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焚书坑儒成语故事_成语“焚书坑儒”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成语】焚书坑儒 【拼音】 fénshūkēngrú 【解释】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焚毁典籍,坑杀书生。 【成语故事】 秦始皇憎恶儒生引用诗书来反对秦的法律,于是焚毁诗书,坑杀儒生,对中国...
焚书坑儒成语故事_成语“焚书坑儒”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成语】焚书坑儒
【拼音】 fénshūkēngrú
【解释】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焚毁典籍,坑杀书生。
【成语故事】
秦始皇憎恶儒生引用诗书来反对秦的法律,于是焚毁诗书,坑杀儒生,对中国文化带来极大的摧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统制思想文化而采取的两项重大措施。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博士淳于越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建议依据古制,封子弟功臣以为枝辅。丞相李斯为杜绝“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的现象,提出焚书的建议。秦始皇采纳其建议,下令除秦国的史书、博士官收藏的图书和百姓家藏的医药、卜筮、种树等书外,凡列国史记、百姓私藏的《诗》、《书》和百家语等均限期交出焚烧。此外还规定偶语《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诛,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30日不烧,黥为城旦。
焚书对古代文化典籍造成极大的破坏。次年,为秦始皇寻觅长生不老仙药的方士侯生、卢生,因难以继续行骗,便以始皇贪于权势,未可为求仙药为由,相约逃亡。秦始皇闻讯大怒,认为儒生多以妖言惑乱黔首,于是下令御史案问诸生,受株连的儒生达460余人,全被活埋于咸阳。焚书坑儒暴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秦始皇发现咸阳有一些儒生一起议论过他,就下令把那些犯禁严重的四百六十多个儒生都活埋了,其余犯禁的 就流放到边境去。秦始皇正在气头上,大臣们谁也不敢劝他。他的大儿子扶苏认 为这样处置儒生太严厉,劝谏他不要这样做。这一来,触怒了秦始皇,命令扶苏离开咸阳,到北方去和蒙恬一起守边疆。秦自孝公以来,历七世,都遵循一个共同的目标——统一六国,并为此不遗余力地奋争。到秦王赢政即位时,翦灭六国已成摧枯拉朽 之势。秦国内上至国君、群臣,下到众将、士卒都同心同德为统一大 业而奋斗。这样,秦与各诸侯国的矛盾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国内不同阶级、阶层,不同政见、学派之间的矛盾,被推到次要、从属地位。但是,当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原 六国的臣民,特别是王公贵族在心理上一时难以接受国破家亡的事实,他们怀着刻骨的仇恨,时时企图复国还旧,采取种种手段,甚 至包括行刺秦始皇来达到目的。这个矛盾一直伴随着秦帝国从诞生 到衰亡。同时,原六国在礼法制度、语言习俗方面与秦差别悬殊,破坏着秦统一帝国的凝聚力。加之,秦王朝统治阶级内部的不同政 治派别、不同思想主见的斗争以及国内统治阶级与劳苦大众的阶级 矛盾也随外敌的消灭而渐渐激化。面对这重重矛盾,秦始皇及时地采用了李斯的种种谋略加以防范,但政治上的斗争必然会爆发。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为庆贺攻匈奴、征百越的成功,始皇置酒咸阳宫大宴群臣。文武百官争先恐后举杯致词,为始皇歌功颂德。仆射周青臣高声向秦始皇赞道:“从前,秦地不过千里,仰赖陛下圣明,削平六国,统一天下。如今又北败匈奴,南服百越,凡日月所能照到的地方,无不顺服。陛下废除分封旧制,遍置郡县,消除战乱隐患,百姓安居乐业。如此彬彬之盛,可以传之于万世。古往今来多少帝王,唯有陛下兵甲富胸中,忧乐关天下,有谁能和陛下的威德相比啊!”周青臣虽有夸赞取宠之嫌,但也毕竟有某种程度的事实依据。始皇听了怡然自得。可是,偏偏有个叫淳于越的博士对周青臣的话十分反感,反驳道:“陛下,臣观古籍中所载,商、周两朝,一代一代相传了千余年,都是因为开国后大封子弟功臣,有各国诸侯共同辅佐的结果。如今陛下统一了六国,抚有海内,子弟功臣却未被加封,各地遍设了郡县。如果出现原先齐国田常、晋国六卿那样的乱臣贼子企图篡夺皇位,有谁来帮助相救?总之,凡事不按古代规制来办而想维系持久的,我闻所未闻。如今周青臣又当面阿谀奉承,以助长陛下的过错,实在不是忠臣!”淳于越的驳斥虽言辞激昂,却有悖于社会进步。以周代而论,东、西周计800年,但名存实亡的时间过半。至于“田常”、“六卿”篡国夺位之忧,决非分封子弟可以避免的;甚至恰恰相反,分封遗留的历史问题更加严重。但他所说的皇帝拥有天下,而“子弟为匹夫”,却不幸言中了。这 一现象本身正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子弟、功臣因未曾受封而不满 者大有人在,他们与守旧的贵族势力沆瀣一气,极力反对郡县制,怂恿分封,这倒是事实。围绕这一关键问题,新、旧两派政治势力 的争斗愈演愈烈。为此,秦始皇又将淳于越之议下达朝廷,让群臣计议。丞相李 斯说:“陛下,臣一向以为,五帝不相因,三王不相袭。古来治理天下的办法并无常制,贵在因时而宜。如今陛下统一了天下,颁定 了秦法,迂腐的儒家岂能知晓?淳于越所言,都是夏、商、周三代 的事,年代久远,不足效法。当时诸侯纷争,天下不宁;现在天下已定,法令划一,老百姓安分守己,为农的用力务农,为工的专心 做工,为官的努力学习和掌握法律。只是有那么一些读书人不肯学 习现在的东西而专学过去的,以古非今,并造谣惑众。”至此,李斯的观点基本是正确的;但他却又向前多迈了一步,从而走向谬误。 他说:“如果对这些师古非今的行为不加以禁止,上则皇帝的权势 有所降低,下则臣民结党营私,因此必须严禁。”李斯讲完这些后,余愤难消。散席回家,又写了一封奏章,把 儒生说成是危险势力,建议始皇坚决制止他们的非法活动,并正式提出焚书的建议。秦始皇立即批准此议,颁布了“禁书令”,规定: 除秦国的历史书及医药、卜卦、种树等书外,六国史书及民间所藏 《诗》《书》《百家语》等一律烧掉。违令者处以黥刑,并罚做四年筑长城的苦役。有敢谈论《诗》《书》《百家语》的,处以重刑。 以古非今者,举族连坐。官吏知情不报者与之同罪。“焚书令”一颁布,官吏挨户搜书,全国各地焚书之火遍燃,绝大多数珍贵书籍难逃此劫。焚书之举激起了人们强烈的反对。焚书次年,即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为秦始皇寻觅长生 不老仙药的方士侯生和卢生怕骗局败露,带着所骗钱财逃走了。秦始皇大怒,召群臣灘:“朕以前召集文学方士来秦国,是要他们辅政、炼丹; 结果淳于越借古讽今、非议时政,卢生拿了厚赏反倒诽镑朕,并逃之夭夭。现在咸阳儒生不下百千,必然还有以妖言惑乱百姓者。”遂命御史大夫 追查诽镑朝廷的儒生,御史大夫拘捕了 400多名儒生,以酷刑逼其认罪,然后坑杀于咸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 。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