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宣化上人:儒释道三教不离人心

宣化上人:儒释道三教不离人心儒教是讲“忠恕”,道教讲“感应”,它虽然说“清净、无为”,要修自然之道,《道德经》上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实际上,它的教义就是“感应”两个字。佛教则是讲“慈悲”。儒、释、道三教,都没离开“心”,若离开“心”,就没有教了。儒教讲“忠恕”,忠是“忠以持己”;持己,是我无论做什么事情,对人都要有忠心,要尽我的忠心,这是培植自己品德的一个基本条件。恕是“恕以待人”,恕是原谅其它人,若他人有什么错处,要有原谅、宽恕他人的这种思想。你能“忠以持己”,人格就清高了;你能“恕以待人”,就有利益人的思想,对谁也不苛求。这是儒教没有离开“心”,你看忠恕两个字,底下都是“心”。道教是讲“感应”,什么事情都凭感应。感,是“感而斯通”;应,是“无求不应”,谁有求于他,他都答应了。“有感斯通,无求不应”,这是感应两个字的由来。感应道交,什么叫“感应”?譬如电,你在那个地方装上电了,这个地方就放光。“有感斯通,无求不应”,也就是你心里想什么,他这儿也知道了。这是互相心里那个电有所感应──如是感应,感应如是。“有感斯通,无求不应”,你求什么能得什么。你心真诚了,就有感,就能通,通达到神明了。道教里讲感应,所以太上老君才写《感应篇》,它一开始就这么说:“老君曰:祸福无门,唯人自招。”这就是感应,祸也没有个门,福也没有个门,你自己做善事就有福,做不善事就有祸。“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善恶的果报,就像人的身体,有个影子常跟着跑,你走到什么地方,你的影子就跟到什么地方,善的报是如影随形,恶的报也是如影随形。“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天地有年值、月值、日值、时值,这四值功曹,年、月、日、时都默默中有神在那儿管着的。所以说“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以夺人算,是夺人的寿命,就是这个人本来应该长命,忽然间短命了,这叫“算”。一纪是十二年,就叫纪算。“算减则贫耗”,你若算寿命短了,也就穷了,什么祸患,如飞灾横祸、疾病、口舌都来了。这是感应篇,它是“有感斯通,无求不应”,所以道教讲“感应”。佛教就讲“慈悲”,什么叫慈?慈就是“无缘大慈”,无缘慈,也就是和你没有缘的,不管他对你好不好,都对他慈悲。没有缘,才要用慈悲。悲是“同体大悲”,怎么有大悲心呢?大悲心就是同情心,也就是看人家的苦,如同身受一样,所以叫悲天悯人。慈悲喜舍──“慈能予乐”,慈就能给众生乐;“悲能拔苦”,因为你有同情心了,就能把众生的苦都拔出去,这也是爱人如己。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宣化上人:儒释道三教不离人心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2.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3. 唐武宗灭佛之谜:唐武宗对佛教有什么刻骨仇恨?

    不过也曾经出现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灭佛影响最大,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唐武宗灭佛原因何在?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

  4. 大叔拿块「 ”木头”上节目,专家却很激动:佛教「 ”贡品”,至少百万

    自古中华多瑰宝,或许很多朋友会联想到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或是大唐金器,清代的玉器;当然,熟悉古董的朋友或许还会想到明代的「”木器”,这里要说的就是一种特殊的「”木头”。早在数年的某档鉴宝节目中,一位大叔就双手捧着块这样的「”木头”让专家鉴定,由于外貌显不出什么「”金贵”之处,也没经过任何雕琢,因此一出现就引起了诸多非议;但在场专家看到这块「”木头”后却显得很是激动,不仅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估价更是达

  5. 中国人信奉儒释道,为何史上还有那么多「 ”灭佛”事件?佛得罪了谁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宗教,其历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从汉代开始,佛教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并一直经久不衰。由于,佛教的部分教义同封建皇帝的治

  6. 佛教兴盛的背后,说说明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历史

    在士大夫们的观点里,佛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教化的意义。本文将梳理明朝时期对于佛教的观点,探究佛教在明朝时期的位置。佛教的寺庙先来聊聊佛教,你知道多少?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最初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可是,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中国化了之后,佛教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的核心。当时,官员们是对佛教趋之若鹜,众多的士大夫信仰从西边传过来的佛教,工作的业余时间还会进行佛教的修行,可谓是佛教徒。

  7. 我们生活中很多流行用语其实都是源自佛教的用语

    1、「”世界”源于佛经,出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如今被广泛用之。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词则专指地球而

  8. 你读的佛经很多?看看鲁迅,你就自愧不如了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9. 丰子恺道出弘一法师出家真相:他只是到了「 ”人生三层楼”的第三层

    可是弘一法师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算是绝情,也算是虔诚,依然选择抛弃了心中享乐的灵魂,大彻大悟,人活世间不过是卧不过七尺,食不过三餐。人们难以看破弘一法师出家的原因,哪怕是他的妻子对这个原因同样是充满了未知。丰子恺说的或许才是最接近的答案。

