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在张巡看来这是国家的怪事,是不可为的。贾贲出战身死,众人于是推张巡为首,领军继续与令狐潮作战。>两千多人对一万多人,结果张巡打赢了!叛军还以为城里的人会龟缩防守,遇到突袭阵脚大乱,果然后撤了。能带走的带走,带不走的烧掉。随着战局的变化,张巡决定放弃雍丘,退入睢阳,与睢阳太守许远合兵,共拒叛军。军力疲弱的江淮成了安庆绪的目标。张巡就凭着这么点儿家底连战数日,叛军始终无攻下睢阳。

公元756年,大唐的日子不太好过:>喜气洋洋的正月初一,之前以“奉旨讨逆”之名起兵的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以实际行动为大唐新年献礼;>七天后,河北重镇常山陷落。一代名臣颜杲[gǎo]卿被俘。在洛阳面见安禄山时,颜杲卿大 ... 不止,以致被安禄山钩断舌头,肢解而死;>六月,哥舒翰于灵宝大败。几日后潼关失守,玄宗奔蜀,于马嵬驿遭遇兵变,眼见爱妃“宛转蛾眉马前死”。长安也随即落入叛军之手。>一年后的春天,被叛军俘虏的爱国大诗人杜甫见到长安城的萧条景象,写下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名句,可以说把大唐的惨状描绘得很到位了。>而安禄山那边,则随着潼关易手,造反大事再一次步入正轨了。>>早在称帝之时,安禄山便派出两路大军,西攻潼关,东取睢[suī]阳。潼关一路直取大唐中枢,而睢阳一路则把控漕运,窥伺江淮。>如今,潼关、长安一路已实现目标,玄宗、太子皆远遁;若东边再把江淮收入囊中,掐断大唐的财源,安胖子一统江山就指日可待了。>当时的江淮久未生战,将卒不堪一击,眼下叛军又所向披靡。看起来,打下睢阳对安禄山来说应该不费吹灰之力。>然而就在叛军高奏凯歌,宋、曹郡县望风而降的时候,一个书生横空出世了。>2>对于这个人,小编是很佩服的。>当时战乱四起,苍天变了颜色,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感慨世事变迁,为了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愤而……写诗!>但这个人,虽然也学富五车,还是个“有文凭”的进士,却扔了笔,拿起了刀。>张巡,出生于唐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史载张巡其人“读书不过三复,终身不忘。为文章不立稿”,又“气志高迈,略细节,所交必大人长者,不与庸俗合”。>简单说,张巡这人有能力,志气高,不拘小节,喜欢跟长者相交,不愿与庸俗之人为伍。>33岁时,张巡中进士,后以太子通事舍人之职出任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县令。>>治理清河时,史载张巡“有能名,重义尚气节,人以危窘告者,必倾财以恤之”。不仅为政有口碑,看重道义和气节,对困难群众也非常慷慨,倾财相助,毫不悭吝。>张巡为人正直。当时杨国忠专权朝政,炙手可热。有人劝张巡去拜见他,说不定能飞黄腾达。张巡却说:>“是方为国怪祥,朝宦不可为也。”>为求仕途顺畅去拜见权臣?在张巡看来这是国家的怪事,是不可为的。>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48岁的张巡正在谯郡真源(今河南省鹿邑县)县令任上。次年伊始,安禄山在洛阳称帝,不久后,东侵的叛军就攻陷宋、曹等州,兵锋直逼谯郡。>谯郡太守表示投降,并逼张巡为长史,让他去迎接叛军。张巡却趁此机会“率吏哭玄元皇帝祠,遂起兵讨贼”:拉着千把人的队伍,冲着数倍于己的叛军“平叛”去了。>当队伍西进走到雍丘(今河南省杞县)时,张巡遇到另一支义军贾贲部。二人于是合兵,加起来两千人。然而此时的雍丘县令令[líng]狐潮已然“举县附贼”。于是张巡、贾贲二人夺雍丘, ... 