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明代进士登科录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作者:陈长文

  明代进士登科录是研究明代科举制度及明史的重要资料,对明代的政治活动、民间生活以及文学作品等社会文化的诸多方面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明代进士登科录;社会;文化

  作为明代人事档案和科举制度的实物例证,现存明代进士登科录是研究明代科举制度及明史的重要文献。早在1969年台湾学生书局就把台湾中央图书馆及原北平图书馆所藏共六十余种明代各类登科录影印成《明代登科录汇编》一书。由于政治原因,此书直到上个世纪末,也就是数年前才在中国大陆发行。此时,美国著名史学家何炳棣已利用台湾、美国所藏的诸多明清进士登科录出版了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1368——1911)(《明清社会史论》)[1]。此后,另一位美国的中国史专家艾尔曼也利用这些珍贵资料撰成A Cultural History of Civil Examination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后期的科举考试文化史》)[2]。近年,这些明代进士登科录已经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然多限于作为文献资料的征引,而对于进士登科录本身的研究还相当薄弱。为此,笔者已撰“明代进士登科录研究的意义及现状”[3]、“明代进士登科录的文献价值及其局限性”[4]等拙文以抛砖引玉。令学术界雀跃的是,2006年11月,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项目《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汇编·登科录》已由宁波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了。天一阁的镇馆之宝——明代进士登科录的大量影印出版,必将对中国科举制度史和明史的研究带来深远的影响。

  明代进士登科录对明代政治活动、民间生活以及文学作品等社会文化的诸多方面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

  因为明代《乡试录》、《会试录》、《进士登科录》等是记载登科者的名册,在当时具有 *** 档案性质,故历来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如嘉靖二十二年(1543)癸卯科乡试结束后,皇帝御览山东所进《乡试录》,亲手批阅第五问“防边御敌策”:“此策内含讥讪,礼部其参看以闻。”结果,监察御史叶经被廷杖致死,布政使陈儒被降为陕西宜君县典史,对其他相关人员如考试官教授周矿等也俱严加究治。此外,该科贵州《乡试录》“亦以忤旨,御史为民,右参政等各降三级”[5](卷82,P1572——1573)。皇上对各省《乡试录》,尚且如此关注,对礼部主持刊刻的《会试录》和《进士登科录》的重视可想而知。

  首先,《登科录》有时被拿来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正德六年(1511),费宏为礼部尚书知贡举,指摘该科《会试录》中文字方面的疵谬,用白纸条粘于文字之旁,托中官入奏,武宗召见辅臣李东阳等并让他看那本《会试录》,于是考官刘忠闻风便请致仕[6](卷6,P691)。正德九年,费宏因为梁储位在己上,而梁储是该科主考官,于是又将《会试录》旁“注贴说指摘以进,上察知之,置不问”[6](卷6,P698)。一连两次费宏用《会试录》来打击和排斥自己的政敌。

  万历四年(1576)正月,监察御史傅应桢上疏指责首辅张居正。一日,皇上在文华殿听讲完毕,就把这道奏疏拿出来让张居正看。疏中说傅应桢有八十老父,而取出《进士登科录》一查核,他登科时填写的是父亲已经亡故。前后矛盾,皇上以为欺君,盛怒之下想对傅应桢施以廷杖之刑,后赖张居正委婉解释乃得一免[7](3编,卷14)。

  据《明史·倪元璐传》记载,崇祯年间,辅臣温体仁唆使刘孔昭攻击倪元璐,说倪元璐之妻陈氏尚存,而妾王氏冒充继配得以再次敕封,败礼乱法,于是皇帝下诏命吏部核奏。倪元璐的同乡尚书姜逢元、侍郎王业浩、刘宗周及其从兄御史倪元珙都说陈氏因过被休,王氏乃继娶,并非小妾。温体仁很失望,然而,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不等行勘,即票拟一旨云:“《登科录》二氏并列,罪迹显然,何待行勘?”于是,倪元璐就糊里糊涂地被勒令落职闲住。作为对刘孔昭的奖赏,温体仁提拔他为南京操江[8](卷265,P6840)。

