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通纬·孝经援神契》记载:「”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今年大暑,恰好是「”三伏”之中伏,可谓热到极点。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大暑过后,萤火微明;天地像一个巨大的蒸笼,闷热而潮湿;时有雷雨大作,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大暑正值盛夏,雨水丰富,湿热交加,故

《通纬·孝经援神契》记载:「 ”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今年大暑,恰好是「 ”三伏”之中伏,可谓热到极点。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 ”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大暑过后,萤火微明;天地像一个巨大的蒸笼,闷热而潮湿;时有雷雨大作,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大暑正值盛夏,雨水丰富,湿热交加,故民间有「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一说。此时「 ”暑邪”当道,易耗气伤津,扰乱心神。若此时感受暑邪,暑汗不出,暑热内伏,至秋季,新凉外束,寒热交争,产生寒热往来的疟疾,此之谓「 ”夏伤于暑,秋必痎疟”。 三伏天是全年阳气最盛的阶段,在养生保健中常有「 ”夏病冬治”的说法,一些冬季发作的慢性病,如慢性支气管炎、风湿麻痹等,如此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养和治疗,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养生先养心 大暑后降雨增多,气压偏低,是心脏病高发期。所以,要特别主语保护心脏,尤其是老年人。此时养心重点在于「 ”心静”二字,有道是「 ”心静自然凉”,如果心里郁结,则容易引起「 ”火气”大,平时要学会静心。 「 ”曲消愁,有胜于服药矣”,此时不妨听听舒缓的音乐,如云水禅心,让烦躁的心平静下来。 《黄帝内经》记载「 ”心在声为笑”,适度地笑可以疏通心气,心为君主之官,从而也能协调各脏腑机能。因此,保持心情舒畅尤为重要,要有「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心境,诸事看淡一点,想开一点。 清热消暑 时值盛夏,高温天气增多,首防中暑。不少人认为只有在高温的室外才会中暑,其实不然。在湿度太高和通风不良的闷热环境里,气温虽然并未得到高温,人同样也可能发生中暑。 夏日中暑,轻则头晕、乏力,重则嗜睡、昏迷、痉挛,甚至会有生命危险。所以外出时需备遮阳物品和充足的水,亦可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液、十滴水、风油精等防暑降温的药品应急。 大暑时节,广东很多地方有有「 ”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既消暑又清热解毒,可谓大暑期间当地不可多得的降暑良药。 古时,三伏天人们也有喝伏茶的习惯。伏茶是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功效。古时候,村里人会在村口的凉亭里放些茶水,免费给往来路人喝。 我们也可适当喝点药茶,以解暑养气。将西瓜皮最外面的一层薄薄的绿皮,用刀轻轻削下来,用鲜的最好,取6克,莲子芯7枚、薄荷叶3片,直接用热水冲泡,稍凉后饮用,可清热、解暑、除烦,是夏季有效的解暑养气佳品。 健脾祛湿 脾喜燥恶湿,盛夏时,暑湿较重,易加重脾的负担,所以此时注意祛湿。人体湿气主要是通过发汗和利尿两个途径排出,晨间或傍晚可到户外运动运动,出出微汗,以排除体内湿气,易道功、太极拳、八段锦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另外,人体也有一些祛湿的穴位,如阴陵泉穴、中脘穴。阴陵泉穴是脾经的合穴,也是祛湿要穴,每天坚持按揉阴陵泉穴,可以除脾湿。按揉时,将拇指指端放于阴陵泉穴处,先顺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再点按半分钟,以酸胀为度。 中脘穴是任脉之穴,具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健脾化湿之功效。按揉中脘穴时,配合深呼吸,左手拇指翘起,其余四根手指握拳,用拇指指腹用力向下压,6秒钟之后把手放开,休息3秒后继续按压,重复10次,孕妇禁止 ... 此穴。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养生大暑中医中脘穴健康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