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只做过八品官的苏洵,是如何培养出苏轼、苏辙这两位千古文章大家

中国历史上,提起名垂后世的文学世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宋代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这父子三人,不仅诗词成就巨大,而且每一个人都位列「 ”唐宋散文八大家”。 在这三位父子中,苏轼的文学成就和名气最大;苏辙的官做得最大,一度做到了副宰相;而苏洵呢,虽然是这两个人的父亲,名气没有苏轼大,官到去世的时候,才做到八品。 而且苏洵成名特别晚,二十七岁才开始读书,并且是「 ”唐宋八大家”中唯一一位没有中过进士的。 诶,你说,这苏老头不会是因为他沾了两个儿子的光吧? 三苏祠 这可真不是。他两个儿子之所以有如今我们看到的成就,虽然跟天生才华分不开,但也十分依赖「 ”老苏”的教导。不仅如此,他的文章还自成一家,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分庭抗礼。 现在有句话叫,只要你现在开始努力,一切都不算太晚。我们总感觉这是句鸡汤,其实不然。 苏洵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二十七岁才开始读书,最终成为了一代文学大家。三字经里有一句话「 ”二十七,始发奋”,说的就是苏洵。 但是,它能取得如此成就,也不想说的这么简单。主要归功于他五方面的努力: 三苏祠雕塑:八娘伴母,左为程夫人 第一方面,浪子回头,且有贤妻支持 苏洵小的时候就不爱读书,由于父亲还在,没有养家的责任,加上他有点侠气,于是就像年轻的李白一样,在外出游,走了不少地方。 在他十八岁的时候,取了一个和他同岁的女子。这个苏夫人很有名,后来在教育苏家两兄弟的方面也出了不少力。 苏夫人原本是当地大户家的女儿,带了不少嫁妆。没多久就被苏洵挥霍完了,而苏洵依然在不务正业。苏夫人看在心里没有说。 直到有一天,苏洵想通了,也实在不好意,就问苏夫人:「 ”我觉得,我现在要开始读书,应该还能有所成绩。可是我要专注读书,家里的负担这么重,可怎么办?” 苏洵的话正中苏夫人下怀,她就说:「 ”我早就想说你,但是你要因为我的原因才开始读书。不是自愿的一定,也读不出什么东西。现在既然你自己发奋读书了,那家里,你就不用管了!” 苏洵 第二方面,及时转型,朝着人生真正的目标努力 从那年开始,二十七岁的苏洵开始发奋读书。但是苏洵的科考之路并没那么顺利。在他三十七岁的时,又参加了一次制科考试。没有考中。 这制科考试可不比科举,可谓难上加难。在宋朝三百年间,科举考试选了4万多进士,而制科考试只有41人通过。 于是,他放荡不羁的性格又再次展现出来了,哥们不陪你玩了,咱不考了!要做一个自由的学者和文章大家。 于是,他把自己科考间写的数篇文章一把火烧了。这些文章,都是当时为了应付考试写的文章,不能自由创作,而且结构散漫。 接下来,他就开始闭关读书,这一闭关,就是几十年的时间,只读圣贤的经典。比如:孔子的书、孟子的书、韩愈的书。 渐渐地他揣摩出门道了,也就是研究出来文章的底层逻辑。 欧阳修后来在他的墓志铭里这样说他的文章: 「 ”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精粹,涵畜充溢,抑而不发。”