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文|小河对岸在我国的帝制王朝中,明朝的灭亡最令人哀叹痛惜,最为根本的原因在于明朝灭亡之后,迎来的不是一场简单的改朝换代,而是一场文明浩劫。从表面上来看,是颂扬明朝的气节。但从另外一层面上来看,也可以说明朝之亡,是亡于体制过于僵硬。

文|小河对岸 在我国的帝制王朝中,明朝的灭亡最令人哀叹痛惜,最为根本的原因在于明朝灭亡之后,迎来的不是一场简单的改朝换代,而是一场文明浩劫。明末大儒顾炎武曾说道: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而明朝灭亡又与宋朝灭亡不同,宋朝灭亡是因为在 ... 人根本打不过,而明朝却完全可以熬过去。关于明朝有一句广为流传的热论,其言道:明朝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从表面上来看,是颂扬明朝的气节。但从另外一层面上来看,也可以说明朝之亡,是亡于体制过于僵硬。 在我国的文化中,有许多看似互相矛盾的俗语,比如:士可 ... 不可辱,大丈夫能屈能伸。这两句俗语看似互相冲突,其实并不冲突,因为这两句话评断的并不是同一地位、阶层的人。「 ”可 ... 不可辱”是对「 ”士”的职业道德要求,而「 ”能屈能伸”则是衡量大丈夫(君王、卿大夫)的标尺。 如果有哪位君主、卿大夫因为被人 ... 了几句、被人侮辱几下就要跟人拼死拼活,人们不会称颂其勇敢,只会怨其不堪任事。对于君王、卿大夫来说,其个人生死时常关系到民族、国家、宗族的兴衰存亡。故而,能屈能伸、忍辱图存才是君王、卿大夫该有的作为。而真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再寻短见,也仍不失气节。可是,崇祯帝其实并没有被逼到崖山的地步。 崇祯帝继位之后,内有农民军起义之患、外有后金寇边之难,长期不休的战事使得大明内外交困、顾此失彼。然自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位,后金曾多次向大明表明议和的意愿。明朝虽对议和很迫切,却讳莫极深,谁也不敢轻言议和。崇祯在位后期,李自成的起义军越来越壮大,眼看就要进逼京师,迁都南京已经成为王朝延续的唯一途径,但是,迁都一事始终议而未果。 崇祯帝其实也想议和与迁都,而摆脱暂时的困境。但是,议和与迁都这等事并不能出于君王之口,只能由大臣提出,然后进行廷议,最终再由皇帝准议。明朝议和与迁都之所以未果,就是因为大臣们不肯配合。袁崇焕、陈新甲之死,也都是被扣上了主和的帽子。在李自成进逼北京之际,崇祯也事先授意内阁首辅陈演提出迁都一事,可是第二天朝议之时,无论崇祯如何逼问,陈演始终装聋作哑,绝口不提迁都之事,而令崇祯怒火中烧。 崇祯留有遗书,说诸臣误朕,文臣个个该 ... 。让崇祯帝恼的就是大臣们不但不配合,甚至还公然唱反调,阻扰议和与迁都。但大臣们之所以不愿意配合崇祯帝,一方面固然是一旦提出议和与迁都,就必定要承受 ... 名。另一方面的原因,更在于崇祯帝自己不愿意分担责任,而总会甩锅给大臣,陈新甲之死正是如此(陈新甲主张议和,也是出于崇祯帝的授意)。在这一点上,崇祯帝要比宋高宗差得多。 两宋之交,秦桧能主和成功,也是出于宋高宗的授意。但宋高宗对秦桧还是不错的,让秦桧专相了近二十年,加秦桧为太师,并进封为秦、魏两国公。秦桧临终之际,又被加封为建康郡王;死后被追赠申王,谥号忠献,赐神道碑,额为"决策元功,精忠全德",享受了人臣最高礼遇。不论南宋后来对秦桧如何断论,至少宋高宗是厚待秦桧的。 秦桧死后,有大臣以议和之事而非议秦桧,而宋高宗却说议和是自己的主张(《宋史·高宗八》:...丙寅,诏曰:讲和之策,断自朕志,秦桧但能赞朕而已,岂以其存亡而渝定议耶?近者无知之辈,鼓倡浮言,以惑众听,至有伪撰诏命,召用旧臣,抗章公车,妄议边事,朕甚骇之。自今有此,当重置典宪)。所以,崇祯帝想议和与迁都,而大臣不愿附和,在很大程度上也跟崇祯帝的行事作风有关。如果下属替领导背锅,仍会被领导卸磨 ... 驴、秋后算账的话,这位领导也必然会成为「 ”孤家寡人”。
本文标签:崇祯明朝秦桧中国古代史崇祯帝宋朝中国历史历史宋高宗明朝历史南宋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