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清朝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为此又制定严禁奴仆逃亡的逃人法,激化京畿地区的民族矛盾。清朝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很大的地位。在对外签订《尼布楚条约》时,条约中使用了“中国”一词,这表明当时清朝以承认自己是中国的一员。从而有效的维持了中国的统一。清朝有多少年的历史清朝有276年的历史。清朝后期,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没有法定的国旗与国歌。
中国清朝重大历史事件?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大顺攻占明朝国都北京,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
军事上在随后的二十余年间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后又平定三藩之乱、统一郑氏台湾省,逐步掌控全国。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间, ... 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清朝统治者将新疆和 ... 纳入版图,并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最终确定了中国近代的版图,积极维护国家领土 ... 的完整。但是封建专制也推向了最高峰。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文化专制、闭关锁国、思想禁锢、科技停滞等因素逐步落后于西方。
... 战争后多遭列强入侵, ... 和领土严重丧失。也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开启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得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朝后期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军阀袁世凯逼清末帝溥仪逊位,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清帝颁布了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清朝灭亡后复辟势力一直存在,例如张勋复辟和伪满洲国,二战末期苏联红军出兵东北,伪满洲国彻底灭亡。
清军进军江南的过程中,烧 ... 抢掠,激起江南人民的强烈反抗,特别是剃发令强制执行,各地燃起抗清的熊熊烈火。1659年,清军占领西南地区。并迁移湖广人口填川,以补充劳动力的不足,视为历史上的第二次“湖广填四川”。
清廷制定的圈地和投充政策使人民放弃土地,增加更多流民。为此又制定严禁奴仆逃亡的逃人法,激化京畿地区的民族矛盾。后来清廷下令停止这些政策,并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并且正式开科取士,追尊崇祯帝与明朝忠臣。
李自成死后,大顺军余部与南明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胤锡联明抗清。1647年大败清军于全州,次年几乎收复湖南全境。江西金声桓和在广州李成栋先后反正,出现了第一次抗清斗争的 ... 。但永历政权不能团结对敌,给了清军以喘息之机。
1649—1650年,何腾蛟、瞿式耜先后牺牲。1652年,李定国率军8万东出广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广东,“两蹶名王,天下震动”。刘文秀亦出击四川,克复川南。东南沿海的张煌言等的抗清军队也发动攻势,抗清斗争再次出现 ... 。
这时孙可望同李定国之间矛盾爆发,破坏了大好形势。孙可望投清后,云贵虚实尽为清军所知。由于华南反清势力较大,清帝册封吴三桂、耿仲明与尚可喜为王以镇守云南、贵州、广东与福建等地,史称三藩。1658年,吴三桂率清军攻入云南,1662年永历帝被 ... ,南明灭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朝 (中国历史朝代)
论清朝的历史地位?
清朝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很大的地位。具体表现如下:
一、领土方面:清朝基本保住了自秦汉以来华夏的领土,无论是后来的国民 ... ,还是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都基本上继承的清朝的领土。
二、重工业方面:1890年,张之洞创办了汉阳铁厂,这是亚洲最大的钢铁厂,也是中国重工业的开端,从此以后中国重工业开始慢慢发展。基础是最不好打的,中国近代的重工业发展,起于清代,这对以后的北洋军阀 ... ,国民 ... 的重工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汉阳铁厂的建立,被西方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
三、融入中华,清朝以牺牲了自己的文化为代价融入了汉文化,清初的顺治、康熙皇帝都喜欢汉文化,为了收揽汉族知识分子,康熙帝曾向孔子下拜,可见清朝对汉文化的重视。当然清朝也有文字狱,文字狱都是在汉文化里面纠错,并不是在满文化里面纠错。在对外签订《尼布楚条约》时,条约中使用了“中国”一词,这表明当时清朝以承认自己是中国的一员。当然这种代价是巨大的,以致于现在很多满族人不会说满语,但满族也成为中国56个民族之一。
四、巩固政权:清朝问鼎中原后,在康熙年间平定了三番之乱,收复了台湾省,平定了准格尔葛尔丹部叛乱;在乾隆年间评定大小和桌叛乱。从而有效的维持了中国的统一。
