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一直以来,民国在我印象里,都是神秘华丽而又疯狂有趣的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里面,群星闪耀,风流人物辈出。在清华大学校史、西南联大校史乃至中国学术史上,民国风流人物中都记录着这样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梅贻琦。

一直以来,民国在我印象里,都是神秘华丽而又疯狂有趣的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里面,群星闪耀,风流人物辈出。 在清华大学校史、西南联大校史乃至中国学术史上,民国风流人物中都记录着这样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梅贻琦。 梅贻琦 清华校长梅贻琦虽然没有「 ”暴得大名”的北大校长胡适风光,但是他一生做成了一件事,让「 ”清华校长”这个标签成了自己名字的代名词。 清华崛起奠基人 从1931年10月梅贻琦出掌清华校长起,到1948年12月北平和平解放梅贻琦赴美止,他执掌清华一共17年,是清华大学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所以人们总说「 ”提到梅贻琦就意味着清华”「 ”梅贻琦是清华永远的校长”。 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在台北病逝。 梅贻琦校长生前最后一张照片 谁能想到,就这样一位名字在民国教育界如雷贯耳,学术地位超然 ,曾担任中华民国教育部 ... 的人物,住院期间,连药都买不起,丧葬费居然是靠校友募捐才解决的。 梅校长执掌清华基金几十年,手里握着一笔巨款,怎么可能会穷酸至此呢? 办完丧事不久,他的家属打开了他生前从未离身的黑色皮包,一个隐藏了几十年的秘密被揭开了:里面不是重要文件,不是支票存折,只是一个普通的账本。 几十年来清华基金的每一笔用处,他都记录得明明白白,没有一处疏漏。所有的钱,他都用在了清华大学的建设上,没有一分落入私囊。 这就是他宝贝了一辈子的东西。那一刻,所有人都沉默了。 大学者,非大楼也,大师之谓也。 1931年冬,42岁的梅贻琦在清华大学发表就职演说《大学与大师》: 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我现在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什么意思? 梅贻琦认为: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 除了「 ”大楼大师”说,梅贻琦还有「 ”从游”之喻说在教师队伍中也广为流传: 「 ”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 「 ”大楼大师”说后,很多人对「 ”大师”有片面的理解,认为大师仅是学问好即可,而梅贻琦讲真正的「 ”大师”则是学问道德都要好。 因此,他又提出了「 ”从游”这一生动的比喻。 老师为大鱼,学生为小鱼,学校犹水,大鱼前导,小鱼尾随,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谁也没想到,正是梅贻琦这「 ”大楼大师”之比和「 ”鱼水”之喻所包含的朴素办学理念,成就了日后清华的辉煌。 潘公旦、梅贻琦、冯友兰等 梅校长特别会招揽人才,清 ... 学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特别是赵元任与陈寅恪,一直与梅校长「 ”保持着诚挚的友谊”。 梅校长还对知识分子自由心态了解甚深,他鼓励教授们中西学术交流。他实行休假制度,教授工作一年后,就可以休假一年,赴欧美研究,学校开支一半薪水,并给予往返路费。这个传统在西南联大时结出了惊人的硕果: 联大教师名士云集,自上而下,学术自由、独立思考蔚然成风。 举个例子。 冯友兰在西南联大教书时,留有长髯,身穿长袍,颇有道家气象。一次他去授课,路遇金岳霖,金岳霖问:「 ”芝生,到什么境界了?” 冯友兰 冯友兰答:「 ”到了天地境界了。” 然后两人大笑,擦肩而过后,又各自去上课了。 回想梅贻琦接手清华大学时,虽然清华名气不小,但是绝对不是中国最好的学校,学术氛围更是恶劣。大学班开办两年,报名人数少到可怜,总共录取150人,全国报名不超过400。