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时宪历>《时宪历》颁行于清初,其前身是为明末所编纂的《崇祯历书》。将其定名为《时宪历》,后到高宗朝时为避上讳改称为《时宪书》。作为一部新颁布的历法,《时宪历》采用了西方的新式技术,比之前所通用的《大统历》更加精准。康熙三年,依礼部议,将《时宪历》书面的“依西洋新法”改为“奏准”。于是《时宪历》再次得以施行。

季我努学社 >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郑成志 >我国历史悠久,先秦时代就修订历法,《尚书.尧典》中就曾有明文曰:“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制定于西汉的《太初历》,则是我国第一部具有详细文件记载的历法,其中更是提出了二十四节气的概念,为日后修订历法所沿袭。 >时宪历 >《时宪历》颁行于清初,其前身是为明末所编纂的《崇祯历书》。此历书是由徐光启所主持编纂,在修订此历的过程中吸纳了大量的西洋传教士共同修订而成,共有137卷。《崇祯历书》修成后,由于明末战乱和守旧大臣的阻挠等原因未得颁行。直至明清鼎革之后,参与修订历法的德国籍传教士汤若望上书清廷献新历,得到了清廷的重视,清廷采用这一历法后由礼部上疏请为此历法定名,睿亲王多尔衮称:“宜名‘时宪’,以称朝廷宪天乂民至意”。将其定名为《时宪历》,后到高宗朝时为避上讳改称为《时宪书》。作为一部新颁布的历法,《时宪历》采用了西方的新式技术,比之前所通用的《大统历》更加精准。汤若望向清廷呈献历法的当年,清廷就曾对此历法进行校验,“八月丙辰朔午时,日食二分四十八秒,大学士冯铨,同若望赴观象台测验覆奏,惟新法一一菂合,大统、 ... 二历俱差时刻”,可见《时宪历》之精准,胜于旧历。 >时宪书 >而对于由西方人所主编的《时宪历》,朝内也多有人表示不满。康熙三年,依礼部议,将《时宪历》书面的“依西洋新法”改为“奏准”。次年更是以汤若望新订历法擅改星宿、用洪范五行,“以致山向、日月俱犯忌 ... ”为由,请将其凌迟斩决。汤若望侥幸免死,但李祖白等五人皆被处死,《时宪历》也被废止不用,重新采用明代的《大统历》。 >汤若望 >此后,汤若望也多为新历争言。康熙七年十二月,汤若望上书弹劾吴明烜编纂的《康熙八年七政时宪书》多有谬误,清廷遂派遣官员与汤若望一同校验。次年二月,议政王等上疏称:“图海等赴观象台测验,南怀仁所言皆合,吴明烜所言皆谬,问监正马祐等,亦言南怀仁所算实与天象合。窃思百刻虽行之已久,但南怀仁九十六刻之法既合天象,自应颁用”。于是《时宪历》再次得以施行。《清史稿》对其评价说:“明之大统术,本於元之授时。成化以后,交食往往不验。万历末,徐光启、李之藻等译西人之书为新法,推交食、凌犯皆密合,然未及施用。世祖定鼎以后,始绌明之旧历,依新法推算,即承用二百六十馀年之时宪术也。光启等龂龂辨论,当时格而不行,乃为新朝改宪之资,岂非天意哉!”,对《时宪历》的肯定,跃然纸上。 >参考文献: >1.《尚书》 >2.赵尔巽主编,《清史稿》 >3.吴伯娅,《与西学入朝》 华 兴 春 秋 小编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孙启平 杨培超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汤若望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