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经常在一些媒体上看到关于昔日虹口是日租界的说法,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也有望文生义的因素。...战争之后,根据《中英南京条约》,上海作为五处通商口岸之一于1843年开埠,外国列强的经济侵略便由此开始。

经常在一些媒体上看到关于昔日虹口是日租界的说法,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也有望文生义的因素。 ... 战争之后,根据《中英南京条约》,上海作为五处通商口岸之一于1843年开埠,外国列强的经济侵略便由此开始。1845年11月,英国通过清 ... 上海地方官吏,订立所谓「 ”土地章程”,规划李家庄(今北京东路)以南 、洋泾浜(延安东路)以北地界为英国人居住。这种租地界线就是后来的租界。 英国开辟租界后,法国领事敏体尼也于1848年向上海道台提出居留要求,最后攫取了上海县城和洋泾浜之间的一片土地作为法租界。美国后来又步英国、法国后尘,强迫清 ... 签订中美《望厦条约》,1848年划出苏州河以北虹口一带为美租界,但其具体范围当时尚没有明确的划定。此后,这些租界又通过越界筑路形式,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昔日租界扩张图 1863年9月,英美租界合并,成立了所谓的公共租界。1899年公共租界又进一步扩大地盘,向北扩大到虹口公园一带,向西扩大到中山公园一带,占地1364公顷。 这一阶段,日本势力其实也在急骤膨胀。他们从甲午战争前后就有觊觎中国领土的野心,一直处心积虑、不择手段地在中国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并在中国的其他城市有了自己的租界,怎么会对上海这块「 ”肥肉”不动心呢?无奈的是他们晚了一步。 当然这也不是当时的清廷有什么能耐,而是1899年租界扩张时,清 ... 与列强有过约定:上海除了早已既成事实的法租界外,今后各国均加入公共租界,不再设专有租界。这本是老牌的帝国主义为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限制后来者抢「 ”蛋糕”而采取的一种对策,清 ... 也就顺势而为了。英国等国据此就反对日本在上海设日租界,日本人自知自己此时的力量还不足于与老牌的帝国主义分庭抗礼,也就暂时作罢了。 既然公共租界大家有份,日本便转而在公共租界内(虹口)建立自己势力圈的图谋。1900年左右,在沪日本人大约只有800余人,到了1928年便增至为2万6千余人。日本人不仅在虹口开店设厂,办学校、医院、建剧场、神社、组织日本人俱乐部,而且造营房,辟 ... 操场,驻扎军队,建立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甚至任意设岗放哨、武装巡逻,为最后全面侵占中国步步为营。 今四川北路、东江湾路口上的日军司令部旧址 今黄渡路上日军司令部旧址侧面 日军司今部旧址铭牌 今黄度路街景 到抗日战争之前,日本实际上已控制了四川路桥苏州河以北至虹口公园一带和沿黄浦江北岸到杨树浦终点复兴岛等区域。这些地区均成为日本开设各种工厂和商铺的集中之地,从1930年代起,虹口形成了以吴淞路、北四川路为径,两路分支马路昆山路、峨眉路、塘沽路、狄思威路等为纬的大片「 ”日本化”街区。 今乍浦路上的日东本愿寺旧址 今塘沽路上日本人俱乐部遗址(已拆) 吴淞路、汉阳路口街景 其中吴淞路从塘沽路到海宁路一带,有日本人开设的医院和俱乐部。沿街开设的全是日本商店,有日式料理店、生鱼店、点心店、木屐店、绸缎店、和服店……五光十色,东洋情调浓郁,遂有「 ”小东京”之称。而狄思威路(今溧阳路)930弄在1930年代左右也是虹口颇有「 ”声名”却让人心颤的「 ”东洋街”。 昔日吴淞路街景 今吴淞路街景 这里南北33幢砖木结构 ... 间假三层楼房全系日本人所建,住的当然也全是日本人。户户进门有小花园,小阳台,后面有天井铁门,煤卫设施齐全。该街当时的入口处在溧阳路,弄底以竹篱笆与邢家桥路隔开,虽留有一个小门,但一般不开,偶有中国人误入「 ”东洋街”是会被日本人嘲 ... 甚至挨打的。 今海伦西路街景(原东洋街旧址) 今海伦西路街景(原东洋街旧址) 今塘沽路、吴松路转角处街景 上述所谓开放式的「 ”小东京”和封闭式的「 ”东洋街”,其实都是日本人在虹口「 ”虽不居租界之名,却已坐收租界之实”的历史写照。 本文参考资料:《上海市虹口地名志》、《上海近代城市建筑》等
本文标签:历史日本人上海军事历史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