  其次,《登科录》有时还被当作“举荐之资”。《登科录》一个重要的作用是登科进士身份的证明。宋辽和议,宋朝人遣使馈送,辽国皇帝亲自查收。“每年信使入境,先取《宋朝登科记》验其等甲高低、及第年月,其赐赉物则密令人体探”[9](卷8,《本纪》第15,《圣宗》6)。宋代的寇准出将入相,历镇方面,地位尊崇。他曾告诉侍从人员,若有过客造访,应当把来访者的《同年小录》(即《进士登科录》)与参状一并转呈。若此人是其同年,且年龄又在己上,寇准便对他非常礼遇,“虽州县小官,亦展茵席以叙拜”,历来被传为佳话[10](卷上)。

  明代《进士登科录》中的“进士家状”能提供出该科每个进士的很多重要信息。明人顾清《送余大尹序》载:“弘治丙辰,吾华亭尹以阙告。其八月,《进士登科录》成,邑人之在朝者聚观焉。曰择尹必于是,安得忧国爱民廉平而仁恕者为吾父母乎?旁有识者历指而议之曰:某也可,某也可,某也限以地,某也拘以资,某与某其可也,如是者数人,而余君端卿为首称。未数日,吏部拣堪县令者二十有五人,居浙西者四,而华亭果得君。”[11](卷17,中集13,《北游稿》,《序》)说明在当时《进士登科录》作为 *** 人事档案,并且还是公开的档案,对于人事安排多少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再次,《进士登科录》与《同年录》一样,又是该科进士同年联系的纽带。作为同科进士的题名录,《进士登科录》虽不像《同年齿录》那样严格按照年齿排序,同样也起到该科同年之间联系的纽带作用。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尤恶进士”,曾上奏:“国家设科取士,而附党背公,自为门生。自今一见有司而止,其期集、参谒、曲江题名皆罢。”[12](卷44,《选举志》)他认为参谒座主,实际上就是“附党背公”,此后进士期集、参谒及各种题名活动尽行废止。这也证明题名本身也能起到增进同年之间、座主与门生之间感情的作用。明代,王守仁《书同门科举题名录后》载:“今以邃庵先生之徒观之,则文中子之门又奚足异乎……”[13](卷28,《续编》3)这里“邃庵先生”也就是明代中期大臣杨一清。此外,东林党多进士出身者,他们还编录了一部《东林登科录》。

  二

  《登科录》在唐宋以后广为流传,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就几个侧面加以说明。

  在古代,人们可以通过《进士登科录》上的信息来了解一个人的基本情况,如姓名、字号、年甲、里居等等。宋人吕本中《轩渠录》载:“米元章喜洁。金陵人段拂,字去尘,登第。元章见其《小录》,喜曰:‘观此人名字,必洁人也’亟造议亲,以女妻之。”[14](卷34上)正是在《小录》上看到了“段拂,字去尘”这个给人清洁印象的名、字,米芾才决定把女儿许配给他。元人李祁《龙子元书香世科序》载:“……予以元统癸酉及第,凡所受国朝官府文凭及程试文字、《登科小录》之类,遭乱荡无一存。每念一同年,欲记其年甲里居,无从征考,辄太息痛恨而止。乡里后生辈或来问向时程试文字,漫不复记,无一语可答,又太息痛恨而止。”[15](卷3,《序》)明人蔡清《寄周黄门书》载:“南都别后,……既而得睹执事于《壬戌登科录》,继闻两县卓异政迹,虽音问两阔,而中情相爱如春矣。”[16](卷2,《书》)这都说明作为进士花名册的《登科录》,是人们认识了解这些进士的一个途经。