尽令狐潮的妻子儿女。令狐潮怒,引叛军万余人来攻雍丘。贾贲出战身死,众人于是推张巡为首,领军继续与令狐潮作战。>两千多人对一万多人,结果张巡打赢了!>这么夸张的兵力比都能打赢?别急,这只是个开始。>3>败走的令狐潮自然不会甘心。>756年三月,令狐潮引叛军四万余人重返雍州城下,城内人心惶惶。张巡对诸将说道:>“贼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今出不意,可惊而溃也,乘之,势必折。”>我们就这点儿人,敌方知道我们的虚实,轻视我们。如果出其不意偷袭,必能折其锐气。>于是张巡率军出击。叛军还以为城里的人会龟缩防守,遇到突袭阵脚大乱,果然后撤了。>第二天,叛军围城发起进攻。张巡在城头立木栅栏,又用蒿草束灌上油脂点燃,叛军于是不敢登城。>>就这样打了一个半月,张巡一边防守,一边伺机出击。史载“大小数百战,士带甲食,裹疮斗,潮遂败走,追之,几获”。不仅打赢了,还差点抓住令狐潮。>不久,“潮怒,复率众来”。这次令狐潮长了记性,知道张巡虽然兵少,但却不是好啃的骨头。于是改变策略,以围为主,以攻为辅。>张巡困围日久,城中物资渐渐不支怎么办?史载张巡“器械、甲仗皆取之于敌,未尝自修”。>城里粮食不够了,就出奇兵去抢令狐潮的粮船。能带走的带走,带不走的烧掉。>箭不够了,就扎了千余稻草人,套上黑衣服,晚上的时候用绳子吊在城头。“潮兵争射之”,射了老半天才知道那是稻草人。张巡把稻草人拉上来,“得箭数十万”。数百年后的小说家,把这个故事改编进了《三国演义》,成了诸葛亮的神作。>光是草人借箭还不够。张巡又一次把人用绳子吊着放出城。只不过这次放出去的是真人,而叛军却“笑,不设备”。于是偷袭成功,“追奔十余里”。>城里柴火用光了,张巡心里一合计,嗯这事儿还得拜托令狐潮。于是就给令狐潮捎信说,我想领军弃城,请你们往后退个几十里,好让我的人撤走。>令狐潮心想反正也攻不下,你不守了那就放你一马,双方各得所需。>于是令狐潮撤围后撤了三十里。张巡见令狐潮上当,便令军士四出“撤屋发木而为备”,趁机拆了城外的房子,补充“薪水”。>令狐潮一看被耍了,回军复围雍丘。张巡却又心生一计,不紧不慢地对令狐潮说:>“君须此城,归马三十匹,我得马且出奔,请君取城以藉口。”>送我三十匹马,我跑了,城归你。>傻憨憨的令狐潮便送了三十匹马进城。张巡得马,悉数分配给骁将,并约:>“贼至,人取一将。”>次日,令狐潮见又被骗了,于城下向张巡问罪。张巡答道:>>“吾欲去,将士不从,奈何?”>令狐潮炸了,想干仗,结果没等阵列好,城中“三十骑突出,禽将十四,斩百余级,收器械牛马”。>此后大半年的时间,令狐潮等叛军将领又数次领兵来攻,但均被张巡打败了,所谓“围凡四月,贼常数万,而巡众才千余,每战辄克”。>就这样,雍丘之战从正月一直打到腊月,张巡以区区数千兵马,守了雍丘一年。>4>虽然张巡在雍丘守得不亦乐乎,但其周边唐军的战况却不容乐观。随着战局的变化,张巡决定放弃雍丘,退入睢阳,与睢阳太守许远合兵,共拒叛军。>雍丘一战,让张巡成了名,而睢阳一战,却让他成了神。>757年正月初五,刚当了一年皇帝的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派人刺 ... 。由于安庆绪在军内的威望远不及安禄山,于是当他 ... 父上位后,便也急于在战场上取胜树立威名,正如如唐肃宗执意收复两京以巩固自己的合法性一样。>柿子自然是挑软的捏。军力疲弱的江淮成了安庆绪的目标。而客观上,打下睢阳,进图江淮、江东,巩固根基,也是当时安庆绪必须采取的战略。>“庆绪遣其下尹子琦将同罗、突厥、奚劲兵与朝宗合,凡十余万,攻睢阳。”而张巡、许远手下,加起来不过六千兵。>睢阳大战就此拉开帷幕了。>史载两军接战,“巡励士固守,日中二十战,气不衰”。张巡就凭着这么点儿家底连战数日,叛军始终无攻下睢阳。>而且,与镇守雍丘时一样,虽然兵不多,但张巡不仅能守,更是趁着叛军不备,搞搞突袭,赚赚外快。>擒贼先擒王。张巡想在阵前射 ... 敌首尹子琦,但却不知城下哪一个才是尹子琦。