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公元1930年,福建长乐一位农民在天妃宫遗址挖土时发现一块石碑。石碑被发现后,当时的长乐县长立即派人将碑保存起来,不过县长离任后,这块碑又被荒草乱石掩盖。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不让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文物郑和碑落入敌人手中,长乐人将郑和碑北运南平。

公元1930年,福建长乐一位农民在天妃宫遗址挖土时发现一块石碑。 石碑被发现后,当时的长乐县长立即派人将碑保存起来,不过县长离任后,这块碑又被荒草乱石掩盖。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不让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文物郑和碑落入敌人手中,长乐人将郑和碑北运南平。抗战胜利后,几经辗转的「 ”天妃灵应之记”碑,重新回到长乐。 那么,这到底是什么样一个石碑,让这么多人「 ”费心”? 这个石碑就是「 ”天妃灵应之记”碑,此石碑记载了「 ”郑和七下西洋”的珍贵史料。《天妃灵应之记》碑,又称《天妃之神灵应记》碑,俗称「 ”郑和碑”,是郑和、王景弘等人于明宣德六年(1431年)十一月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夕,船队在长乐停泊等候季风开洋起航,在重修长乐南山的天妃行宫、三峰塔寺并新建三清宝殿后,镌刻而成,置于南山天妃宫内。碑高1.62米,宽0.78米,厚0.16米。碑文楷书31行,刻文1 177字。 此碑详细记述了郑和七次奉使船队下西洋的时间和所经诸国,是目前中国仅存的记述郑和下西洋的碑刻,是研究郑和航海史的珍贵文献碑刻。 是这样的,实际上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资料在明成化年间早已销毁殆尽,后来修的《明史》基本都是「 ”道听途说”,难免有错。这次郑和碑纠正了以往史书中的错误,填补了历史史料的缺漏和空白,是研究郑和下西洋最为确凿可靠的直接「 ”证据”。 该碑文还原了当年郑和下西洋真正的目的,以前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往返年代和意义,一直以乾隆年间张廷玉编修的《明史》为准。《明史》认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寻找流亡海外的建文帝,并展示大明的兵力。但根据《天妃之神灵应记》上的记载,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 ”若海外诸番,实为遐土良,皆捧深执蛰。重译来朝,皇上嘉其忠诚,命和等……资币资之”简单来说就是「 ”往诸番国,开读赏赐”。 所以说明成祖朱棣叫郑和下西洋的内涵是经贸文化交流、和平外交,而不是什么寻找建文帝,扬我国威。这点我们错怪了明成祖朱棣。 除此之外,《天妃之神灵应记》碑文详细记载了郑和七次下西洋,所经过的国家从占城国、爪哇国、三佛齐国、进罗国、径直穿越南天竺、锡兰山国、古里国、柯枝国,而后抵达西域的鲁谟斯国,木骨都束国,大小共30余国家,航行里程高达十万里的信息。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在明永乐三至五年,也就是公元1405年到1407年。公元1405年,永乐三年,率领船队到达古里等国。当时,海盗陈祖义在三佛齐国啸聚部众,洗劫抢掠外国商人,也来侵犯我们船队。后来在当地人的协助下,一鼓作气将海盗歼灭,到永乐五年船队回国。 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是在公元1407年,永乐五年,他率领船队前往爪哇、古里、柯枝、进罗等国,当地的国王分别贡献了珍宝和珍禽异兽,永乐七年船队回国。《长乐碑》上记载:「 ”永乐五年,统领舟师往爪畦古里等国,王各以珍宝,珍禽异兽贡献,至七年回还”。 郑和第三次是在永乐七年至九年。公元1409年,永乐七年,郑和率领船队去了以前到过的几个国家,途经锡兰山国时,有一个叫亚烈苦奈儿的国王,态度非常不好,还企图加害船队,识破他的阴谋后,活捉了那个国王。公元1411年,永乐九年,郑和带着俘虏的国王回国,不久之后得到皇上开恩,将他放了回去。 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是在永乐十一至十三年。公元1413年,永乐十一年,郑和率领船队前往忽鲁谟斯等国。其中有个叫叫苏斡剌得人,在自己国家发动兵变,该国国王宰奴隶阿比丁,派遣使者向我朝廷求援,之后率兵剿捕伪王,活捉了苏斡剌,永乐十三年(1415年)带着俘虏的苏斡剌回国,同年,满剌加国王亲自率领妻、子等前来朝贡。 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是在在永乐十五年十七年,即1417到1419年,《长乐碑》:「 ”永乐十五年,统领舟师往西域。其忽鲁漠斯国进狮子、金钱豹、大西马.……(阿丹、木骨斯夷国……卜喇畦国……爪畦、古里国),若乃藏山隐海之灵物,泥沙栖陆之伟宝,莫不争先贡献。或遣王男,或遣王叔,王弟资捧金叶表文朝员”。 反正就是这些藏于深山、隐潜海中的灵异之物;深伏沙漠、栖息陆地的、伟岸的珍宝,郑和到的地方的国王莫不争先呈献;有的还派遣王子,有的派遣王叔、王弟、携带捧奉着金叶制成的表奏文书,前来朝见。 郑和第六次下西洋是在永乐十九年至二十年,即1421年到1422年。公元1421年,永乐十九年,他率领船队让忽鲁谟斯等国长期留在京城的使臣们,全部返回自己的国家。此后,这些国家比以往更加守职分、作贡献。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是在宣德六年,即1430年到1433年。永乐死后,郑和下西洋遭到反对,令郑和守备南京在至宣德五年反对派失势,郑和才准备第七次下西洋。出发前修刘家港天妃宫,立碑刻。此次有钦差太监相洪同行,有三十多艘船只。去阿丹,逼罗、爪畦、满刺加、苏门答刺、木骨都东卜喇哇、竹步八国。 从碑文的描述可以看出,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到过三十余国,所经过的30多个国家无不臣服,而他所凭借的力量仅仅是明朝海军的一支海上机动舰队而已。当然,碑文的描述生动的体现了大明水师的强大,震撼30余国。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大明海军的确堪称世界第一。在1420年,大明水师达到了鼎盛,当时的大明水师拥有1350艘巡船,1350艘战船,以及驻扎在南京新江口基地的400艘大船和400艘运粮漕船,共计3800艘船,郑和船队也只是强大的明朝海军的一支海上机动舰队而已。 可惜的是,大明水师最终落后了。但不管怎么说,郑和下西洋历史意义重大,沟通了中国与东南亚、印度洋、 ... 诸国及非洲的政治联系,加强了中外诸国的经济贸易关系。在下西洋过程中,必然有一些士兵、水手或居民留在异国,成为最早的华侨,如随郑和下西洋的福建人留居婆罗(今天的文莱),成为最早华侨,其后裔在明万历时为文莱国王,拥有明王朝赐的金印。同时,也把外国的文化科学传到中国,这对人类是一个重大贡献。 朋友,欢迎关注!
本文标签:明朝郑和下西洋历史明朝历史中国古代史明史大航海时代二十四史清朝历史宋史元史专门史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