五、文化方面: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在清朝诞生;两宋之后无大家,但清朝就出了一位大家,那就是纳兰性德;清朝小说也有新的突破,如《儒林外史》等等;清朝戏曲也有很大的突破;清朝的绘画也有突破,例如扬州八怪的画艺。
六、近代影响:在近代,满清 ... 虽然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甚至有人把中国的贫穷归结于满清,这是不正确的。在晚清时期,中国大多是屈辱的,但屈辱并不代表没有成就,1868年,第一艘中国军舰诞生,1906年中国第一艘大型军舰诞生等等。在清末中国清 ... 也维护过中国的 ... ,例如甲午海战后,列强纷纷瓜分中国,中国当时无法与英法俄日等列强抗衡,花出了许多租借地。但是清 ... 却遏制了意大利、荷兰等二流列强的侵略野心。1907年第一次在列强手里收回东沙岛。
总结:自从1840年, ... 战争后,清朝的外强中干暴露于世界面前,外国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但清 ... 统治者也积极调整政策,力图实现中国富强,由于多种原因没能实现,但也不能一口否定清朝,总体来说,清朝在历史上的地位是利大于弊。
清朝有多少年的历史
清朝有276年的历史(1636年—1912年)。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脱离了明朝的统治;虽然明朝多次派兵攻打后金,但都被击败。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改国号为大清,正式开始了灭明的战争。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后,远在山海关的总兵吴三桂以为明帝报仇为名引清军入关。随后开始了统一全国的战争。
清朝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间, ... 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
多民族国家得到统一巩固,清朝统治者统一蒙古诸部,将新疆和 ... 纳入版图,并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最终确定了中国近代的版图,积极维护国家领土 ... 的完整。但是封建专制也推向了最高峰。
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 、文化专制 、闭关锁国、思想禁锢、科技停滞等因素逐步落后于西方。
... 战争后多遭列强入侵, ... 和领土严重丧失。也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进行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近代化改革。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得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朝后期,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12年2月12日,北洋大臣袁世凯诱使年仅六岁清帝溥仪逊位,颁布了退位诏书,五族共和,清朝从此结束。
清朝没有法定的国旗与国歌。近代以后,随着与西方国家的交往,逐渐引入西方国家的一些概念,其中就包括国旗与国歌。光绪十四年(1888年),清 ... 认定“黄底蓝龙戏红珠图”(即俗称的清朝“黄龙旗”)为大清国旗。
清前期清军主要分为八旗和绿营二种。八旗制是努尔哈赤在女真牛录制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八旗又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旗设都统(固山额真),由中央八朴诩统衙门掌握,地方督抚无权征调。
顺治七年(1650年),顺治帝对八旗制度进行改革,由自己亲自掌握正黄、镶黄、正白三旗,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改变了以前八旗由不同王公掌握的局面,同时加强上三旗的实力,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有所削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
关于清朝历史的书
1、《细说清朝》
作者以“讲史”的形式,通俗而生动地讲述了对俄和战、 ... 战争、太平天国革命,戊戌政变、八国联军侵华等历史事件,以及康熙、雍正、乾隆、吴三桂、洪秀全、和珅、李鸿章、康有为、慈禧等历史人物。
全书既有生动的故事和真实的历史,又有颇具见识的评点,还阐释了顺治出家、雍正暴亡、乾隆身世等历史之谜。本丛书所采用的“细说体”既不像正史的艰深枯燥,又不似野史的胡编乱造,是别具风采的史学著作。
2、《正说清朝十二帝》
该书讲述了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最后一页清朝在二百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为中华民族做出了的重大贡献,也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大量的失败与屈辱的辛酸记录。
叙述了二百多年间,从努尔哈赤到溥仪。无论是英明的康熙帝,还是短命的同治帝,都对它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正说清朝十二帝,就是正说一个王朝的兴衰没落,正说一个时代的岁月变迁。
3、《正说清朝三百年》
本书14个专题,旨在反映清王朝的主要方面及其发展。“帝王”部分不仅仅反映各帝性格、功过,更企图通过叙述各朝大事,勾勒清王朝的兴起与衰亡的轨迹。
