迦牟尼化度了耶舍成为比丘,耶舍的父母成为优婆塞、优婆夷之后,佛陀传教的影响渐渐扩大。接着,耶舍的亲朋约50人都受到感召,都皈依佛陀作了出家的弟子——比丘。有一天,佛陀在鹿野苑对50多位弟子说:现在世间有无数众生在迷途上受着痛苦,很需要你们去解救。你们的责任,就像去消灭燃烧着的大火一样,而佛法就像净水一样,你们愿意去吗?众弟子都愿为弘扬佛陀的教义而踊跃去各方行化布道。为了能普及佛法,增多教益,佛陀规定弟子不应两人同走一路线。佛陀也自己单独向伽耶山走去。 >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释迦牟尼故事(4)下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2.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3. 唐武宗灭佛之谜:唐武宗对佛教有什么刻骨仇恨?

    不过也曾经出现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灭佛影响最大,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唐武宗灭佛原因何在?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

  4. 大叔拿块「 ”木头”上节目,专家却很激动:佛教「 ”贡品”,至少百万

    自古中华多瑰宝,或许很多朋友会联想到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或是大唐金器,清代的玉器;当然,熟悉古董的朋友或许还会想到明代的「”木器”,这里要说的就是一种特殊的「”木头”。早在数年的某档鉴宝节目中,一位大叔就双手捧着块这样的「”木头”让专家鉴定,由于外貌显不出什么「”金贵”之处,也没经过任何雕琢,因此一出现就引起了诸多非议;但在场专家看到这块「”木头”后却显得很是激动,不仅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估价更是达

  5. 中国人信奉儒释道,为何史上还有那么多「 ”灭佛”事件?佛得罪了谁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宗教,其历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从汉代开始,佛教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并一直经久不衰。由于,佛教的部分教义同封建皇帝的治

  6. 佛教兴盛的背后,说说明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历史

    在士大夫们的观点里,佛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教化的意义。本文将梳理明朝时期对于佛教的观点,探究佛教在明朝时期的位置。佛教的寺庙先来聊聊佛教,你知道多少?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最初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可是,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中国化了之后,佛教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的核心。当时,官员们是对佛教趋之若鹜,众多的士大夫信仰从西边传过来的佛教,工作的业余时间还会进行佛教的修行,可谓是佛教徒。

  7. 我们生活中很多流行用语其实都是源自佛教的用语

    1、「”世界”源于佛经,出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如今被广泛用之。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词则专指地球而

  8. 铁扇公主的扇子从何而来,为何能灭火?红孩儿为何不是牛精?

    西游里的妖魔鬼怪有不少,最后能活下来的却不多。除了九头虫、黑熊精外,最有名的就是牛魔王、铁扇公主和红孩儿一家三口了。然而,铁扇公主前身是谁,她的扇子从何而来,为何能灭火,红孩儿是牛魔王之子,为何不是牛精等问题,西游中并没有交待。

  9. 你读的佛经很多?看看鲁迅,你就自愧不如了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10. 丰子恺道出弘一法师出家真相:他只是到了「 ”人生三层楼”的第三层

    可是弘一法师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算是绝情,也算是虔诚,依然选择抛弃了心中享乐的灵魂,大彻大悟,人活世间不过是卧不过七尺,食不过三餐。人们难以看破弘一法师出家的原因,哪怕是他的妻子对这个原因同样是充满了未知。丰子恺说的或许才是最接近的答案。

随机推荐

  1. 刘腾金蝉脱壳计

    魏州城外晋王李存勖的军中,好战的晋军士兵,与南梁魏州驻军刘腾军交战了几场,很是占了点便宜,便觉得南梁军软弱可欺,愈发猖狂了。可是公开撤军势必引起晋军怀疑。于是他想出了这个借驴的“金蝉脱壳”之计。>刘腾首先让士兵把毛驴牵到城墙上,训练它们像卫兵一样来回走动。接着,刘腾又让卫兵用喂马的草扎成草人,绑在驴背上,又在草人身上插好旌旗。

  2.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 ... 是如何对待那些汉奸的呢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后,严惩汉奸、伸张正义的呼声日益高涨。简单来说,影响恶劣罪大恶极的大汉奸审判后...掉,犯下罪行的依法判刑入狱,还有一些有利用价值的,则改头换面继续效力。1946年4月,陈公博被判处...,6月被执行枪决。但是随着国内惩治汉奸的呼声越来越高,加上戴笠又意外机毁人亡。陈璧君被判处...,1959年6月,死在了上海提篮桥监。伪维新...首脑的王克敏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被逮捕,1945年12月在狱中...身亡。

  3. 带有螓字的成语

    包含有“螓”字的全部成语及解释:螓首蛾眉——螓:蝉的一种。蛾眉螓首——弯弯的眉毛,方广的前额。形容女子容貌的美艳。

  4. 梦见搬家 迁居 乔迁_周公解梦梦到搬家 迁居 乔迁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搬家 迁居 乔迁好不好

    梦见搬家迁居乔迁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搬家迁居乔迁的详细解说吧。洗头迁居疾病除。梦见用卡车载运家具搬迁,是运气转好的吉梦,但若用船搬运,则是不幸将来临的前兆。周公股市梦见搬家、迁居、乔迁,股市,如果梦见用卡车搬东西,就要汽车公司的股票,如用用船搬运,就应买有关造船公司的股票,不过,往东方行驶是买,往西是卖。原版周公解梦梦迁居,主事之变更之象。

  5. 梦见旗手 梦见旗手什么意思

    梦见旗手是什么意思?梦见旗手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旗手的详细解说吧。囚犯梦见旗子,很快会被释放,重获自由。已婚女子梦见旗子,说明家庭关系出现危机,会长期与丈夫分居。梦见半月旗,预示家庭和睦,相互帮助。官员梦见旗帜,预示罪行败露,会被降职或处分。梦见将旗帜撕毁,说明会失去亲情,家庭破碎。梦见陌生人送旗帜给自己,暗示会与小人为伍,并遭其陷害。

  6. 曹魏最后的倔强,他要是不死,司马炎哪来的勇气称帝?

    曹操劫持汉献帝,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7. 麻木了冷漠了,是爱情过去了

    爱情,说到底,还是一件心疼的事情,如果你一直心疼,说明你一直在爱,什么时候麻木了冷漠了,那么,才是爱情过去了,才是爱已凉。

  8. 新来乍到的意思及近义词 | 成语大全

    多形容人事关系或风土人情等不熟悉。

  9. 专家支招女人如何正确健脾养脾

    2情志相适道医认为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忧伤肺,恐惊伤肾。正常情况下,每个人都有情绪波动,这是人体的生理反应,只要控制适度,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不会致病;但情绪如果过度、持续时间长,超过身体承受能力,五脏就会受到内伤。3饮食调养春天要少吃点酸味的食品,多吃点甘味的食品,以补益人体的脾胃之气。此外,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等均显示脾经失调。本经腧穴可治疗脾、胃等消化系统病症。

  10. 明清文人生活用品

    明清文人生活用品明清文人生活用品欣赏出身于苏州风雅世家的晚明文震亨,著《长物志》十二卷,分述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杂品之属、位置、衣饰、舟车、蔬果、香茗等,其中一卷记载了家具二十余件,一一都有详细的造型、尺寸、装饰和作法,并专设一卷论述室内陈设,美化功用,擘划雅俗,其“随方置象,各有所宜,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宁俭无俗”的家居设计美学倾向,正是当时文人的共识。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