  《进士登科录》“进士家状”中对母亲诸如“嫡母”、“前母”、“生母”、“继母”等称谓,在现实生活中也起到示范和准则作用。吕木木木《进士登科录》“进士家状”中祖、父母的存亡情况,与现实生活也休戚相关。明代根据祖、父母存亡情况可分为五种:祖父母、父母俱存曰“重庆”,父母俱存曰“具庆”,父存母故曰“严侍”,父故母存曰“慈侍”,父母俱故曰“永感”[6](卷1,P482)。 陆容《菽园杂记》,中华书局点校本1985年5月第1版,第2页,标点有误。当为:“祖父母、父母俱存曰‘重庆下’,父母俱存曰‘具庆下’,父存母故曰‘严侍下’,父故母存曰‘慈侍下’,父母俱故(曰)‘永感下’。” 钱茂伟先生在其《国家、科举与社会》(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一书中已有说明。进士登科是人生一大喜事,如果父母健在,即“具庆”,当然是全家皆大欢喜。反之,如果父母俱亡,也就是“永感”,即便是折桂蟾宫后一时的喜悦,也挡不住那种“子欲养而亲不在”的凄楚。吴宽《永感诗后序》:“今礼部有《登科录》所以录登进士之科之人,而著其姓名以传于世也。……于其人曰具庆,则众必以为喜,至曰重庆,又喜之甚也,于其人曰严侍、慈侍,则众必以为恨。至曰永感,又恨之甚也。……成化壬辰科,凡二百五十人,具庆者视严侍慈侍固多,然重庆仅十五人而已,若永感者,至三十人,而江宁吴君宪之其一也。宪之平生既甚恨于此,而士大夫知其恨者,因作永感之诗慰之。”[19](卷40,《序》)这里说的是成化八年第二甲第六十五名进士吴文度,《成化八年进士登科录》载:“贯应天府江宁县民籍。国子生,治《春秋》。字宪之,行四,年三十二,十一月初八日生。曾祖昭;祖全;父靖,教谕;母钱氏。永感下。”[20](第3册,P1181)他中进士时父母皆已作古,“宪之平生既甚恨于此,而士大夫知其恨者,因作永感之诗慰之”。诗虽可聊慰一时,但终究无法排解他失去父母的凄楚和无奈。另外,明成化年间,绩溪县有一姓胡的人家,延师教其三子,一日这位私塾先生说:或许会有个成才的。于是胡处士便把“具庆堂”三字,贴于门楣,“盖隐然有取于《进士登科录》中语也”。成化癸卯,老二文光果然领南畿乡荐,继登甲辰进士第,正符合“具庆”命名之说。第二年文光遇恩例,得赐归省于绩溪。“将与其兄弟称寿于斯堂,以昭其初命”,一家其乐融融,令人生羡。程敏政特作《具庆堂记》一文以记盛[21](卷15,《记》)。文光,即成化二十年第三甲进士胡光,字文光,历官广州府推官、云南曲靖军民府同知等[22](卷6,《选举·科第·国朝》)。可见,这又是另外一种情形。

  《进士登科录》中所署官衔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进士登科录》中有读卷官、提调官、监试官、受卷官、弥封官、掌卷官、巡绰官、印卷官、供给官等人员职衔、姓名及功名。如果列衔错误,是会闹笑话的。据《觚不觚录》载:“……偶阅《万历癸未登科录》,则倪银台光荐,以‘工部左侍郎仍管通政使事’入衔,皆可笑也。当时代言者亦误,只当称‘掌通政司事’,不当言‘管通政使事’也。”[23]通政使是通政司的最高长官,只能说“掌通政司事”。倪光荐在《万历十一年进士登科录》中的列衔确实可笑。又《菽园杂记》载:“近者有以都指挥掌锦衣卫事者以‘带俸’字自嫌,妄意去之。礼部于登科录列衔亦遂其非,而刻版印行若定制然。是以其在权要之地,而贬制度以顺之也。使生杀予夺自己出者,以势临之礼仪制度,欲不紊乱得乎。”[24](卷4)因易与军职犯私罪者“带俸差操”发生联想,所以以都指挥掌锦衣卫事者对“带俸”二字极其反感,在列衔时径直删去。“礼部于登科录列衔亦遂其非,而刻版印行若定制然”。由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即便是标明人物身份的官衔,作为一个小小的政治文化符号在《进士登科录》中也有所体现。

  三

  文学是社会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明代进士登科录已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在明人的笔记、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中皆有体现。

  1——笔记

  明代文人的笔记中多有关于进士登科录的记载。明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关于进士登科录的记载多达十几处,足见他充分利用了当时存世的大量明代《进士登科录》。限于篇幅,仅举两例:

  卷二二《史乘考误》三:“《野记》言:永乐初状元本曰李马,……又谓是岁进士有林廷茭者,闽人,……考《戊戌登科录》,亦无所谓林廷茭者,其误可知。”[5](P406——407)

