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辽河地区红山文化玉器辽宁、内蒙古和河北交界地带的红山文化,最初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后,它的年代一般认为是距今5000至6000年。辽河流域,沈阳地区以及辽东半岛南端原始文化中孕育和初步发展了玉雕业。属于辽河流域的兴隆洼文化,沈阳地区新乐文化,大连地区长海广鹿岛小珠山(下层)文化,均属新石器时代较早阶段,距今七八千年。红山文化玉器呈碧绿、淡青、淡黄、深绿或黄褐色,其准确质地尚待进一步检验。
辽河地区红山文化玉器
辽宁、内蒙古和河北交界地带的红山文化,最初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后,它的年代一般认为是距今5000至6000年。辽宁、内蒙古等地的考古工作者,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用了大约6年时间,第一次取得红山文化玉器地层上的证据,从而解决了一大批散存在国内外传世的红山文化玉器的年代问题。
红山文化遗址分布在东以辽河为界,北起西喇木伦河、老哈河,南到大凌河流域以及燕山南麓的长城地带,西到张家口地区一带。先后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辽宁省阜新县胡头沟、内蒙古巴林右旗羊场、辽宁凌源县三官甸子、建平县牛河梁、喀左县东山嘴发现殉葬玉器的积石冢和石板墓。经过科学发掘使得我们清晰地知道随葬玉器的原来部位,例如建平县牛河梁的一个墓葬中,尸骨头部放置着马蹄形玉箍,腰部则是兽形块(猪龙);凌源三官甸子的一个墓葬中,尸骨头部放置着勾云形玉佩,胸前放置着马蹄形玉箍,左侧放一内圆外方玉形器,右侧放一玉鸟。对探求这些玉器的用途,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红山文化涌现出的玉器群,装饰用的小件玉器目前发现甚少,也无琮等礼器,而多数以鸟兽形为主体,其中有现实题材的动物群,如鸟、燕、鸦、鹰、蝉、鱼、龟、猪等;也有摹拟幻想中的神灵,如勾龙、兽形块(猪龙)、兽面丫形器等,再加上特有的勾云形佩、马蹄形箍、二、历史认知网璧、双兽首(或人首)三孔玉饰,构成了红山文化玉器群鲜明的特色。红山文化大型墓殉葬的玉器似乎都有一定的组合,兽形块(猪龙)、马蹄形箍、勾云形佩、鸦、鸟、龟等是这些组合中的主要器物。红山文化玉器中动物造型,风格质朴而豪放,表现手法中的圆雕、浮雕、透雕、两面雕、线刻等已日臻成熟。很多动物题材,如玉鹰展翅飞翔于天空,玉龟匍匐潜行于水底,都能栩栩如生地雕琢出来。除此以外,高冠的玉风首、玲珑剔透的玉猪首、惟妙惟肖的玉龟壳,刻划得也颇为传神。属于摹拟幻想中的玉雕神灵,除了众所周知的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发现的碧玉勾龙之外,近年该旗广德黄谷屯又发现形体略小的一件玉龙,国内还有的博物馆或私人收藏家以前也收集到过其他几件型制相近的玉龙。兽形玦(猪龙)已出土20余件,再加上国内外公私收藏的传世兽形块(猪龙),数量颇为可观。这些玉龙、兽形玦(猪龙)虽玉质、色泽、形体大小、出土地点略有不同外,从整体造型到细部处理均基本定型,各地所出都很相近,这说明红山文化部族摹拟幻想的神灵,都是他们崇拜的偶像,并且是按一定的要求 ... 的。这些偶像与原始图腾崇拜有某种关系,兽面玦(猪龙)据认为是猪与蛇形象的融合。我们把一件形象鲜明的猪首形佩也归作到这一类中,这一件猪首形佩系天津外贸部门自东北地区收购,虽无明确出土地点,但从玉质、造型、纹饰与兽形块(猪龙)和兽首三孔器相比较,风格是近似的,同属红山文化遗物似无问题。
如果以上推断得到今后考古发掘的证实,对研究红山文化猪龙崇拜以及龙首形象的形成源于猪首之说,就增添了新的资料。
《中国美术全集·玉器卷》图六刊载的玉兽面丫形器,其纹饰被称为红山文化玉器之冠。本卷选录了同类型器两件器物形体修长,纹饰精美,与前者相比并不逊色。本卷还选录了一件别具一格的玉兽形佩,其圆眼、双角的形象看来与玉兽面丫形器有某种联系,上述这些玉雕神灵,远离现实生活题材,只能是摹拟幻想中的偶像,服务于原始宗教及其神灵崇拜。这些玉雕对研究我国原始艺术和原始宗教都具有重要价值。
红山文化玉器除具有鲜明的个性之外,与其他原始文化玉器也有某些承袭、发展、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之痕迹。综观红山文化玉器,显然处于原始玉雕的成熟阶段,众多精美绝伦的玉器接连不断地发现,常常给人以异军突起的感觉。但是,其源头不难从附近地区找到。辽河流域,沈阳地区以及辽东半岛南端原始文化中孕育和初步发展了玉雕业。属于辽河流域的兴隆洼文化,沈阳地区新乐文化,大连地区长海广鹿岛小珠山(下层)文化,均属新石器时代较早阶段,距今七八千年。在这些原始文化中发现了玉质的斧、凿,其中与兴隆洼文化年代相近的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近年除出土玉凿外,还有用软玉制成的4件玉块和2件玉匕。它们是玉器初创时期的代表作,这无疑会对红山文化玉器产生影响,同时也说明,红山文化发源地辽河地区是我国用玉最早的地区之一。与红山文化大致处于相同发展阶段的山东大汶口文化,两者的某些玉器特征有相似之处,这表明两种文化曾发生过联系。比较明显的例证是红山文化玉器中的二、历史认知网璧,与大汶口文化的单
环、双连环、四连环花朵形串饰手法颇为接近;相当于崧泽文化时期的江苏海安青墩遗址和南京营盘山遗址出土的双连环玉佩饰,与红山文化二、三连璧有一定的共性。红山文化兽形玦(猪龙)的首部与良渚文化的兽面纹基本因素也是相同的,尽管两种文化相隔数千里,但红山文化部分玉器纹饰对良渚文化玉器纹饰的形成产生过影响。此外,像巴林右旗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件玉勾形器,体扁平,锋部为弯勾形。晚于红山文化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直至商代晚期妇好墓均有类似形状的勾形器出土,显示它自身有很长的延续性。红山文化兽形玦(猪龙),体肥圆而蜷曲,殷墟妇好墓玉龙也是这种形态,大的轮廓没有多大出入,从而证明红山文化也是殷商文明的源头之一。
红山文化玉器在工艺上也有一些显著特点,玉器表面不多加装饰,即或有少量线状雕饰,一般只表示鸟头羽翅的部位或兽的獠牙,绝无商周双勾或额外的装饰纹样。勾云形佩、勾形器,器表光素,只是细加研磨成凹槽,边缘成刃状,光洁度也极高,有特殊的装饰美感。这表明红山部族非常重视玉的质地美与色彩美,而不务华饰,他们是真正的赏识玉之美的最早的先民,由他们琢碾出的朴素无华的红山文化玉器,显然代表了我国北方玉器的鲜明特色。红山文化玉器中的佩饰多不在正面打孔,而在背面单面穿孔,穿孑L的 ... 多为隧孔或称牛鼻孔,有些手法在商周玉中比较少见。红山文化玉器呈碧绿、淡青、淡黄、深绿或黄褐色,其准确质地尚待进一步检验。
选自《中国玉器专论》杨伯达主编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