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宰相作为帝王之辅佐,由来久远,基本上可以说,中国自有帝王始,就有辅佐朝政,处理实际事物,掌握次高权力的宰相这一可称“天下第二人”的职务。到明初,明太祖朱元璋终于废除了宰相制,这不是一时的冲动,是在他建国为帝后,为了巩固帝权,经过多年的思虑和谋划,才决定的。最初,他对设立...
宰相作为帝王之辅佐,由来久远,基本上可以说,中国自有帝王始,就有辅佐朝政,处理实际事物,掌握次高权力的宰相这一可称“天下第二人”的职务。到明初,明太祖朱元璋终于废除了宰相制,这不是一时的冲动,是在他建国为帝后,为了巩固帝权,经过多年的思虑和谋划,才决定的。最初,他对设立宰相辅佐国政的制度,也是一如前代,并无疑虑。早在他还是称为吴国的时候,便已经设立起了丞相的职位了。从吴至明,宰相都称为丞相,共有左、右二员。那时位居左丞相的是李善长,位居右丞相的是徐达,丞相任所称中书省。明代曾出任职丞相的只有李善长、徐达、汪广洋、胡惟庸四人,时间只从洪武元年到洪武十三年,在胡唯庸以谋反罪被诛以后,中书省也随之而被撤消,此后巫相的官位和职所也就化为乌有了。首先要说的应是李善长。李是在朱元璋还是郭子兴的部将之时便与他在军 *** 事的旧人和朋友,他们原是相交极厚,彼此非常相得。李善长其人,史称“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是朱元璋倚为萧何、张良式的人物,从指挥作战和组织供应,他都兼管。建国之初,一切有关政、经等项的法规和制度,礼节和仪制,也都是由李亲自加以制定,或者由其牵头的。所以,在最初封公的六人中居于最先的地位(其他五人是徐达、常遇春的儿子常茂、李文忠、冯胜和邓愈)。
然而,建国之后,朱李开始逐步相离了。李善长“外宽和而内岐刻”,任相时他敢于任事,当机立断的惯例并未有所收敛。而对于在已经身处皇位,成为开国之君而又疑心极重的朱元璋看来,这样的做法,却是太过目中无人。次数一多起来,更觉忍无可忍。他对李的不满,便是由此开始,只不过隐忍不发而已。到洪武四年,机会恰好到来。恰好李善长患病在家,自觉多日未能前往中书省治事,心有未安,便上疏恳请致仕(退休)。他这样做一则是略示未能任事心有末安;二则也是籍此以为据试,看看皇帝对他究竟如何看待,这是历代大臣所惯用的一招。然而出乎他的意外的是,朱元璋得奏之后,并没有如他想的那样下旨慰留,而是顺其所谓,立即钦批准其致仕。当然,朱元璋心里还是有一些歉意的,所以对李善长的家人也特加恩礼,到洪武九年更将自己 *** 临安公主下嫁李善长的长子李棋为妻。当时徐达北伐,中书省无人,朱元璋就提拔了追随多年的旧人汪广洋。汪为人谨慎小心,廉明持重,与李的专断截然不同,可以令朱元璋放心。但汪却没有丞相之才,办事乏力,事事请示,又令他日渐失望。所以李善长将胡惟庸荐入了中书省,汪则例升左相。胡惟庸很早便以精明干练受知于李善长,曾多次受到其推荐和提拔。
他们之间的情谊日见深厚,后来更成了亲戚,胡惟庸的女儿嫁给了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的儿子李佑。胡精明强干,又得李的指点和旧部配合,使汪更加相形见绌,终被朱元璋以“无所建白”贬去了广东。朱元璋对胡惟庸虽基本满意,但并不放心,始终暗地里察访着胡的言行。而胡在挤走汪之后,也不由无所顾忌,趾高气扬起来了。这并未瞒住朱元璋。于是洪武十年又将汪广洋再次调回中书省,以钳制胡惟庸。不过这一着失败了,汪本庸才,重任后更是小心翼翼,不敢得罪胡唯庸,反使胡更加恣纵起来了。后来重臣刘基(伯温)暴卒,出现了一些不利胡唯庸的说法,朱元璋本想借此利用汪广洋整倒胡惟庸,而汪却缩头缩脑,顾左右而言他。朱元璋一怒之下将其再次贬谪,后余怒未息,又下诏书,遣专使前往宣诏,汪被赐死于途中。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