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山河破碎,时局动荡,处于政治中心的北平,不同政治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台。 1928年,国民 ... 收复华北及平、津后,想控制华北地区的教育大权,清华首当其冲。当年,清华学校更名国立清华大学,由教育部、外交部共管,清华新校长罗家伦曾经是蒋介石的秘书,他少年得志,但其执掌清华目的根本不在治学而在政治。 罗家伦任职清华期间,每天穿着 ... 少将军服,强迫学生军训,在校园内大肆宣传 ... 党义,很多教授被逼得纷纷辞职,之后长达11个月时间里,清华大学居然没有校长。 在清华学生的质疑与期待中,梅贻琦临危受命。 梅贻琦,本身就是清华人,他出身天津书香门第,是张伯苓的高足。1909年,他以清华第一批庚款留学生身份赴美留学,当时700人报名,录取47人,梅贻琦名列第六。 梅贻琦在美国(中间白衣男子) 1915年春,梅贻琦放弃硕士深造机会,学成归国,在母校清华学堂担任物理教师,后任教务长,负责校务,直到罗家伦时代辞职。 铁腕校长罗家伦让清华学堂政治色彩重重,崇尚学术自由、思想自由的清华学生忍无可忍掀起了声势浩大的驱罗运动,罗家伦被调到中央大学继续当党国校长。 而梅贻琦应教育部之邀,在离开清华三年后,他又硬着头皮回来应付这个复杂的局面。 「 ”永远的校长”梅贻琦 1937年,「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国立清华大学被迫迁到湖南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4月,又被迫西迁到云南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乱世中的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这所历史上只存在了8年的「 ”最穷大学”,却被誉为「 ”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 8年时间里,西南联大只毕业了3882名学生,但却培养出了李政道、杨振宁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邓稼先等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以及100多位人文大师。 云南边陲的西南联大,也是梅贻琦校长生涯的高光时刻。 曾经这里大师云集,群星灿烂,成为清华最引以为傲的学术资本。 西南联大名师云集 1948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共61人,其中,西南联大教师有27人。 后来杨振宁在采访中说: 「 ”西南联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文学教授中,有国学很深的学者,有学贯中西的大师,有著名的诗人,如陈寅恪、钱钟书、朱自清、沈从文、张奚若、陈岱孙、潘光旦、金岳霖、钱端生、冯友兰、闻一多等。” 1942年,清华大学建校30周年校庆时,很多欧美著名大学校长称赞清华:「 ”西土一千年,中邦三十载”。 梅贻琦校长用了短短十年,让清华大学在国际社会上声名鹊起。 那个年代,各大学学生受激进思想影响,经常闹 ... ,弹劾教授、驱逐校长都是家常便饭。梅贻琦当校长,一当就是一辈子,从来没出现过下台危机。这当然是因为梅贻琦校长无与伦比的个人魅力。 北大、清华、南开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 在西南联大时,名义上是三个校长,其实梅贻琦才是实际总负责人,可以说权势极大,但是他却丝毫没有想过 ... , ... 。 学校明明给他配了一辆车,他从来不用,外出出差,能坐火车,绝不坐飞机。那段日子经常拉警报,饿肚子,梅贻琦子女众多,但他为人清廉,根本养活不了全家,为了生存,妻子韩咏华不得不放下知识分子的体面,堂堂的校长夫人居然还要上街做小生意,靠售卖手工「 ”定胜糕”维持生计。 梅贻琦弟弟出国前到昆明看他,发现哥哥堂堂大学校长竟然住所如此逼仄,伙食如此寒酸,不禁闷闷不乐起来。 梅贻琦却说;「 ”让我管这个家,就得精打细算。” 梅贻琦与家人在昆明 正因有如此当家掌柜,在战乱与贫穷的双重折磨下,西南联大非但没有分崩离析,反而成为近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北大校长蒋梦麟和南开校长张伯苓对这位后生不禁竖起大拇指:「 ”这样的盛况,也只有梅先生能做到啊!” 由于老师好,优秀的学生自然趋之若鹜。 