“后宫”、“皇宫和皇家园林”、“王室”、“政治”、“官吏”、“法制”、“外交”、“军事”、“经济”、“教育”、“科举”、“文化” 这些专题既横向展示清朝主要方面又纵向性地逐阶段地反映这些方面的发展。“灭亡”专题则专门叙述其灭亡过程。
4、《清史稿》
《清史稿》是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 ... 设馆编修的记载清朝历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全书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纪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传三百一十六卷,以纪传为中心。所记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下至1912年清朝灭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
5、《太监谈往录》
《太监谈往录》系多名晚清太监回忆录的合集,包括《宫廷琐记》(信修明著)、《清官太监回忆录》(马德清等述、周春晖记)和《太监往谈录》(耿进喜述、朱家浯记)3个部分。
内容多为身之亲历、目之亲睹和耳之亲闻,从各自不同的视角,记录了作者的太监生活及相关的宫廷见闻。
虽然他们在清官的服役时间、服务对象不尽相同,文化程度、思维定式各有局限,所述内容或多或少与事实存在误差,但由于都是作者的亲历亲闻,在很多具体问题上却可以弥补史料之阙。将一个个零碎的细节连缀起来,呈现给读者的便是一段鲜活细腻、有血有肉的历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细说清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正说清朝十二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正说清朝三百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史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太监谈往录
清朝历史故事
清朝历史故事:
1、康熙时期,智除鳌拜
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首辅索尼病故。七月初七,十四岁的康熙帝正式亲政,在太和殿受贺,赦天下。但亲政仅十天后,鳌拜即擅 ... 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数天后与遏必隆一起进位一等公,实际政局并不受康熙帝直接掌控。
大臣商议鳌拜大罪三十条,请求诛其族,康熙帝念鳌拜功劳,赦死罪而拘禁,但诛 ... 了鳌拜的很多弟侄亲随及党羽。仅存的另一辅政大臣遏必隆因为长期勾结鳌拜,被削去太师、一等公。康熙帝由此完全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
2、康熙时期,平定三藩与 ... 省
康熙帝于继位之初,三藩势力如吴三桂、耿精忠与尚之信等涵盖全国之半,他们先后请求撤藩以试探清廷。当时部分大臣担忧三藩叛变而反对,最后孝庄太皇太后与康熙帝无惧三藩而同意撤除。这使得三藩与陕西王辅臣、广西孙延龄与台湾省明郑的郑经联合发动三藩之乱。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军攻入云南,继承吴三桂之位的吴世璠在昆明 ... ,三藩之乱平定。同年,郑经之子郑克塽继位,明郑因内乱不断导致不少将领降清。清朝派明郑降将施琅率领水师攻 ... 省。施琅占领澎湖,逼近东宁(今台湾省台南),郑克塽率领大臣降清,至此明郑亡。
3、雍正时期,内部革新
雍正帝获得隆科多的协助继位,赖年羹尧平定青海乱事以稳固政局,然而后来因故赐死年羹尧、幽禁隆科多。雍正帝在位时期,针对康熙时期的弊端采取补救措施,以延续康雍乾盛世。他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废 ... 与他对立的王公并削弱亲王势力。
4、雍正时期,对外政策
对外方面,雍正初年青海亲王罗卜藏丹津意图复兴和硕特汗国而乱,年羹尧与岳钟琪等人平定。为此雍正帝占领部分西康地区,又在西宁与 ... 分置办事大臣与驻藏大臣以管理青藏地区。听从鄂尔泰建议推行改土归流,废除具自治性质的土司,以地方官管理少数民族。
5、嘉道时期,民变不断
终嘉庆一朝, ... 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倒更加严重。这时期还爆发了白莲教、天理教等农民抗争,社会冲突激化, ... 流入中国、八旗的生计问题、钱粮的亏空、河道漕运的难题,清朝国势日非。清朝倾全部的军事、财政力量,全力平定叛乱。
1、乾隆时期,“平定西北”:
对外方面,乾隆十年(1745年)准噶尔汗噶尔丹策零去世,国内诸子争位。乾隆帝乘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派降将阿睦尔撒纳为引导,以定北将军班第率军平定准噶尔,攻下伊犁。而后阿睦尔撒纳想要成为新一代准噶尔之主,由于没有获得乾隆帝支持而叛变。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帝再命兆惠西征,兆惠率轻军渡沙漠围攻叶尔羌(今新疆莎车),反被包围于黑水营。隔年清将富德率军解围,兆惠与富德最终攻灭大小和卓,并让帕米尔高原以西的中亚各国成为藩属国。
2、参考文献: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明明已归顺,吴三桂为何又在突然间背叛李自成、康熙简介,大清朝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生平、《清朝皇帝传略》之努尔哈赤。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朝历史
清朝历史著名人物?
