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俞鸿图,字麟一,浙江海盐人。1712年,俞鸿图经过一番寒窗苦读后终于金榜题名,考中进士,点了翰林,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内阁侍读等职。1732年,俞鸿图外放为河南学政。

这个倒霉的清官叫俞鸿图。 俞鸿图,字麟一,浙江海盐人。1712年,俞鸿图经过一番寒窗苦读后终于金榜题名,考中进士,点了翰林,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内阁侍读等职。1732年,俞鸿图外放为河南学政。 学政是地方文化教育行政官员,掌管全省学校政令和岁、科两试,负责人为国家选拔人才,被尊称为「 ”学台”。纪晓岚、张之洞等清朝名臣,都做过学政。严格地讲,学政并非地方官员,他们由皇帝亲自委任指派,类似于钦差大臣,所以到了地方后很受尊重,地位在巡抚之下,在布政使、按察使之上。 俞鸿图出身贫寒家庭,为官清正廉洁。他到了河南后,一门心思扑在河南的教育文化事业发展上,绝不吃拿卡要。 我们知道,科举考试是读书人做官的唯一通道。许多富家子弟,不肯在读书上花功夫,却愿意掏出白花花的银子贿赂考官,走「 ”终南捷径”。有的考官见钱眼开,收了贿赂后给这些富家子弟大开方便之门,败坏了考场的风气。 俞鸿图作为一名学政,掌握了全省成千上万读书人的命运,也有不少富家子弟送钱来贿赂他。俞鸿图不吃这一套,将那些送钱的富家子弟拒之门外。在考试前,俞鸿图一再强调考试纪律,并安排官府人员对考生严格搜查,防止他们把考试相关的资料夹带在其他物品中进入考场。 然而,虽然俞鸿图已经做得足够严谨了,但百密一疏,让他提心吊胆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俞鸿图本人清正廉洁,但他的仆人想得到考生的贿赂,便与俞鸿图的小妾林氏进行串通,帮助考生作弊。具体怎么操作呢?林氏将与考试相关的资料,贴在俞鸿图的官服里面。俞鸿图穿着官服进入考场后,仆人为其更衣,脱下官服,悄悄地撕下官服里的资料,送给考场里的考生。 俞鸿图的小妾林氏和仆人通过这种办法帮助考生舞弊,总共收取了一万余两银子。整个交易过程俞鸿图都被蒙在鼓里,并不知情,倒是外界传得沸沸扬扬。 一年后的1733年,王士俊以河东总督身份署理河南巡抚时,了解到这场科场舞弊案。王士俊立即奏报朝廷,对俞鸿图进行弹劾,指控他纳贿营私。由于案情重大,雍正皇帝派遣户部侍郎陈树萱前往河南,会同王士俊一起办理这件案子。 雍正皇帝是科举舞弊的处理最严厉的皇帝,坚持对科举舞弊零容忍。他要求陈树萱、王士俊严厉查案。如果他们胆敢 ... ,将对他们严惩不贷。 俞鸿图最初不承认自己纳贿营私。直到后来,他的小妾林氏和仆人都承认了收受贿赂帮助考生舞弊的事情后,他才不得不低头认罪。 事情调查清楚了,陈树萱、王士俊向刑部提出了初步处理意见,将俞鸿图定为斩立决。刑部同意,并报送到雍正皇帝处审批。1734年3月12日,雍正皇帝批准了,定为斩立决。 于是,俞鸿图被押送刑场,处以斩刑。 在林涛所著《正说清朝三百年》中称,俞鸿图被处以腰斩。这是一种非常残酷的刑罚。俞鸿图受刑时,迟迟没有死去,一直在地上打滚,痛苦万状。他用手指蘸上身上的血在地上连续写了7个「 ”惨”字,才慢慢痛苦地死去。雍正皇帝闻讯,恻然不忍,宣布废除腰斩之刑。 不过,这种说法没有被《清史稿》《清实录》等正史所记载,可信度不高。 总而言之,俞鸿图因为小妾的见钱眼开,被坑惨了,以至于掉了脑袋,可谓「 ”祸起萧墙”「 ”后院起火”呀。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
本文标签:俞鸿图清朝学政中国古代史历史王士俊林姓清朝历史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