  10. 西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鸠摩罗什、克孜尔石窟、信仰之变)

    鸟兽以花果为食,不经意间用种子装扮了世界一、鸠摩罗什南北朝时的真谛法师、唐代的玄奘法师、北朝的鸠摩罗什被称为佛经三大翻译家。

随机推荐

  1. 求婚歌曲大全 求婚唱什么歌曲比较好

    在你求婚的时候,放一首合适动听的歌曲,在这美妙的旋律中述说你们的爱恋,这是多么的浪漫啊!下文为大家介绍了求婚歌曲大全,希望可以帮到您哦!求婚歌曲大全《iswear》“i’llloveyouwitheverybeatofmyheart我用我每个心跳爱你andiswear我发誓”“i’llgiveyoueverythingican我愿给你一切我所能给的i’llbuildyourdreamswiththesetwohands用双手为你筑梦”“mylovewon’tageatall我的爱永不老去”这是真的承诺了,

  2. 宋朝赵构——一个阳痿的皇帝

     宋朝赵构——一个阳痿的皇帝  宋高宗赵构是宋徽宗赵佶的第九子,本来是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但在靖康之变中,徽宗、钦宗等赵宋宗室多被金兵掳去,惟有赵构成了漏网之鱼,所以皇帝的位子非他莫属。靖康二年,赵构登基,重建赵宋政权,历史上称为南宋。...

  3. 【弄春】的意思是什么?【弄春】是什么意思?

    明徐渭《赋得万绿枝头红一点》诗:「名园树树老啼莺,叶底孤花巧弄春。」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游春黄胖诗》:「席间分题,有赋《游春黄胖诗》云:‘两脚捎空欲弄春,一人头上又安身。’」弄春的拼音nòngchūn弄春是什么意思弄春nòngchūn谓在春日弄姿。

  4. 潘兴简介

    职业: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司令官国籍:美国人为什么出名: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率领美国远征军,是他有生之年唯一晋升为美军最高军衔的人。

  5. 有关聪明伶俐的经典名言

    ——歌德●一个杰出人物受到一伙傻瓜的赏识,是可怕的事。——歌德●智者是为获得最大成就的人保留的称号。——托马斯·摩尔●聪明人常从万物中有所感悟,因为他所得到的才能本是从一切事物中汲取的精华。——歌德●聪明人的特点有三:一是劝别人做的事自己去做,二是决不去做违背自然界的事,三是容忍周围人们的弱点。

  6. 梦见玫瑰花瓣掉完了

    周公解梦梦见玫瑰花瓣掉完了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玫瑰花瓣掉完了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7. 净业修持仪轨

    初学佛者,功课繁简,可依闲忙酌定,并无一定之规,兹拟通行早晚功课仪式,列举简易之一例,以作行人参考。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2.专修仪规大抵修净业人,行住坐卧,起居饮食,俱宜西向。3.克期取证末法众生,修诸功德,信愿不坚,废驰恒易,尤应克期,方发胜心,以成就净业。对克期念佛,净宗诸经说法不一。"志欲往生的现代净业行人,应在克期念佛上用功。闭关念佛可随自意制订章程,亦可仿照净宗祖师大德的懿范而行。

  8. 咸丰皇帝欲 ... 慈禧,此人出手相救,最后却被慈禧反 ... 害?

    说到咸丰帝和慈禧,想必大家肯定不会陌生,咸丰就是清朝的第九位皇帝,慈禧就是后来独掌大权的「”老佛爷”,很多人一提到慈禧太后基本上都是破口大...,因为慈禧在执政期间做出了很多出卖国家的事情,而且处理宫内的人际关系也是心狠手辣,难道咸丰帝在此之前没有察觉慈禧的野心吗?其实不然,咸丰帝在生前早就意识到了慈禧的野心,并且越来越痛恨她,甚至有一段时间想...掉慈禧太后,但是为什么没有成功呢?带着疑问,小编

  9. [专家点评] 清龚晴皋 五言楷书联

    [专家点评]清龚晴皋五言楷书联龚晴皋名有融,以字行。龚晴皋有家学渊源,祖父辈均举人而进士。龚父善书,学王、欧,对龚影响不小。龚晴皋在仕途上并不顺利,屡试不中,直至嘉庆十六年“大挑选”时,才得到崞县知县一职。无论是绘画,还是书法,龚晴皋都喜欢删繁就简,笔墨纵横大气,他有诗句说“我书奇丑无娇态,”应是对“宁丑毋媚”的认知和体用。

  10. 为自己的过错忏悔

    为自己的过错忏悔>很感激中国佛教网能够提供这样一个让我能够忏悔自己罪业的平台,在我的生活中除了佛菩萨我没有地方可以去说这些,可能也没有人愿意听这些。以往的我忏悔都是表面上的,学习传统文化之后,我知道这些都是浅显的。所以我把自己这一生所做过的错事都写出来。妈妈也怨恨爷爷,认为他对儿子们对待不平等,因为妈妈没有生下儿子。现在我都恨不得抽死自己,后来妈妈走的很不好,人已经瘦的只剩下皮包着骨头。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