于是张巡心生一计:他削了一根竹箭用弓射下去。捡到箭的人大喜过望,以为城中箭矢已尽,于是前去报告尹子琦。张巡在城上看见了也大喜,当即便令将挽弓射之,一箭射中尹子琦左眼,叛军暂退。>不久,尹子琦为报损目之仇,再次骤兵前来围攻睢阳。而这次叛军来,已经是757年七月的事了。>由于夏麦被叛军抢收,存粮又在战前被上级调走了一半,以致睢阳城的粮食供应出了问题。城中士兵每天只能吃一勺米。吃不饱就只能拿木皮、纸张煮了吃。>叛军得知城内缺粮、士卒大饥后,架云梯,以钩车、木马攻城。但就是这样,也还是攻不下。>尹子琦没办法,史载“贼服其机,不复攻,穿壕立栅以守”。打不过你,那就困死你吧。>围城的日子一天天过去。张巡的士兵有的渐渐饿死,而活着的人“皆痍伤气乏”。>有人提出突围东奔。但张巡、许远商议认为睢阳是江、淮保障,如果放弃了睢阳,叛军乘胜进军,则“江淮必亡”。而且现在“帅饥众行,必不达”,就算突围,也不见得有活路。>不得已,张巡做出了一个惊天的举动。史载张巡将自己的爱妾带出来,对将士们说:>“诸君经年乏食,而忠义不少衰,吾恨不割肌以啖众,宁惜一妾而坐视士饥?”> ... 了自己妾,来充军粮!>“将士皆泣下,不忍食,巡强令食之。”>许远也 ... 死自己的童仆供士卒充饥。>整个睢阳城,为了应对叛军的围困,“罗雀掘鼠,煮铠弩以食”,“初 ... 马食,既尽,而及妇人老弱凡食三万口”。>但即使这样,“人知将死,而莫有畔(叛)者”,“人心终不离变”。>十月,叛军再次攻城。此时的睢阳城内已无兵可战,外也无兵来援。城遂破,史载“遗民止四百而已”。>古代战争,打下城池后屠城的并不少见,但像睢阳之战这样,为了守城以城内居民为食的,也鲜有能及。>战况之惨,可见一斑。>5>城陷,张巡、许远等人皆被俘虏。>尹子琦见到张巡,说道:>“闻公督战,大呼辄眦裂血面,嚼齿皆碎,何至是?”>张巡回答说:>“吾欲气吞逆贼,顾力屈耳。”>>尹子琦听了大怒,以刀撬开张巡的嘴,发现里面牙齿果真仅存三四。>此时的张巡依然对尹子琦 ... 不绝口。尹子琦心里也是佩服,想放了张巡。而左右人却纷纷劝道:>“彼守义者,乌肯为我用?且得众心,不可留。”>于是尹子琦再次逼张巡投降,张巡不屈,终于被 ... 。与他一同赴死的,还有许远等三十六人,皆不屈而死。>6>安史叛军终于攻下睢阳了。>然而从756年正月,安禄山洛阳称帝,雍丘战事爆发算起,到757年十月,睢阳城陷,近两年的时间过去了。此时攻下睢阳,对叛军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张巡死后第三天,唐军援兵赶到,十日后,尹子琦军败撤还。叛军十个月间的辛劳瞬间付诸东流。而洛阳也在当月被唐军攻下,至此两京收复。>张巡的苦守,不仅保全了江淮,使“唐全得江、淮财用,以济中兴”,又牵制了叛军大量的兵力。>相反,若雍丘、睢阳弃守或者过早地丢失,则“贼因江淮之资,兵弥广,财弥绩,根结磐据,西向以拒王师,虽终于歼夷,而旷日持久”,大唐的麻烦可就更大了。>所以虽然睢阳之战唐军终遭败北,但于全局却为大唐争取了时间。此后若非唐肃宗送大礼,史思明复叛,安史之乱就该改名“安禄山之乱”,早就结束了。>而对张巡,即使有以人为粮之举,但后世对他也不吝溢美之词。唐人如韩愈、李翰等人多论:>“巡蔽遮江、淮,沮贼势,天下不亡,其功也。”>五百年后,文天祥在《正气歌》里写了这样的一句:>“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将张巡视为榜样,激励自己不屈抗敌。>明清以降,在官府的推动下,张巡、许远双双封神,世称“双忠公”,受到后人的祭祀和崇拜。>一场惨烈围城战,一个壮烈的神将,就这样改变了历史,而被历史所铭记了。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安禄山睢阳之战唐朝历史许远令狐大唐安史之乱突厥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