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网上展馆]浓墨宰相淡墨探花清王文治行书待月之作清刘墉行书临古法帖清王文治行书论书一则清王文治七言行书对联清刘墉临米芾诗帖清刘墉草书扇面清刘墉七绝诗一首清刘墉行书四条屏每条纵126厘米,横28厘米清刘墉行书诗卷纵29厘米、横215厘米。王梦楼太守,则书不经意,愈淡愈超,全取风神,时有“浓书宰相,淡墨探花”之对。但当代评论家对二人书法皆褒贬不一,本期网上展馆特摘取二人一部分书法精品供大家鉴赏。
[网上展馆] 浓墨宰相 淡墨探花
清王文治 行书待月之作
清刘墉 行书临古法帖
清王文治 行书论书一则
清王文治 七言行书对联
清刘墉 临米芾诗帖
清刘墉 草书扇面
清刘墉 七绝诗一首
清刘墉 行书四条屏 每条纵126厘米,横28厘米
清刘墉 行书诗卷 纵29厘米、横215厘米。
清刘墉 小楷册(一)
清刘墉 七言行书联
清刘墉 行书联
清王文治 行书七言诗轴 纵124厘米、横38.8厘米。
清王文治 七言行书对联
清王文治 七言行书对联
清王文治 行书扇面“炉存香欲烬”
清王文治 行书屏“积雪晨飞”
清王文治 七言行书对联“朗抱与兰”
清人梁章钜在《楹联三话》中有过这样的一段话:国朝书家刘石庵相国,无日不临帖,肘不去案者六十年,善于用墨,魅力甚厚,常自言:“耗去数万斤油矣”。王梦楼太守,则书不经意,愈淡愈超,全取风神,时有“浓书宰相,淡墨探花”之对。
刘墉与王文治均为清朝文官,其书法在当时齐名,与翁方纲、梁同书合称四大书家。但当代评论家对二人书法皆褒贬不一,本期网上展馆特摘取二人一部分书法精品供大家鉴赏。
浓墨宰相
刘墉(1720-1805)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乾隆十六(1751)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累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善书不支,名满天下,卒谥文清。据记载,刘墉为官清正,时人以包孝肃目之,但真正能够留给后人作为谈资的却是他的书法。有意思的是,英和的《恩福堂杂记》中有云:‘刘文清公尝言,吾生平有三艺,题跋第一,诗次之,字又次之。”然自称末艺的书法却转能名满天下,至于颇为自负的诗文却是一句无人能记得,故知这是文人的狡黠,看官千万别以为真的。看来齐白石自称的“诗第一、字第二、画第三”,也是来源有自的。
刘墉早年之书作赵体,珠圆玉润如美女簪花,中年以后逐渐摆脱阁体的圆润灿烂而归于平淡,点画峻厚,誉之者谓为精华蕴蓄,劲气内敛。
但也有评者说刘墉的书风有“臃肿之感”“笨钝不堪”,也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淡墨探花
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探花。此科礼部会试,王文治获第四名,殿试御赐王文治为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外官至云南临安知府。
王文治书法以行草尤擅胜场,以米芾、董其昌为归依,风神秀逸。时谚甚至称“天下三梁(梁同书、梁国治、梁诗正),不及江南一王。”王文治使用淡墨十分得道,其牵丝映带,脉络十分清楚。
当代有些评论家抨击王文治的书法太媚,不够“艺术水准”。也许这与王文治自身的喜尚有关。王文治精音律、善曲、家蓄戏班,亲教家僮度曲,行无远近,必以歌伶一部自随,其辩论音律,穷极要眇,每有客至则张乐共听。穷朝暮而不倦。海内求书者岁有馈赠,率费于声伎,每日流连于花丛中,物之移人,不媚才怪了。
(苡仁)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