1、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竢村老人。福建侯官鼓东街(今属福州市鼓楼区)人。。生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七月二十六日。
父林宾日,字孟养,号旸谷,教书为业;母陈帙,做针线、剪纸花,以助家用。林则徐4岁随父入塾启蒙,少年擅文名。嘉庆三年(1798年)中秀才,就读于鳌峰书院,开始注意经世致用之学。
2、朱耷(1626-1705),八大山人是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写意画艺术大师。生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 1705年),姓朱名耷,是明太祖朱元津第十六子朱权的九世孙。
他从小聪慧异常。又受过良好的艺术熏陶,八岁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绿山水,并能悬腕写米体小楷,并进官学为诸生。
3、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
... 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4、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在位六十年,实际执政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也是史上实际掌权时间最长的皇帝。
乾隆与其父雍正、祖父康熙共同开创“康乾盛世”,他在位期间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定大小和卓、灭准噶尔汗国,安定 ... 、平定大小金川,整饬吏治、重视农业、兴修水利、发展汉学,始置伊犁将军,完善治理新疆等。
5、曾国藩(1811-1872) 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湖南长沙府湘乡(今湖南省双峰县)人。中国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中兴名臣之一,也是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人,现属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道光十四年(1834)求学岳麓书院,师从欧阳厚均。
清朝大事件
1616年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28年 明末农民战争爆发
1636年 后金改国号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 农民军攻占北京 明亡
清( ... 战争以前)(1644年到1840年)
1644年 清军入关
1662年 郑成功 ... 省
1684年 清朝设置台湾省府
1685 1686年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696年 昭莫多战役
1727年 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18世纪中期 ... 尔贵族大和卓 小和卓发动叛乱
1771年 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
近代
1839年 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1842年 ... 战争
1841年5月 广州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 战争结束
19世纪40-50年代 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44年 《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51年 金田起义 太平天国建立
1853年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颁布
1856年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互相残 ...
1856-1860 第二次 ... 战争
1858年 清 ... 分别与英、法、美、俄签定《天津条约》
1859年 洪仁玕向洪秀全进呈《资政新篇》
1860年 清 ... 分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
1861年 北京政变
1861年 ... 衙门成立
1862年 京师同文馆成立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9世纪60-70年代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83-1885年 中法战争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 中日《马关条约》签定
19世纪90年代 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0年 义和团运动 ...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辛丑条约》签定
1905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 黄花岗起义
1911年 保路运动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 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 清帝退位
清朝历史简介?
清朝(1644年—1911年),是由“女真人”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治者为出身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清朝初期,通过剃发易服来抑止广大汉族人民尤其是上层人士的民族精神以保持满族的统治地位。满清统治者对内:采取了民族分治的民族政策;在文化上,制造文字狱,压制汉族进步思想;对外: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拒绝外国先进思想和技术。这些政策维护了清朝的疆域扩张和社会稳定,但却导致了其统治时期内此起彼伏的民族问题,和末期的国家极度贫弱。
清朝后期,它成为了,英,法等殖民国家侵略扩张的新对象。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先后发动了两次 ... 战争。清 ... 被迫与之签定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为维护其统治,晚清 ... 开展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奠定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基础。1898年,光绪帝开始了“戊戌变法”,但受到了保守势力的阻扰,变法失败。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1912年,溥仪退位,清朝结束。清朝共十帝,历268年。