  卷八一《科试考》一:“(正统)十三年戊辰,命工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高榖、侍讲杜宁为考试官,……是岁《登科录》,李泰书父永昌,司礼监太监。”[5](P1554)

  此外,另一部著名的明代笔记,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也多次提到进士登科录,例如:

  卷一四《科场·薛文清主试》:“英宗天顺元年,南宫之试,阁臣许彬子名起,与忠国公石亨侄名俊者,同登进士。……但《登科录》刻许起书兄越奎文阁典籍,遍考列朝无此官,然刻录必不误。盖英宗时犹仍国初旧制设员,今《实录》、《会典》诸书俱不载,则旧官之不传多矣。”[25](P374——375)

  卷一六《科场·登科录父祖官》:“登科有录呈御览,其三世父祖爵秩,但直书某官,如尚书侍郎以至郎官及外僚,并不书所官何部分何地方,此例相沿已久。近日始有分析写某地者,最为失体。若曾削籍,则空白如庶民。曾降级,则书现任或所终之官。非若私行序齿录可以前衔混入者。近见今上丙戌科《登科录》,湖州人潘大复,父名季驯,以太子少保刑部尚书为民,时尚在家未复官,其名下竟空不书爵位,最为得之。然亦故事相传如此。至于二甲第四名查允元者,杭州人,其父查志立,名下书参政,余按志立虽曾为大参,以计典左官,后补参议,以事褫职。归田已久,从未牵复,安得仍称故官?君父之前,似不宜诡饰,而在事亦无纠正之者,其后纷纷不可胜纪矣。”[25](P419)

  由此可见:明代科举制度,渗透在社会的各个角落,而文体较为自由的笔记记载了社会的各个层面。作为进士身份证明的登科录已成为科举时代文人的一种情结,当然也就成了文人笔下的常客。

  2——小说

  把小说与科举联系起来,人们首先会想到清人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想到范进中举后的疯癫。同样,明代小说也提到了科举,提到了进士登科录。

  如明代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载:“闻人生见姑娘说出一段大道理话,只等忍情与静观别了。进京会试,果然一举成名,中了二甲,礼部观政,《同年录》上刻了‘聘杨氏’,就起一本,给假归娶。……”[26](P1526)这里所言“《同年录》”,实际上指的是礼部刊刻的《进士登科录》。作者用礼部刊刻登科录来进一步说明闻人生进士登科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并为下文埋下附笔。

  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一《满少卿饥附饱,焦文姬生仇死报》也提到了登科录:“前日我见你《登科录》上有名,便已为你留心此事。”[27](P586)满生一中进士,叔叔满枢密便想把朱从简的次女许配给他。

  3——诗歌

  中国是诗的国度。科举制度又在中国延续了十三个世纪。千百年来,蟾宫折桂是多少士子梦想的天堂。因此,历代文人也常把登科录歌之于诗,流露出他们对进士登科的憧憬和赞美。当然,人们观看、欣赏登科录时的心情,也往往因人、因时不同而各异。

  一种情况是把登科录作为进士登科的代名词,“登科录”等字眼多在诗歌的内容中出现。唐代刘禹锡《赠致仕滕庶子先辈》:“朝服归来昼锦荣,《登科记》上更无名。”[28](卷25,《杂体三十九首》)北宋强至《东阳吴氏昆仲并荐诣阙》:“来春早附《登科录》,甲乙应联旧姓名。”[29](卷6,《七言律诗》)南宋陈藻《壬戌重午于潜李氏作》:“居然多仕版,壁列《登科录》。”[30](卷1,《诗》)明代礼科都给事中张宁《何都宪重庆堂》:“阶下芝兰满屋香,庭前桥梓再重行。徽名早著《登科录》,盛事宜标世宅堂。敕诰定联云锦轴,儿孙齐著彩衣裳。只应万石君家似,世德相传福履长。”[31](卷9,《七言律诗》下)作者用“徽名早著《登科录》”一句代言进士登科。