——《老苏先生墓志铭》 老苏这个人啊,研究《六经》以及百家的学说,探究古今朝代兴衰的原因,圣贤们的挫折、顺利、出仕、退隐的原因。获得了它们的精华,储备丰富,但是先压抑着他们不表达出来。 「 ”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笔顷刻千言。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骋,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号老苏以别之。 ”——《老苏先生墓志铭》 等到储备够了,才开始下笔。顷刻千言,文章纵横驰骋,思路开阖自如。一时间,求学者都把他的文章当范文学习。人称「 ”老苏”。 苏轼 第三方面,具有特色的育儿方式 老苏对儿子们的教育,首先从他们的名字入手。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名二子说》,里面解释了苏氏两兄弟名字的由来。 「 ”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辙乎,吾知免矣。”——《名二子说》 就是,苏轼虽然你有才华,但是你做人要低调小心;苏辙希望你能不居功自傲。 其次,告诉孩子读书千万别读死书。你要清楚你们读书可以有两个目的:如果你做得了官,就要治国安民;如果你做不了官,你就要著书立传,把你的思想流传后世。 苏辙 第四方面,苏洵陪着孩子们一起读书 这点很多现代人都很难做到,而且苏洵不仅仅是坐在那看着苏轼、苏辙学习。 而是真正地参与到他们的阅读之中,与他们融汇贯通一起讨论。 有一次,他们读宰相富弼的一篇文章。里面是写给辽国国主的一封信,大概是这样说的:辽主啊,你没事儿别老是发动战争,会损耗我们彼此的国力。为什么你的臣子这么热衷地劝你来跟我们打仗呢?因为他们是有私心的,打仗,他们就能立功了。但是对你是有害的。 读完,苏洵一方面夸赞这篇文章写得好,另一方面问两个儿子,你们能不能想到古人们提出来的类似的观点。 苏轼的脑子比较活一点,于是就说汉武帝时候有个叫严安的大臣也这样说过。但是他论证的过程没有富弼那样严密。 那个时候,苏轼只有十几岁,就如此博学。以至于在第一次科举考试的时候,主考官欧阳修把他的试卷当成了自己的得意弟子曾巩的了。 三苏祠·苏东坡雕像 第五方面,读万卷书的同时行万里路 在在家宅着读书之余,苏洵也经常带领兄弟二人,游历山河。 北宋嘉祐初年,也就是苏洵47岁的时候,带着两个儿子,进京。拜访了欧阳修等名人。欧阳修对他们三人的文章都极其赏识。 特别是针对苏洵的文章,欧阳修认为可以与汉朝的贾谊媲美。 次年,苏轼、苏辙首次科举同榜及第,苏门三父子的名声轰动京城。 纵观苏洵一生取得的成就。实在是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独特的个例。一方面,他是自学成才,达到了上可比肩贾谊,下可与韩愈、欧阳修分庭抗拒的水平;另一方面,他也开启了一个时代,教育出了苏轼、苏洵这两位也可谓桃李颇丰的文章大师。 最重要的一点,他给后世做出了一个榜样,他证明了,一个人只要心有所向,并愿意为之付出正确的努力,也能够达到很高的水平。 1066年四月,苏洵病逝于京师时,他的官职才升到八品几年。但是他对文学的意义,却无法估量。史称「 ”老苏”。 参考文献:《宋史·苏洵传》《宋史·苏轼传》《苏东坡传》《老苏先生墓志铭》《名二子说》

