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我们说曹丕是一个「”武质文心”的...战略家,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讲了曹丕的「”武质”那么他的「”文心”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这篇文章就来聊聊曹丕的「”文心”。其实,我们越是冷静的看曹丕,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发现他的第二个「”另类”之处,在皇帝当中他对下层百姓有着超越政治的慈悲与怜悯,实际上就是有一种文人的情怀。在今天我们就要特别列举出几个证据来证明我们的结论。首先草铺有极强的现实主义精神,是一个接地气,

我们说曹丕是一个「 ”武质文心”的 ... 战略家,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讲了曹丕的「 ”武质”那么他的「 ”文心”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这篇文章就来聊聊曹丕的「 ”文心”。 其实,我们越是冷静的看曹丕,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发现他的第二个「 ”另类”之处,在皇帝当中他对下层百姓有着超越政治的慈悲与怜悯,实际上就是有一种文人的情怀。在今天我们就要特别列举出几个证据来证明我们的结论。 首先草铺有极强的现实主义精神,是一个接地气,关注民生的文人。我们都知道在文学上有「 ”风雅”这个词,是来自《诗经》的「 ”国风”和「 ”大小雅”,说的更加通俗一点「 ”风”就是代表了一种现实主义精神,「 ”雅”代表了一种贵族气质。作为贵公子,草铺的作品其实被很多文艺评论家认为是文质彬彬,艺术水准本身是不亚于曹植的。但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在以「 ”雅”写「 ”风”的这个问题上,曹丕绝对是一等一的高手,甚至还要高于他的弟弟曹植。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看曹植所写的《见挽船士兄弟辞别》这首诗: 郁郁河边树,青青野田草。 舍我故乡客,将适万里道。 妻子牵衣袂,抆泪沾怀抱。 还附幼童子,顾托兄与嫂。 辞诀未及终,严驾一何早。 负笮引文舟,饱渴常不饱。 谁令尔贫贱,咨嗟何所道。 开篇是这样写的「 ”郁郁河边树,青青野田草。舍我故乡客,将适万里道。”「 ”挽船士”就是今天咱们俗称的纤夫。这个河边的树木郁郁葱葱,家乡的田野郁郁青青,可是就在这如此美好的阳春时节,我却要抛下我们的故乡,还有我的亲朋,踏上万里之遥的远征之路。这是写一个人即将去远征的。 「 ”妻子牵衣袂,抆泪沾怀抱。还附幼童子,顾托兄与嫂。辞诀未及终,严驾一何早。”这个「 ”抆”就是擦拭的意思,「 ”还附”就是转过身来抱。妻子牵着我的衣服,恋恋不舍。她不断地擦拭眼泪,衣服的前襟都湿透了,自己跑过来依偎一下自己的孩子,就把他托付给兄嫂。可惜艰难的告别还没有结束,远征的车马已经准备好了。这短短的六句话其实有三层意思,而且依次叠加的。第一层是夫妻之别,有的时候夫妻之间的感情胜过了父母子女之间的感情,这一辈相守的时间更多。第二个是父子之别,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还不太可能太了解这种成人的痛苦,所以他还跑过来拉着自己的衣襟,不断地撒娇。在这种情况之下,一别就不知是何日,这种天下的至痛是很难让人接受的。第三个就是兄弟之别,一母同胞血浓于水啊,可是今天生人作死别,大家活着离别的时候就知道可能前途渺茫,甚至生死未卜了。所以大德大恩如果战死了,那就只能是来世相报了。 三种人间的至情,曹丕细细地把它剥开,才有了三重人间的至痛。其实平常到已经成为我们日子一部分的这些画面一下子就可能成为生命当中的最后一次。所以曹丕特别有风度了,非常雅致地轻描淡写写了一个家庭,在如诗如画的季节里面外加一辆整装待发的马车,反而一下子让人感觉到撕心裂肺了。这就是他写作的特点:「 ”雅”得残酷,「 ”风”得真实。诗歌如果写到这个份上,我们知道这是非常具有现实性的,已经无需多言。 离别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非常重要的一类,曹丕曾经感叹的「 ”岂如东山诗”出自《诗经·豳风》「 ”我东曰归,我心西悲。”被认为是《诗经》中最出色的抒情诗之一,而曹丕以「 ”雅”写「 ”风”,写出了普通人的离别之苦,作为贵公子的曹丕,他的悲剧之心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曹丕确实是个贵公子,他的诗歌当中有很多反映了他的贵族生活。