  另一种情况是观《登科录》有感而兴,“小录”、“登科录”等字眼多在诗歌的题目中出现。当然,诗歌多因诗人的心境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情调。宋人梅尧臣《依韵和梅龙图观<小录>》[32](卷53)、王之道《书子莱<丙戌登科题名小录>后》[33](卷14,《七言绝句》)、金人李俊民《题<登科记>后》[34](卷8,《序》)等皆如此。明代于谦,永乐十九年(1421)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在土木之变后誓死保卫北京,堪称“救时宰相”,《明史》盛誉他“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8](卷170,P4553)。他曾赋诗《观<登科录>感兴》一首:“圣主垂衣御九重,群贤汇进万方同。文明启运天垂象,豪杰乘时气吐虹。柳汁染衣新样绿,花枝映面醉颜红。当年我亦曾遭际,涂抹于今避下风。”[35](卷11,《杂体》)流露出他时下的落魄抑郁以及对当年登科时的美好追忆。无独有偶,正是使于谦含冤而死的徐有贞,也有一首关于《登科录》的诗作——《谢沈司封中寄<登科录>》:“圣明天子龙飞日,豪杰人才豹变时。礼正不违天地道,乐和应见凤凰仪。怜君却寄《登科录》,笑我犹歌在涧诗。惟有仲舒三首策,对扬还欲向彤墀。”[36](卷1,《蒙学稿》)这首诗写在他尚未登科之时,字里行间已窥见他不甘人下的雄心。他于宣德八年(1433)成进士,《明史》说他“为人短小精悍,多智数,喜功名”[8](卷171,P4561)。后来,他与石亨等人发动“南宫复辟”,拥立英宗复位,接着又陷害于谦、王文等人,为世人所不齿。

  综上所述,明代进士登科录作为科举考试的原始记录、 *** 的人事档案、进士登科的象征,已完全融进了明代的政治活动、民间生活以及文学作品之中,成为明代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Ping——li Ho: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1368——1911)[M]。Da Capo Press,second,1976;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first,1962。

  [2]Elman,Benjamin A:A Cultural History of Civil Examinations in Late Imperial China[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

  [3]陈长文。明代进士登科录研究的意义及现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98——101。

  [4]陈长文。明代进士登科录的文献价值及其局限性[J]。甘肃社会科学,2006,(6):110——114。

  [5]王世贞。弇山堂别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张朝瑞。皇明贡举考[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

  [7]查继佐。罪惟录[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8]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9]厉鹗。辽史拾遗[M]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

  [10]高晦叟。珍席放谈[M]。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91。

  [11]顾清。东江家藏集[M]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

  [1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3]王守仁。王文成全书[M]。四部丛刊本。

  [14]陶宗仪。说郛三种[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5]李祁。云阳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

  [16]蔡清。虚斋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

  [17]吕木。泾野子内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

  [18]黄宗羲。明文海[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7。

  [19]吴宽。家藏集[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正德家刻本,1929。

  [20]明礼部。成化八年进士登科录[M]。屈万里。明代登科录汇编[Z]。台湾:学生书局,1969。

  [21]程敏政。篁墩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

  [22]弘治徽州府志[M]。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上海书店,1963。

  [23]王世贞。觚不觚录[M]。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91。

  [24]陆容。菽园杂记[M]。元明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5。

  [25]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元明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59。

  [26]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7]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8]刘禹锡。刘宾客文集[M]。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91。

  [29]强至。祠部集[M]。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91。

  [30]陈藻。乐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

  [31]张宁。方洲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

  [32]梅尧臣。宛陵集[M]。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明正统四年刻本,北京:线装书局,2004。

  [33]王之道。相山集[M]。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清乾隆翰林院抄本,北京:线装书局,2004。

  [34]李俊民。庄靖集[M]。清道光年间顾氏艺海楼据明刻影写本。

  [35]于谦。忠肃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

 

  [36]徐有贞。武功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

明代进士登科录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梦见康熙皇帝

    周公解梦梦见康熙皇帝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康熙皇帝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2. 朱元璋画像的脸型为什么这么奇怪,是真长这样还是被人丑化

    朱元璋的样貌一直是比较受人关注的,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他长得十分臭猫,鞋拔子脸型,面露凶光,而且脸上还麻子密集,另一种说法则是他长得十分端正,面相沉稳,给人威严的感觉。那么这两种说法究竟哪种更加准确呢?在史书中有着关于他相貌的记载,比如《太祖实录》和《明史》等书都夸他相貌英武。不过前一本书是在朱允炆时期撰写的,上面对于外貌就是夸他魁梧,主要还是在描写他的气质。

