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1895年,日本趁中国伤痕累累之际,向中国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中国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之下,42岁的张謇选择了实业。但是张謇毫不动摇,一心就要创造实业。张謇也没有因此放弃,反而拟定了一份集股章程,向整个社会公开筹股,并且将每年的收益都给大家算得明明白白。就这样,张謇踏上了上海、海门等地的股份认购之旅。

1895年,日本趁中国伤痕累累之际,向中国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当时中国无论是在兵器还是在海军之上,都远远比不过日本,最终自然也就以失败告终。战败后,中国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个消息一出,全国上下都非常激愤,大家都觉得国家前途已经一片渺茫了。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之下,42岁的张謇选择了实业。 我们都知道,张謇本来是状元,是一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读书人,本来就拥有着很大的荣耀,如今却选择投身商海,放弃自己多年苦读得到的成果,这是多么令人震惊。但是张謇毫不动摇,一心就要创造实业。 当时江苏盛产丝绸,织纱曾经也是一项传统,所以张謇就创办了一家大生纱厂。但是,当时并没有人相信一个读书人能够经商,所以并没有人愿意给张謇投资。张謇也没有因此放弃,反而拟定了一份集股章程,向整个社会公开筹股,并且将每年的收益都给大家算得明明白白。就这样,张謇踏上了上海、海门等地的股份认购之旅。 很遗憾,在筹股的时间里,张謇不仅没有筹集到想要的资金,反而把自己身上的钱都给投进去了,最后落得个摆摊卖字画筹路费的局面。过了一年的师姐,大生纱厂的筹股才只有不到八万两,就连很多本来要跟张謇一起开纱厂的合伙人,也心灰意冷,选择离开了。 在张謇实在是想不出办法的时候,两江的总督「 ”刘坤一”给了他一个建议,让他尝试一下官商合作。张謇马上就去南洋的国营纺织局了解了情况,虽然状况不太乐观,但是张謇还是咬咬牙买了一批旧的机器。后来加上艰难地再筹股,在1899年,大生纱厂终于开工了。 在一年之后,这位大家都不看好的状元郎张謇给了大家一个大大的惊喜,那就是大生纱厂净赚了2.6万的白银。 在纱厂开创之际,张謇就对纱厂立了一些规矩,撰写了《厂约》。张謇毕竟是读书人,非常有条理有想法,所以他明确地规定了大家的职责、奖罚制度以及利润如何分配的问题,同时,他还要求每天开一次会议,来总结当天的问题。这个水准,可以说得上是当时中国自办企业的最高水平了。 不仅如此,在纱厂的发展渐渐步入正轨之后,张謇开始考虑其他的问题。为了降低棉花的成本,他就开始自己种棉花,同时他用大工业创造的理念,创办了一个产业链的企业,在当时确实是极其罕有的。 张謇创办了纱厂,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一种「 ”绅督商办”的风气,这是晚清企业的一种非常巨大的进步模式。同时,张謇还开创了一个先例,那就是官府只负责收取红利,不能敢于厂内的任何事务。 后来虽然由于军阀混战,张謇破产了,但是张謇在对于实业,对于中国所做的贡献,足以让他成为一位「 ”英雄”。
本文标签:张謇中国近代史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