西南联大风生水起,报名的人络绎不绝,录取率越来越低,很多权贵想到找梅校长走后门。 云南 ... 主席龙云的女儿龙国壁几分之差,名落孙山,派秘书找梅校长网开一面。西南联大的建校地皮就是「 ”云南王”龙云批的,他对西南联大的重要性,梅贻琦当然有数。但是一码归一码。 「 ”云南王”龙云与蒋介石 梅贻琦告诉他:「 ”主席不说,我也知道何事,家里孩子没考上联大,实在是一件憾事,但是教育的规矩不能破啊,否则,治学怎可严谨。我的小女儿梅祖芬也是几分之差没上联大,只好去了燕京大学。您的千金只差几分,补习一下,明年一定没有问题,补习家教我都请好了,潘公旦。” 梅贻琦给龙国壁请了潘光旦,自己默默承担了潘公旦一年的补习费用,算是还了龙云的人情。就这样,梅贻琦始终保持着君子之风,温润如玉。 寡言君子,没有他就没有清华 梅贻琦出任大学校长期间,为政但不多言,作风严谨,是出了名的寡言君子。都说「 ”诸君子名满天下,谤亦随之”,唯独梅贻琦在身后可以「 ”翕然称之,胥无异同”。 梅贻琦与妻子韩咏华 梅贻琦留美归国到清华任教后,一直投身工作,年近三十了依旧单身,因为一表人才,所以保媒提亲者甚多,但他却一次次婉拒,说是要照顾3个弟弟读书。 直到别人给他介绍了韩咏华,他往韩府跑得勤快起来,但是嘴却依旧木讷,依旧寡言少语。他不善言辞,以致俩人订婚的时候,韩咏华的闺蜜还颇有微词:「 ”你可想清楚了,他可是不好说话呀!”热恋中的韩咏华:「 ”不说话就不说话!” 之后,梅贻琦的字,大家都知道了:月涵(悦韩),内向并不代表不浪漫,那年他们订婚,学生请柬上落款写的就是直白的「 ”悦韩”二字。 梅贻琦说话非常少,而且非常慢,有人把他的口头禅整理成了顺口溜:「 ”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可是学校总认为,恐怕仿佛不见得。” 梅贻琦寡言背后是实干。他一直敏于行而慎于言。 梅贻琦一生对政治不感兴趣,但是他极其爱护自己的学生。1936年,清华一些左翼学生公然和 ... 唱反调,他不仅不打压,反而尽全力给予保护。 一大批军警气势汹汹地闯进了梅贻琦办公室,要求马上提供学生住宿名单,梅贻琦无奈,只好提供了一份去年的旧名单,他悄悄让校工断掉了全校的电,整个清华漆黑一片。 在梅贻琦的「 ”纵容”下,清华的师生们身上始终保持着一种自由而天真地气质,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说人之不敢说,做人之不敢做。 闻一多、朱自清、吴晗,这些曾经国民 ... 最为痛恨的眼中钉肉中刺,当年在清华的象牙塔里,都曾受到过梅校长的庇护。 梅贻琦、胡适等 学术界巨擘陈寅恪轻易不臧否人物,但他评价梅贻琦却极高调:「 ”假使一个 ... 的法令,可以像梅先生说话那样谨严,那样少,这个 ... 就是最理想的。” 联大教授郑天挺后来回忆: 「 ”梅校长在工作中,对事有主张,对人有礼貌。遇到问题,总是先问旁人:你看怎么办好?当得到回答,如果是同意,就会说:我看就这样办吧。如不同意,就会说,我看还是怎样怎样办的好。他从无疾言愠色,所以大家愿意和他讨论。” 西南联大有了这样的掌舵者,自然就有三校师生精诚团结、互帮互助的基础,一起创造世上的奇迹,是水到渠成的事。 1948年12月,傅作义将军息兵,北京即将解放,梅贻琦做了艰难的决定:离开大陆,赴美。 当时新任市长他曾经的学生吴晗,还有南开校友周恩来 ... 都一致挽留,他忍痛离开,梅校长出走,曾经也备受争议。谁也没想到,他的最后一次忍痛离开出走,居然又是为了清华:他为了保住清华大学的庚子赔款。这笔钱当时在美国,数额巨大。 梅贻琦在台湾省 后来梅贻琦从美国前往台湾省,在台湾省筹办了「 ”清华原子研究所”,1955年研究所升格为台湾省清华大学,梅贻琦把所有钱拿出来,用于台湾省清华大学发展壮大上,但他本人始终不同意把「 ”研究所”升格为「 ”大学”,他说「 ”真正的大学仍应该在北平清华园”。 他至死都在思念着北京那座真正的清华园。 建国后,清华大学曾多次收到过匿名认识从海外寄来的学术期刊。有人说那个默默邮寄期刊的人,就是他们的老校长:梅贻琦。 梅贻琦对清华大学的贡献是无人能及的,由他提些的校训「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已成为清华人永远的精神。回顾梅贻琦的一生,就做了一件事:奠定了清华世界名校的校格。 他一生念念不忘清华,清华也从未忘记过他。 「 ”提到梅贻琦就意味着清华”「 ”梅贻琦是永远的清华校长”这也许是清华学子对这位校长的最高评价。
本文标签:清华梅贻琦西南联大大学胡适台湾清华大学冯友兰罗家伦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