  3. 清朝有一位官员,只因为太清廉节俭,被贬谪回老家,后郁郁而终

    南朝齐丹徒县令沈赞之不愿意跟周围的同僚吃吃喝喝,因为总要花钱。他不愿意花公款,而自己的工资又经不起应酬往来,就干脆不跟人来往,也不请客送礼,公务之暇,就当宅男。这种人在官员队伍里太碍眼,也碍事儿。终于有一回,被人找了个茬儿,构陷入狱。

  4. 宋朝偷偷地「 ”使坏”,使契丹和西夏打起来,这就是「 ”以夷制夷”

    以夷制夷,利用强者和强者之间的矛盾,使其相互冲突,削弱其力量。用敌人来制服敌人,以期望坐享其成的思想。宋仁宗时期,在外交上就成功运用过这一策略,使得辽夏开战,两败俱伤。不过,这一切还得先从西夏建国说起。

  5. 皇帝做了个怪梦,翻试卷时,看到一考生名字,大喜:状元就是他了

    皇帝做了个怪梦,翻试卷时,看到一考生名字,大喜:状元就是他了洪武年间的状元郎丁显真是走了狗屎运。他的考试成绩并不理想,据说,考官初拟的名次为一百多名,却因为朱元璋的一个怪梦,这位会元中的差生居然逆袭成状元。次年,他入京参加会试,也有幸考中了会元。不过,丁显的成绩在会元中并不出类拔萃,当年会试一共有考生472人,会元为建文帝时期名臣黄子澄,第二名为国子监生练子宁,第三名为浙江高考状元花纶。

  6. 此地是中国最早失去四百多年后又回归祖国的地方,历经曲折

    明朝最早来自欧洲的入侵者是葡萄牙。十五世纪未,葡萄牙殖民者经好望角到达印度西海岸,进而向东亚扩张。明代时借用...人对欧洲人的称谓,称他们为佛朗机国。

  7. 仁厚的朱标,威猛的朱棣,那朱元璋其他儿子都怎么样?

    说到朱标,自然要说说朱标的弟弟们,那些觊觎皇位已久的藩王们。

  8. 明太祖如何拼命打造拖垮帝国的藩王制度,后世帝王却怎么改不了?

    相关阅读: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1643年那场会议的多尔衮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顺治帝四次恭迎的背后有一个大家很熟悉的成语「”乱七八糟”。听惯了以为就是个乱糟糟的成语,然而这个成语却深刻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于历史认识的智慧!乱七指的就是西汉景帝时,七王之乱,弄得汉帝国差点分崩离析,又引出了一个「”清君侧”的好借口,居然为此...害了一位忠臣——晁错。当然,最后七王之乱平定,把个汉帝国给吓得不得

  9. 因错 ... 一名将,秦昭襄王将一统天下的名头,拱手让给了秦始皇

    秦朝在历史上是尽人皆知的,秦朝之所以能够尽人皆知,主要原因就是秦朝出了一个千古一帝——秦始皇。这位皇帝想必是小孩子也会知道,他创造了历史上多项第一。

  10. 考古队挖出一具清朝干尸,留着明朝长发穿着龙袍,专家:不是皇帝

    我国曾经挖出过一具非常奇怪的干尸。首先,这具棺木的棺头写明了,这是清朝时被授予中宪大夫一职的黄拙吾的陵墓,而棺木里还有一枚康熙通宝,由此可见,此人应该是在康熙年间死去并埋葬起来的。这还不是最奇怪的,当考古队扒开干尸的官服后,却发现他里面竟然穿着两件龙袍,一件是四爪蟒袍,一件是五爪龙袍。其中五爪龙袍是清朝皇帝上朝的时候才会穿的朝服。

随机推荐

  1. 聊斋志异之鸽异篇章的故事

    山东邹平有个张公子,特别喜爱鸽子,力求把所有的鸽种都收集到。一天晚上,张公子坐在书斋里,忽然一个陌生的白衣少年敲门而入。张公子看到这些鸽子的表演赞叹不已,于是,他向少年作了个揖,乞求他割爱分给自己一只。两人正在谈论,张公子的家人点着火把来找主人。张公子与家人抱着两只白鸽,惊叹而归。虽然它们不是少年最好的鸽子,却是人间少有的。自然,张公子对这两只鸽子备加珍爱。