只做过八品官的苏洵,是如何培养出苏轼、苏辙这两位千古文章大家的更多相关文章

  1. 宋朝偷偷地「 ”使坏”,使契丹和西夏打起来,这就是「 ”以夷制夷”

    以夷制夷,利用强者和强者之间的矛盾,使其相互冲突,削弱其力量。用敌人来制服敌人,以期望坐享其成的思想。宋仁宗时期,在外交上就成功运用过这一策略,使得辽夏开战,两败俱伤。不过,这一切还得先从西夏建国说起。

  2. 明教是什么教?《倚天》里张无忌率领的不是魔教,而是光明的宗教

    《倚天屠龙记》当中张无忌所属的「”明教”,在人类历史上确实存在过,那就是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摩尼教”,由于吃素,并且崇拜教祖「”摩尼”,明教被当时的人们污蔑为「”吃菜事魔”,这就是「”魔教”一词的由来。其实,「”魔教”并不崇拜恶魔,相反,他们崇拜光明和善,他们的教祖摩尼,也是一个带来善的启示的「”光明使者”。一、明教教祖摩尼按照摩尼教的教义,宇宙起源于十二个千年以前,每一个千年都会产生一个伟大的先

  3. 征宋伐明,女真人为何这么能打?你肯定想不到

    二是在明朝末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再次崛起,这次闹得动静更大,一举颠覆了大明王朝。他们真的很"能打"吗?完颜是女真各部的王姓,起初女真分为数十个部落,结构是较为松散的。辽宋自澶渊之盟起,已维持了百年和平,这种状况直接造成两国武备废弛。辽朝以天祚帝被俘宣告灭亡。女真各部也完成了统一,羽翼逐渐丰满。此时的明朝可说是内有党争民乱,外有女真觊觎,可谓内忧外患。

  4. 赵匡胤攻打南唐之前,曾给过李煜3次体面投降的机会,都被拒绝

    961年,南唐国主李璟去世,太子李煜即位,史称南唐后主。赵匡胤的下一个目标只能是南唐,这一点南唐后主李煜,即使再无能也看的很明白。于是,他与赵匡胤之间,玩了一次猫捉老鼠的游戏,这段历史细讲起来,颇有意思。其目的很明显,这就是给李煜准备的居所。赵匡胤让李从善给李煜写信,让李煜来汴京做礼贤斋的主人,并许诺了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太祖虑其难制,令从善谕旨于煜,使来朝,煜但奉方物为贡。

  5. 他用一支笔复活了麦田里的汉魏洛阳城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当陇海铁路线的乘客,穿过洛阳市区与偃师之间的一片麦田时,很少有人知道,窗外曾经有中国古代最辉煌的都市之一——汉魏洛阳城。

  6. 南宋.开禧通宝背「 ”利”折十铁母(极罕见)

    直径:40.5mm,美品南宋宁宗赵扩开禧年间所铸。开禧改元后,宁宗任用韩侂胄为平章军国事兼国用使,集军、政、财大权于一身,权位之高在左右丞相之上。

  7. 杨延平的妻子儿女是谁?如何评价杨延平?他厉害吗?

    但杨延平作为长子,所承担的责任,所担负的家族重任远远比作为六子的杨延昭多的多。在小说演义中,大郎杨延平有两位妻子。杨延平正妻,名为花解语,花家之女。而因为杨延平为杨家长子,所以花解语实际山也是下一代杨门女将的首领。上文所说周氏,是杨延平的次妻,原为北汉降将汾阳铁旗令公周审义之女。关于杨延平的儿子,在《金枪传》有个人物,为杨宗显。杨延平是杨家将中的人物,具备杨家将的典型特征。有人问大郎厉害吗?

  8.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将错就错,误当赤壁又何妨?苏轼转而想到了曹操,想到了周瑜,想到了他们之间发生的那场大战,于是借题发挥,即兴填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好在苏轼不是一介悲悲戚戚的寒儒,而是一位参破世间宠辱的智者,他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9. 以儒为帅 以文制武 北宋一朝文武地位的转换

    中央集权政归皇宋宋代重文轻武,可谓老生常谈。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马背之上夺天下,取代了后周恭帝柴宗训自称皇帝。宋朝虽然建立,但是宋太祖赵匡胤却并不放心,他是军人出身,兵变起家,亲眼目睹了军人干政、武将乱权的局面。因此,一上台后,赵匡胤就开始考虑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以保赵宋天下。这里的集权就是改变五代时期武人权重的不正常现象,收回分散于各股势力中的军权、财权、事权于己一身,维护皇权地位不动摇。

  10. 岳家军二号人物,一生只服岳飞,生擒杨再兴,因拒绝陷害岳飞而死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站在武将顶峰的一颗将星,其一生不仅光彩夺目,更令人惋惜的是岳飞悲惨的结局。岳家军的二号人物张宪,虽然无法与岳飞相比,但放在任何一个时代,绝对算得上顶级名将。然而杨再兴却不是张宪的对手,一番对阵杨再兴不仅败给张宪,还被张宪生擒。岳家军北伐之前,张宪由于战功赫赫,已经正式成为岳飞帐下头号武将,岳家军中公认的二号人物。

随机推荐

  1. 宋神宗的精神之战!损失六十万人神宗因此郁郁而终!

