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 1938年10月,日军侵占广州、武汉后,由于战线过长,兵力不足;人力、物力消耗巨大,财政经济陷入困境; 日本国内反战厌战情绪开始滋长,统治阶级内部因「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和对外政策的分歧而争吵不休;更由于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使其称霸世界的战略受到极大影响,处处呈现被动...
1938年10月,日军侵占广州、武汉后,由于战线过长,兵力不足;人力、物力消耗巨大,财政经济陷入困境; 日本国内反战厌战情绪开始滋长,统治阶级内部因「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和对外政策的分歧而争吵不休;更由于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使其称霸世界的战略受到极大影响,处处呈现被动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侵略者被迫调整其侵华方针。
在政治上,放弃过去「不以国民 *** 为对手」的立场,转而对国民 *** 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以军事打击为辅的策略。在军事上,停止对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重点巩固已有占领区。在经济上,加紧经济掠夺,力图「以战养战」。
在改变了侵华方针后,其军事战略也做了相应调整。第一,放弃速战速决战略,准备长期作战。第二,明确规定军事行动要服务于政略和谋略工作。第三,为减少消耗而限制战争规模和强度。在作战范围上,「如无重大必要不企图扩大占领地区」,「力戒扩大缺乏准备的战线」;在兵力上「为准备今后国际形势的转变,要在各方面减少驻屯兵力及兵力的消耗」 ;在作战形式上「进行小接触」,只是在「敌人集中兵力来攻击时,及时予以反击,消耗其战斗力」。第四,把军事打击的重心移向对付其后方的抗日游击战。为尽早结束战争,日军于1939年9月至1940年夏在正面战场上相继发动了对长沙、桂南和宜昌的作战,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日本再次部分调整了对华战略。其总体构想是:确保和稳定占领区,使之成为「大东亚战争」的总兵站基地,对国民 *** 继续施加军事压力,削弱其抗战力量,并以政略和谋略相结合,摧毁其继续抗战的企图,然后利用「大东亚战争」的成果,促使国民 *** 屈服,实现侵略意图。
在其他城市相继沦丧后,长沙乃国民 *** 控制下的西南唯一屏障,一旦长沙被攻陷,中国在战争中将处于被动情况下。正是在上述军事战略方针的指导下,第9战区先后与日军第11军进行了第一、第二和第三次长沙会战,并最终引发第四次长沙会战,也称「长衡会战」 。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