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释广钦简介 释广钦(公元1892年——1986年),俗名黄文来,福建惠安人。为中国当代极具传奇的佛门人物,一生不会念经讲经,不会讲国语,几乎不识字,更没有著作留世的乡野高僧。世人皆尊称这位木讷寡言又直指人心的佛门大德为「广钦老和尚」。在台湾早年佛教弘扬时期,广钦老和尚...
释广钦简介
释广钦(公元1892年——1986年),俗名黄文来,福建惠安人。为中国当代极具传奇的佛门人物,一生不会念经讲经,不会讲国语,几乎不识字,更没有著作留世的乡野高僧。世人皆尊称这位木讷寡言又直指人心的佛门大德为「广钦老和尚」。在台湾早年佛教弘扬时期,广钦老和尚与煮云法师、李炳南居士并称净土宗的三大代表人物。又,因其高深的禅定功夫,不吃熟食,只吃水果,故有「果子和尚」及「水果师」之雅号。
根据〈广钦老和尚事略〉记载,广钦生于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十月二十六日,幼时因家贫,三、四岁时,父母将他卖到晋江县的李氏务农人家做养子。然好景不常,九岁时,养母因病去世,十一岁,养父也撒手人寰,顿成孤儿,遂前往南洋谋生数年。后返乡在泉州承天寺礼拜瑞舫法师(一说瑞芳法师,生卒年不详)出家,法名照敬,字广钦,时年三十六岁。在寺中念佛参禅二十余年,直到四十二岁(民国22年),才到附近兴化龙山寺受比丘戒(也有一说,受戒于福建莆田县囊山慈寿禅寺妙义老和尚),脱离老沙弥的身分。受戒五十三天归来,决心进一步入山苦修,遂准备简单衣物及十多斤米,前往泉州城北清源山,觅得半山岩壁石洞为安身之处。在穴居荒山十三年当中,每日坐禅念佛,心定不动,曾多次入定达数月之久。相传曾以悲心感化洞中凶猛老虎并为之皈依,故有「伏虎和尚」的称号。
民国34年下山返回承天寺。二年后,五十六岁的广钦和尚,在林觉非居士的安排下,由厦门乘轮船渡海来到台湾基隆。他在台湾(公元1947年——1986年)的活动时期,先后在新店、土城、六龟等地兴建道场弘法,如广明寺、广照寺、承天禅寺以及妙通寺。九十四岁,妙通寺落成启用,广钦老和尚首度传戒于妙通寺,海内外佛教徒纷纷报名传戒,求戒弟子多达二千五百余人,成为当时佛教界大事。
广钦老和尚的佛教思想就是念佛法门和坐禅修心,他主修禅定,行住坐卧都念念不离佛号,他的念佛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直称到底,他的修行特色就是「平淡」二字。对于大众相传他有预知能力一事,总是轻描淡写地回应,有回某人慎重地问老和尚到底有没有神通,只见他回答:「我有吃就有通,没吃就不通(台语)」 。他的教化方式,保有临济禅师的遗风,幽默又不失棒喝。老和尚认为智慧胜过神通,有智慧才能明辨是非善恶,实事求是,学佛就是要开发自身本有的智慧,而不是彰显神力,才符合佛陀真正的教法。
对于修行的心态,老和尚首重自律,他一再教导弟子,佛教的戒律,主要是戒自己,而非拿来要求别人,要在心念上用功,而不是在事相上做给别人看。对于前来请益佛法的僧俗人士,老和尚常以「放下看破」作为答覆,要人放下外在的食衣住行,看破世间的名闻利养,依于淡泊,只管自己,莫管他人,只学好样子,莫学坏样子。他平易近人又言简意赅的教化风格,淡定真切的老实念佛身教,都为他赢得海内外众多高级知识分子和佛教知名大德的心悦诚服,尤以一代哲学宗师方东美教授(公元1899年——1977年) ,在其晚年皈依座下,赐法号「传圣」。
民国七十五年,二月十三日(农历正月初五),下午二时三十分,九十五岁的广钦老和尚在妙通寺大众的念佛声中,闭目安坐于平日坐禅的大椅子上,圆寂前,静定安然地向大家说句「没来也没去,没什么事」的辞世偈。有关他随机逗教的法语和开示,都由随行弟子纪录汇编成册流通于台湾、香港、东南亚、美加等国。这位民国以来继印光大师(公元1861——1940年)、虚云老和尚(公元1840年-公元1959年)之后的一代高僧,以其禅净双修,导归净土的思想特质与实践面向,将净土法门在台湾弘化的历史发展中,推向另一高峰。广钦老和尚所创办的承天禅寺,如今成为台湾北部的佛教著名圣地,仍拥有广大的信众和社会影响力,高雄的妙通寺,则成为台湾南部闻名的尼众清修道场。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