    宋神宗的精神之战!此后,宋神宗将注意力转移到了西夏身上。这一战宋军将士损失二十多万,此外还损失了同等数量的役夫。宋神宗在西夏交战过程中,北宋官军、蕃兵、义保死者达六十万人左右,“钱、粟、银、绢以万数者不可胜计”。不过西夏也因战事而疲惫不堪,无力发起攻击,双方于是又恢复了和平。1085年,郁郁不得志的宋神宗病死,时年37岁,他贵为天子,胸怀大志,却最终也无法实现。

  2. 朱元璋命令状元写一个字,为何状元写完,朱元璋立马把他斩首示众

    在朱元璋时期,曾有一个才子被他命令着题字,可是刚落下一字,朱元璋却是立刻翻脸,并且将此人处死。可偏偏朱元璋时期的风评不错,甚至不少地方的百姓称其为明君,对其感恩戴德,但是,朱元璋手下的臣子却是对其畏惧的很。朱元璋在建好集贤门之后,请了当时一个字写得好的状元题字,可是在查验时,朱元璋却被一个门字刺了眼。>在朱元璋看来,门字的勾太向里面偏了,而他立刻大怒,立马让手下将这个状元拖出去斩首示众。

  3. 何人从军区副司令升 ... ... 只花短短5年时间

    当年若不是受到“四人帮”的排挤,那就是主持中央...工作的.........的接班人。>更令他想不到的是,1973年8月,他由...亲自提名,当选为......。>...从军区副司令员到......,只花了短短的五年时间。...曾当面告诉他说:>“我了解你,不是通过...,而是通过其他同志了解的,他们都说你不错。”但是,...担任......后,却又受到“四人帮”的极力排挤,被迫辞职。粉碎“四人帮”后,...再一次启用他,担任国防大学校长。

  4. 描写美景的诗句 描写美丽景色的诗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春日迟迟,卉木萋萋。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涌流到海不复回。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时在中春,阳和方起。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阳春白日风在香。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5. 普天同庆造句

    普天同庆造句一:但是,普天同庆并非古怪到球员无法学习并领悟控制它。八:当第1条高速公路通车时,真是普天同庆,万民欢腾。赫尔南德兹于上周四称,日前他创下了一项坐颠世界杯用球“普天同庆”的世界记录。

  6. “黄鹤楼中吹玉笛”

    相传乾隆南巡至白龙寺,适逢寺僧鸣钟。庄严古刹,钟声悠扬,乾隆诗兴大发,挥笔写下“白龙寺内撞金钟”>七个大字。纪晓岚急忙敛笑答道:“臣非敢笑也,特因古人诗中有句,积年苦未能对,今观御制七字,恰成对偶,不觉喜而失笑耳。”>皇上一听,转愠为喜,连说:“确是佳对!”>纪晓岚笑答乾隆,因为巧妙反受赞赏。

  7. 孕妇梦见红玫瑰

    周公解梦孕妇梦见红玫瑰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孕妇梦到红玫瑰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8. 顾小失大:百喻经故事

    人格失,人讨厌乃至结冤结仇,这种事情就如吃饭一样平常。为小小的利益,自、他都堕于魔道,岂不是顾小而失大?以至于造很多的恶业,令生生世世六道轮回,互报冤愆不休,这不也是顾小失大吗?世间大事糊涂而小事聪明的人很多,也就是说:只顾小小的利益而忘了大事。

  9. 一年一次,愚人节整人短信

    如有,则须按此法加强锻炼;如无,则证明你乃超人!《至少还有你》呀!愚人节整人短信6.这是一封精心设计的短信,将你的手机上下颠倒看,将会欣赏到奇妙的图案……

  10. 滞可以组什么词 | 历史新知网

    滞可以组什么词滞留、呆滞、滞碍、滞销、板滞、沉滞、滞缓、停滞、涩滞、滞洪、滞后、迟滞、凝滞、阻滞、淤滞、怯滞、滞欷、久滞、灰滞、羁滞、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