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唐代女俑发髻折射一代王朝兴衰摘要:唐代女俑发型的时代特征,鲜明而突出。唐代妇女的发髻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众多造型美丽的发髻引来了唐代及后世文人的由衷赞美。从以上唐女俑发型来看,初唐时期的工匠们试图将唐代开国那种百废待兴、国兴民旺、勇于创新的社会文化艺术风尚通过自己的双手展现出来。综上所述,唐朝女俑发型经历了早中晚期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历程同唐王朝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
唐代女俑发髻折射一代王朝兴衰
摘要:唐代女俑发型的时代特征,鲜明而突出。从出土的红白陶女俑及三彩女俑的发型中可以概括为上梳、平梳、下梳三种发型。这几种发型恰好从侧面反映了唐朝国势由兴盛转为衰败的过程。早期上梳发型,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美,与初唐的百废待兴相对应;中期平梳发型,展现出一种厚重平实的成熟美,与盛唐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相对应;晚期下梳发型则传达出一种散漫疏懒的病态美,与晚唐的衰败相对应。
发式与化妆是古代女子区别于男子的重要修饰手段,唐代妇女在服饰发式的创新上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尤其是对发型的偏爱和重视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古代妇女的发型随着年龄和身份的变化而变化,年幼时以梳丫髻为多,成年后则改梳丫鬟,出嫁时将发鬟改为发髻,再配以金、银、花钿、珠宝裴翠等首饰形成一种富丽华贵的装饰风格。唐代妇女的发髻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众多造型美丽的发髻引来了唐代及后世文人的由衷赞美。见诸于各类文献记载的唐妇女发髻名目繁多,有云髻、丫髻、螺髻、双垂髻、乌蛮髻、三角髻、峨髻等近百种。唐代文学家段成式也在他的《髻鬟品》一文中指出:唐高祖时有半翻髻、反绾髻;唐玄宗时宫中有双环望仙髻、回鹘髻、抛家髻、倭堕髻。
高髻,在唐人看来,峨峨高髻寓有崇敬高贵之意,并能给人以华丽之美。唐代妇女梳髻以高髻为尚,不少诗人称赞曰:“髻鬟峨峨高一尺”(元镇《李娃行》),“翠髻高耸绿鬃虚”(王建《宫词》),“高髻云鬟宫牧样”(刘禹锡《赠李司空妓》)。在传世唐代绘画、墓室、石窟壁画以及众多出土文物女俑中,梳各式高髻的唐代妇女形象也随处可见。
云髻,唐代大画家阎立本根据唐太宗会见吐蕃使者的历史事件绘制的《步辇图》中,抬辇、轨华和圃扇的九位宫女云髻峨峨,连额髻也处理成云朵形,可谓唐代云髻的典型式样。
倭堕髻,相传杨贵妃在一次骑马时不慎摔下,所绾高髻偏向一侧,有髻鬟下堕欲解之状,十分美丽。宫女们见后,竞相仿效,于是倭堕髻名传四方。由此可见,同服饰一样,唐代宫廷妇女总是领时代 ... ,开风气之先。
螺髻本是儿童发式,因其形似螺壳而得名。唐代妇女采用此髻也别具风采,唐人和凝《宫词》中即有“螺髻凝香晓黛沥”的赞语。
双鬟、望仙髻流行于初唐及盛唐期间的少女中,陕西长安系羊头镇李爽墓壁画中的舞伎、咸阳市底张湾薛氏墓壁画中的侍女以及长武系出土的舞俑,都是这种发式。
惊鹄髻也是流行的发型,它的前身应是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惊鹤髻。
初唐时期的上梳发型(618—711年)
初唐时期人们从战乱中刚刚摆脱出来,怀着对未来人生的美好寄托,焕发出一股蓬勃向上的 ... 。这一时期全国流行交髻,妇女发型的特征为上梳、亮出双耳,形成双螺交髻、半翻髻、圆单髻,条形髻等,充分展示出积极向上、健康活泼干练的美感。其中初唐时期的 ... 俑,身着艳丽的舞服小袄长裙双臂挥舞,身姿摇曳,转动翩翩起舞,那婀娜的舞姿,轻捷的舞步,婉丽的神态,配上上梳亮耳的高发髻,使人们感受到了朝气蓬勃的初唐气息,给人华美充满青春活力的感觉。