关于清朝末年的历史
1、清 ... 于1895年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省和澎湖,失去藩属国 ... 。[73] 洋务派李鸿章建立的北洋舰队全面瓦解,也宣告自强运动最终失败。
2、随后,由光绪帝与梁启超和康有为领导发动的政治改革运动,戊戌变法又因为慈禧太后和保守派的反对,而软禁了光绪帝,变法因此失败,因为只有103天,因此又称为“百日维新”。
3、1896年清廷为联俄制日,签订《中俄密约》,列强鉴于清朝已无力自卫,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清朝长期受列强欺辱,在冀鲁地区爆发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运动。
4、慈禧太后欲借此排外,暗中默许义和团,向十一国宣战。为保华中华南,东南各行省总督巡抚,不服从清廷对外宣战的敕命,发起东南自保,义和团事件引发西方列强的报复。
5、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北京被联军占领,劫 ... 掳掠。慈禧太后率光绪皇帝西逃,慈禧认为此祸乃义和团引起,遂颁布剿灭义和团的命令。最终义和团运动在清军与八国联军的联合剿 ... 下失败。1901年清朝同十一国签订了《辛丑条约》。
6、清廷赔偿重款、划定租借地和势力范围。1904年日俄两国在东北的利益冲突爆发日俄战争,进一步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化。清朝于八国联军后国势大坠,知识分子莫不提出各种 ... 拯救中国,主要分成立宪派与革命派两种改革路线。
7、1901年立宪派康有为、梁启超推动立宪运动,梁启超发表《立宪法议》,希望让光绪帝成为立宪君主。而慈禧太后为挽清朝衰落危局,有意效仿欧日的改革而推行清末新政。
8、1905年孙文在日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立中国同盟会,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革命派联合旧有反清势力如三合会、洪门等,在华南地区发起十次起事,并将势力渗入华中、华南的清朝新军。
9、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于南京宣布立国,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2月12日,袁世凯迫使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将权力交给袁世凯 ... ,清朝灭亡。
1、根据《清室优待条件》,清室成员得以继续住在紫禁城中,宫廷内尊号、待遇、年号保持不变,保留太监、侍卫、宫女,保留内务府、宗人府、慎刑司等机构,依然称孤道寡,封官赐谥,保持帝王气派,与民国 ... 分庭抗礼,俨然国中之国,史称“逊清小朝廷”。
2、1924年11月5日,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紫禁城,皇帝尊号被正式废除,依旧被部分清朝遗老旧臣尊为皇帝,在北平什刹海、天津张园、静园等居住地内依然继续维持着的一个微型小朝廷,史称“后逊清小朝廷”。
3、日本于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1932年扶持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其最终随着1945年苏联的八月风暴行动而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
关于清朝历史的书籍
《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大清十二帝》、《清朝大历史》。
1、《康熙大帝》
著名作家二月河的这部《康熙大帝》着力刻画了康熙一朝的重大历史事件,用生动的艺术形象,突出表现了康熙在各种矛盾的漩涡里运筹帷幄、力挽狂澜的英雄本色。
肯定了他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为统一祖国、开创王朝鼎盛局面所做出的历史功绩,也指出了作为皇帝的康熙因个人性格缺陷和历史局限,给中国历史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作品情节飞湍流瀑,既惊心动魄,又妙曼宜人。
2、《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是二月河“帝王系列”的第二部,它跨越康、雍、乾承先启后数十年历史,成功地描写了雍正皇帝波澜壮阔的一生。
本书问世后,再次轰动文坛,在更广大的读者群中引起震动。《雍正皇帝》连续获得河南省 ... 优秀文学艺术成果奖和湖北省优秀畅销书奖,并由香港、台湾省等地出版社相继出版发行。
《雍正皇帝》作为茅盾文学奖候选作品被推荐后,更引起了文学界对这部著作和作者本人的极大关注,从而也奠定了二月河在当今文坛上著名实力派作家的地位。
3、《乾隆皇帝》
二月河乾隆皇帝小说描写的是,雍正死于非命,时年二十五岁的乾隆继位。他胸怀大志,要做超迈千古之帝,一心开创大清盛世。他坚持推行以宽为政的施政方略,革除前朝苛政。
重视直臣能吏,简拔新秀,整顿吏治,对贪官污吏严加惩处。他励精图治,蠲免赋税,使民休养生息,并不断微服私访,体察民情,派能吏赈灾济民,杜塞乱源。
先后进军大小金川、西域和台湾省,平息叛乱。让纪陶主修《四库全书》,以收束笼络天下士子之心。乾朝逐步走向生业滋繁的隆盛之世。
但与此同时,地士兼并矛盾愈演愈烈,官场贪贿荒 ... 烂不堪,且边患不已,危机四伏,树大中空,加上晚年乾隆好大喜功,多有失政,又任用和珅等佞臣,黜退贤良,国势逐渐江河日下。
4、《大清十二帝》
《大清十二帝》是2007年4月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思平。本书主要讲述了清朝近300年历史中出现的全部12位帝王的生平事迹,以此揭示中国古代社会繁荣衰败的内在规律,让历史更好的服务于当代。
《大清十二帝》选取在清朝近300年历史中出现的全部12位帝王来切入历史。他们有的具有开创之功,有的具有守成之力,有的经历了民族大发展的高峰,有的奋起于国家危亡的低谷。
有的消沉在无奈悲歌中,有的堕落在盛世赞歌里,有的具有雄才大略,有的平庸无能。在中华民族走过千年兴盛、百年屈辱历史后的今天,研究这些帝王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清朝大历史》
《清朝大历史》是孟森先生清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同时也是有关清史问题研究的代表性作品和奠基之作。
孟森先生利用《清实录》和《清史稿》,又兼采清廷档册及《 ... 李朝实录》等鲜为人用的史料,揭示剖析了清代历史的诸多核心问题,对清朝二百多年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了全面的述评。
全书结构严谨,评论精当,用词古雅,引文考究,是研习清史者重要资料。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