比如他经常和「 ”建安七子”当中的大部分人在一起宴饮,游乐,一起下棋,打猎,甚至是跑马斗狗。史书曾经记载了一个很小的细节也足以说明曹丕时不时地要暴露出他的贵公子的脾气来,「 ”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邺,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三国志·崔琰传》)这里面太祖就是指曹操,世子就是指曹丕。也就是说当时曹操去远征了,留下了崔琰帮助太子曹丕,看护邺城。曹丕自己变换了自己的马车,出城打猎去了,就是把自己的工作放下了。这个为什么要放到曹操的大谋士崔琰的列传当中?我们得先看看这个崔琰的身份。 曹操生前曾经秘密地向五个亲信的人士来打听自己接班人的问题,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选嫡「 ”五人小组”,崔琰就是当中的一位。也就是说在谁是继承者这个问题上崔琰是有话语权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曹操留下曹丕看守邺城,实际上不仅仅是一个 ... 的任务,更重要的是一个政治的考核,如果连这个邺城都守不住,那用你来做太子有何用处啊,所以这是一次考试。综合这两点来看,崔琰这个人认为曹丕犯了很大的错误,而且理由非常充分。当然这个问题最后还是处理得很好,因为曹丕的脑子转得很快,他自己就主动写了一份检查,历数自己的生活作风问题,反思自己的觉悟的问题就过关了。 从这个问题上可以看出曹丕是有任性使气的公子气不假,但是据此否定曹丕的作品,关注现实很接地气的做法,那是相当武断的,最有利的是他诗中关键的后四句话,「 ”负笮引文舟,饱渴常不饱。谁令尔贫贱,咨嗟何所道。”这四句话当中,「 ”笮”是竹索的意思,「 ”文舟”也就是画船,「 ”咨嗟”是叹息。这么多年我自己拉纤挽船,但是挣不了几个钱,自从你嫁给我之后,经常吃不饱,穿不暖,我觉得最对不起的人就是你了,所以今天我临别了,为何还要通过叹息来增加你的烦恼呢?这就丈夫在临别的时刻对妻子那番歉疚之语。可是从中我们就会发现一个重要的信息,曹丕还是很了解百姓的疾苦的,曹丕作为贵公子乃至于皇帝,他却知道老百姓的生活到底悲惨到什么程度,而且还敢写出来,「 ”不装睡”。所以我们就要明白一个道理,如果诗中能够写出真切的生活,有一个前提,就是要有一定真实的感情。要是不能洞穿这些老百姓的生活疾苦,要是对老百姓们没有感情,也不可能写出这首诗来。 那么曹丕作为一个文人情怀的第二个证据另类的地方在哪里呢?就是作为战争的受益者,心里有一种「 ”反战思维”,尚武而不黩武。最痛恨战争的诗人应该首推就是杜甫了,他写了著名的「 ”三吏三别”,但是王夫之曾经为曹丕打抱不平,王夫之说「 ”乃知杜陵《三别》,(亻柴)厓灰颓,不足问津《风》、《雅》”(《船山古诗评选》)。他觉得杜甫的那些「 ”三吏三别”反映战争悲哀的诗歌和曹丕此类的诗歌比起来简直是一个配角小丑,不足得登上大雅之堂,就是一个鄙陋的村夫而已。 那么王夫之说出来的话有没有证据呢?如果我们把这三首诗反映了周公当年带领军队讨伐叛乱的时候,战士们久役不归,鞍马劳顿的《东山》,反映了军旅生活当中战士们常年征战至老才能归家的汉乐府名篇《十五从军征》,还有曹丕的《见挽船士兄弟辞别》按照《见挽船士兄弟辞别》,《东山》,《十五从军征》的顺序排列起来,可以组成一个完整的事件:一个男人在战乱期间的生活轨迹就这样被确定下来了。战争爆发,夫妻生人作死别,而后男人在战场上风餐露宿生死无常,再后来侥幸保全了性命,回到故乡,那也是归来老无所依,物是人非。大家如果把这条线连起来,我们会发现这就是一个「 ”战争版”的《活着》,一部分从小人物视角出发的另类的中国战争史,或者说是一部「 ”反战史”,在那些全民迷信武力崇信战争,以胜负来论成败的年代里面,恰恰说的一个什么道理呢?战争无处不在,这个痛苦是不分敌我的。 所以王夫之说出这番「 ”贬低”杜甫的话是有理由的,曹丕这种以「 ”雅”写「 ”风”的作品,那绝对是《诗经》汉乐府之后杜甫之前那个高度,杜甫所做的可能就是对他这个题材的一个扩大而已,而且我们也不要忘记在所有的诗人当中,只有曹丕一个贵公子,也只有他是一个皇帝,从这一点上来说就更加地难能可贵了。 曹丕是一个着眼于民生的皇帝,是一个超越了 ... 成败的但出初心不改的文人,这也就是我们所讲的「 ”文心”。 曹丕最后只在扬州留下了一个「 ”波涛汹涌”的成语,那就是他看到军队的战船被冰冻不能出港之后,自己怀着满腹的忧恨,走到了江边,看到江心未结冰处波涛汹涌时的这么一种情景和感慨,他在感慨造化弄人。卞兰在《赞述太子赋》中这样评价曹丕「 ”武夫怀恩,文士归德”。 关于曹丕的「 ”武质文心”就讲到这里,欢迎大家交流讨论。
本文标签:曹丕文心崔琰杜甫曹操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