从以上唐女俑发型来看,初唐时期的工匠们试图将唐代开国那种百废待兴、国兴民旺、勇于创新的社会文化艺术风尚通过自己的双手展现出来。
盛唐时期的平梳发型(712—820年)
这一时期唐朝开放性极强,经济、文化、人民生活无不包融着外来文化,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给唐代社会生活带来了清新的气息。而国家民族之间,民俗文化的交流也对唐代妇女的妆容服饰产生了重大影响。
国富民强、政治开明,人们个陛解放,妇女地位有所提高,所谓“邺下风俗,专以妇持门户,争论曲直,造请逢迎,车乘街坊,绮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夫诉屈”。唐代妇女在生活、文化、婚俗、政治等方面都表现出这个特定时代印记,女诗人、女画家、女音乐家、女舞蹈家脱颖而出。武则天一统天下的50年更是国泰民安,经济、文化、艺术繁荣昌盛,到处是开放文明的社会风尚,妇女的社会地位较高,非常受人尊重。
在这样富庶的背景下,人们生活安逸,社会和谐,对美的欣赏与要求较之初唐有了很大的提高,新潮发型和服饰往往先从宫中和京都流传出来,逐步形成全国竟相模仿的风尚。真可谓是“城中女子交髻,四方交一尺,城中女子广眉,四方且半额。域中女子大袖,辊方全匹帛”。白居易的《时世妆》也生动地反映了这一状况:“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转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澹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最突出的例子,首推唐中宗的爱女安乐公主,她极尽奢华,“美容美发师就有数十人,几天一样十天一项,非常时髦。”“目中为一色,影中为一景”。什么发型配什么服装相当讲究,达官贵妇,富商巨贾家的妇女们竞相效仿,这一时期妇女们的发型特征为平梳,半掩耳或稀疏掩耳,编梳各种造型,突出人物面部丰赡平和较为胖美。
盛唐时期女俑则见矮堕髻,女俑头发上梳,旋成双层扁高髻,淡淡的娥眉下一双凤眼,嘴角微微带点儿笑意,应是唐代宫廷的一名贵妇形象。工匠们抓住了贵妇的生活情景,刻画了人物悠闲自得、矜持不凡的性格特征。把写意性和装饰性、趣味性和时代性融为一体,体现了较高的美容美发艺术追求与时代特征。女俑体态优雅,头部造型有一种内在的美,但仔细观察面部,给人一种肌肤丰润之感。发型为平梳,稀疏掩耳梳云髻或双梳云髻。
从以上几件女俑头髻中可以看出,唐代中期人物造型趋于丰满,甚或肥美,充分体现了盛唐时期那种国泰民安、生活富裕的时代特征,也表现出了一种平和成熟的审美情趣。同时反映了当时妇女勇于表达自己魅力的社会风尚,尤其是都城长安、洛阳的贵族妇女,她们常着男装,从容出入街市,骑马,观灯、宴饮、狩猎,广泛参与男性社会的多种活动。
晚唐时期的下梳发型(821—960年)
唐玄宗统治的44年里,由于财富日益增加,开始出现意志消沉,贪恋声色,日渐昏聩的现象。自天宝以后,天下因为分裂而无纪,“乱少息而泮散尤甚”,官府内部矛盾愈演愈烈,社会处于一种利欲熏心、杂乱无章、好大喜功的状态。
这一时期女俑发型特征为下梳,完全掩耳,形成各种“抱家髻”,蓬松的平髻,是当时流行的一种“重达繁复的髻式”。体现出膨胀夸张疏懒的肥美。
通过这些女俑发型可以看出,唐代晚期艺术家工匠们充分表现了当时社会浮躁、散漫、大而空泛的气氛,以及人们对夸张美的崇尚,使人观后联想到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走下坡路的大唐江山。
综上所述,唐朝女俑发型经历了早中晚期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早期上梳,亮耳,表现出积极向上、健康活泼、干练的美;中期平梳,稀疏掩耳,再现向成熟、平实和谐美的过渡;最后导向晚期下梳,完全掩耳,表现膨胀、夸张、疏懒病态的审美历程。这个历程同唐王朝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
来源:《艺术市场》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