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缂丝浅识缂丝是一种艺术性很强的丝织品,亦称“刻丝”,为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之一。缂丝艺术起源于隋唐,成熟于宋元,盛行于明清。当今进入拍卖行的缂丝织品大都为明、清之物,以清中晚期织品为多。
缂丝浅识
缂丝是一种艺术性很强的丝织品,亦称“刻丝”,为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之一。织造时,以细蚕丝为经,色彩丰富的蚕丝作纬,各色纬丝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其成品的花纹,正反两面如一。缂丝艺术起源于隋唐,成熟于宋元,盛行于明清。
明代商业和手工业发展迅速。《纂祖英华》中记述:“南匠来效技呈能, ... 之精不亚宣和。”缂丝业以苏州、江宁、杭州、松江、北京为主要产地,“人才辈出,尤为冠绝”。清代康雍乾盛世,政治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织绣工艺呈现出丰富多彩、群芳吐艳的格局。皇家设立织造局,开办“织绣作”,集中了大量人才,广大乡村家庭作坊手工织绣也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缂丝题材多样,八仙欢聚、福禄寿喜、佛儒道造像以及花鸟、游鱼、草虫、农家田园、琴棋书画等无所不有。形制除卷轴册外,还有镜袱团扇等。大量作品仍以模仿名人书画为主,真实生动地表现了山水、花鸟、人物画意境,出现了《瑶台群仙祝寿图》《三国风云人物故事》等杰作。技法既有平涂色块的平缂,也有构缂、齐缂。实现了画稿与织纴的完美结合,夺丹青之妙,享翰墨之芳,几欲与书画艺术分庭抗礼。
宋元明清以来,观赏性织绣品为收藏家所喜爱,名家收藏鉴定后往往钤有收藏印章,并加以著录,权威性专著有朱启钤《存素堂丝绣录》《缂丝书画录》等。宋元明清传统工艺缂丝织品有4个特点:
1、从它诞生之时,就以轴、卷、册书画艺术形制出现。在宋代宣和年间书画艺术盛行的大背景下,由官府织造而扩展到家庭作坊,工艺由秘密而公开,由一些目不识丁的“女红”进而向掌握一定水墨技法的丹青高手过渡,由服装衣饰向有文化价值的观赏工艺品发展,在形式上多借鉴元、明、清文人画的特点。
2、融艺术与工艺于一体。缂丝织品在书画艺术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自宋代开始,就以书画为粉本,模仿书画的笔墨技巧和风格。
3、缂丝品留有名款。古代织绣工匠地位卑微,一般不署名,但宋代缂丝织品一经出现就有艺人署名之制。
4、缂丝出现后即受到了皇家的赞赏与文人的青睐,尤其是清末,更是被收藏家所关注。
当今进入拍卖行的缂丝织品大都为明、清之物,以清中晚期织品为多。因所能征集到的拍品数量有限,拍卖行往往不大看好缂丝织品的升值空间,故缂丝以小拍卖行拍卖较多,估价一般在1万元到10万元之间,与古玩杂件一并拍卖,严重影响了传统缂丝织品应有的价值,以致缂丝有淡出的倾向。
近年缂丝织品拍卖可谓精品荟萃,如清康熙《福禄寿禧》巨屏,尺寸220×120厘米,估价8万元,经过数番竞价,以11万元落槌。清光绪《三国风云人物故事》,尺寸154×38厘米,估价18万元,经过数轮激烈竞拍,以28万元成交;清宣统《瑶台群仙祝寿图》,尺寸46×87厘米,估价1万元,以2.8万元成交,真应了“一寸缂丝一寸金”的俗话。不难看出,近年缂丝市场需求在增加,行情在逐渐攀升,缂丝收藏蕴涵着巨大的潜力。
摘自:《收藏》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