  2. 红楼雅室:《红楼梦》中的美食大观

    第11期:《红楼梦》中的美食大观《红楼梦》中所描述清代贵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反映清代时期贵族生活的百科全书。那么,我们就来简要了解一下,《红楼梦》中的美食是多么令人垂涎欲滴。《红楼梦》中的饮食种类名目繁多,有学者对《红楼梦》进行统计,其中食品的数目多达两百余种。复杂菜肴——茄鲞在《红楼梦》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应该就是这一道菜肴了。《红楼梦》里的茄鲞指的是茄子做成的菜肴味美如鲞,鲜美可口。

  3. 《诗经》里表示思念的句子 | 历史新知网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陈风·月出》月儿东升亮皎皎,月下美人更俊俏。体态苗条姗姗来,惹人相思我心焦。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国风周南关雎》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在河滩。美丽贤德的好姑娘,正是我的好伴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国风秦风蒹葭》初生芦苇青又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4. 肖邦被腌制的心脏揭示了他的死因

    奇怪的是,纳粹允许肖邦的心脏在华沙起义期间得到妥善保管。在那之后,肖邦腌制的心脏大部分被放在和平中休息,直到2014年的一个晚上,一组科学家获准短暂检查地窖里的罐子,以确定这位音乐家的死因。肖邦的一些专家希望对这位作曲家的心脏进行重新检查,以调查其死因。由波兰科学院人类遗传学研究所的MichalWitt领导的科学家得出结论,肖邦患有长期的肺结核,他的直接死因是心包炎,也就是心脏周围的膜。

  5. 梦见髻

    周公解梦梦见髻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髻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6. 兄弟之间论情不论理

    家庭诸事,只可以父母兄弟情分论。不可以我是彼非事理论。兄弟不睦,多半由于父母偏爱所起。由偏爱故,事事均须占便宜。令祖父虽身入黉门,实于圣贤躬行之道,绝未闻之。尚以为耻,欲报而不得,拟汝代彼报也。使稍回想唯孝友于兄弟,则当以十余年讼为耻,不以弟多得为耻也。须知汝父子兄弟之不睦,实汝祖不知睦兄弟之感报也。汝既奉佛法,当向根本伦理上看,为汝祖三兄弟念佛,消彼阋墙之业。

  7. 上下不通,治在中焦,表里不和,重在少阳

    从上中下来说,无非上焦,中焦,下焦。因此,当上下不能交通时,我们就要考虑从中焦治疗。上下不通,治在中焦,那么表里不和该如何处理呢,从中医角度来说,里证可以通过上面三焦的治疗,表证则需要解表,但是表里的通路则在少阳,少阳可以把在里之气输于体表,以助体表以抗邪,同样如果邪气较强,也可以通过少阳而入里。中焦是人体上下气机的枢纽;少阳是人体表里气机的枢纽。

  8. 薄姬是什么样的人?她跟刘恒是什么关系

    总之就是在吕后的手下,刘邦的后宫可谓是危机重重。只知道薄姬是魏国宗室之女与他人私通生下的私生子,她的父亲去世之后,她的母亲就将薄姬送给了魏王。之后刘邦为儿子们分封土地的时候,薄姬也不为自己的儿子刘恒争取土壤肥沃的就是繁华的地方。然后就被大臣们共同册立为皇帝,那个时候薄姬母子还担心就是会有什么问题,让刘恒的舅舅先去长安查打探一下消息,到底是怎么个情况。

  9. 梦见五胞胎

    周公解梦梦见五胞胎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五胞胎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10. “半碗饭”哥哥

    只有等我和父亲先后离开桌子后,继母才会趁我们不注意,迅速将我剩下的那半碗饭倒进“喂”的碗里。等我走后,继母照例将那半碗饭给了“喂”。正在这时,“喂”推门而入。那天饭桌上,“喂”依然慢慢地数着碗里的饭粒,而很久都不再剩饭的我却端着故意剩下的半碗饭平静地说:“哥,我吃不完,给你吧。”沉默片刻,继母首先反应过来,接过去那半碗饭,倒在他碗里,想笑却哽咽道:“吃吧,妹妹的剩饭本来就是哥哥吃的。”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