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淮海战役是决定国共生死命运的大决战。

淮海战役(徐蚌会战)是决定国共生死命运的大决战。上次说到杜聿明「 ”收复山东”计划胎死腹中,白崇禧拒绝统一指挥华中、徐州两部国军。今天我们继续往下说。南京国防部第三厅负责制定作战方案,厅长郭汝瑰主张集结重兵防御徐州及其附近地区;副厅长许朗轩提出放弃徐州,直接退到淮河防守。「 ”徐蚌会战”后来实际上是按照郭汝瑰的设想打的,那么问题来了,许朗轩的退守淮河方案为什么没有通过呢? 许朗轩:「 ”不如退守淮河,先求稳住阵脚” 白崇禧一走了之,国防部只好集思广议,重新拟定「 ”徐蚌会战计划”,当时普遍赞同「 ”守江必守淮”的战略方针,但对「 ”守淮”形成两种不同方案:第一案,徐州「 ”剿总”除以一至两个军坚守徐州据点外,将所有陇海铁路上的城市放弃,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兵力于徐州、蚌埠间津浦铁路两侧地区,作攻势防御,与 ... 决战;第二案,退守淮河南岸,凭河川防御,待 ... 攻击顿挫时,机动转移攻势,击破 ... 。 淮海战役(徐蚌会战)示意图 国防部第三厅主管作战业务,厅长郭汝瑰极力主张第一案,「 ”目前共军刘伯承部由豫西东窜,而共军陈毅部,亦将由兖州、临沂南下,经判断,这两股共军企图分进合击,一举攻占我徐州战略要地,进而威胁京畿,直逼江南。徐州剿总原来部署在陇海路沿线之各兵团,因为战线过长,首尾不易呼应,态势殊为不利。应该迅速缩短战线,主动放弃若干据点,立即命令各兵团向徐州及其附近地区集中,加强原有既设阵地工事,采取攻势防御,并准备与共军进行决战。若能击 ... 军主力,守得住徐州,即可保卫首都南京安全,振奋全国民心士气”。 副厅长许朗轩的见解与郭汝瑰完全相反,建议实行第二案,「 ”立即放弃徐蚌,将主力兵团撤守淮河,巩固首都安全,并相机出击,歼灭敌人”。许朗轩的立案同样有理有据:「 ”东北战事失利,华北渐趋紧张,中原地区亦动荡不安,国军连年征战,兵员损耗甚多,战力大为削弱,亟待整补充实。此时此地,我们要主动寻求与共军决战,并不适宜。不如退守淮河,先求稳住阵脚,加以整顿补充,逐渐增强战力,激励民心士气,再兴攻势不迟。” 1953年,蒋介石与许朗轩合影 许朗轩还从地形、补给角度指出厉害关系,「 ”徐州乃四战之地,易攻难收,虽有既设阵地工事,但要四面防守,备多力分。退守淮河,地形易守难攻,前有河道天险,后有山峦重叠,右边是湖沼地带,可以节约防守兵力,左边则与华中剿总联成一气,易于相互支援。再说徐州距离南京甚远,补给线太长,虽有铁路、公路可通,但证诸共军破坏交通之惯技,如一旦战事爆发,我方铁路、公路,极有可能被共军截断”。 「 ”依你之见,假如刘伯承部急速东窜,向我军发动攻击,你怎么处置?”郭汝瑰马上起立反驳。许朗轩不慌不忙,「 ”国防部可速令华中剿总,使用其所属黄维兵团,对刘部进行有效阻击牵制,必可使其无法东进”。郭汝瑰再问:「 ”陈毅如果南下攻击我军,你又怎么对付?”许朗轩显然有备而来,「 ”那正是我所期待的!我们可以实行钓鱼战法,即在我军主力兵团撤守淮河时,先留置一个坚强的军,选择一个最适宜坚守的据点,诱惑陈毅来攻,俟其攻势告一顿挫时,我即以强大的机动兵力,从外线包围击灭之”。 许朗轩,1909年出生于湖北沔阳 厅长、副厅长针锋相对,何应钦、顾祝同都不表示任何意见,蒋介石很谨慎,「 ”我暂时不作裁决,散会后,你们马上将这两个方案送到徐州剿总,与战地各兵团司令官商量研究后,再作决定”。 收拾行装,准备出发机场之际,郭汝瑰突然走到许朗轩跟前:「 ”你去徐州干什么?把你的方案给我带去,你在厅里留守。”许朗轩后来回忆说:「 ”我这时只有服从,不过我在交出方案之前,特地在其重要部分,打了一个折叠的记号。徐州研讨作战方案的经过情形,我不得而知,结果是我的建议没有被采纳。郭汝瑰回到厅里,将原方案还给我,我打开一看,那个折叠的记号,仍然完好如初。” 晚年郭汝瑰 许朗轩若有所指,其实属于后见之明,结合史实,「 ”记号”只能说明图上作业没有得到充分展示,而非不加讨论。彼时,许朗轩怎么也不会想到,深受蒋介石、顾祝同信任的郭汝瑰,早年曾是 ... 党员,抗战期间已与 ... 高层恢复、建立联系,他机警潜伏,多谋善算,将大量最高机密转交 ... ,正在暗中加速 ... 的 ... 失败。 顾祝同:「 ”你讲得好!时间来不及啊” 蒋介石难下决心,又想起了杜聿明,指派许朗轩带着第二方案和亲笔信前往辽西葫芦岛,「 ”如果吾弟同意这一案,请即到蚌埠指挥”。 杜聿明基本上同意主力集中蚌埠附近与 ... 决战,但觉得计划过于笼统,即对许朗轩说:「 ”各兵团任务行动必须明确规定,分路同时撤退,行动必须迅速,否则有被共军发现,各个击破的危险。”至于个人何去何从,杜聿明复信蒋介石,「 ”须待葫芦岛部队撤退完毕后再去蚌埠,徐蚌会战部署,请刘峙总司令指挥”。 蒋介石与杜聿明 以情况紧急程度来说,徐蚌会战的准备工作远重于葫芦岛撤退,杜聿明为什么推卸呢?「 ”我怕背放弃徐州之罪名,受到 ... 舆论的指责,预计葫芦岛撤退完毕,徐州附近的国军亦可以撤到淮海附近,然后我再到蚌埠去指挥”。 徐州作为战略要地,成败得失牵动全局,徐州「 ”剿总”那些兵团司令官们又何尝不是意见纷纷。11月5日,顾祝同、郭汝瑰与邱清泉、黄百韬、李弥、孙元良等商讨究竟是「 ”守徐”还是「 ”守淮”,孙元良、李弥倾向许朗轩的第二案,「 ”开封、洛阳、济南均为共军所有,徐州是一个突出孤点,不如退守淮、蚌,补给线短”。邱清泉、黄百韬的看法则不然,邱说:「 ”徐州既设阵地,又有储备粮弹,乃兵家必争之地。既为我所有,又何必撤退呢?我们有铁道、公路,并有空运,补给方面何难之有。徐州我们不仅要守,而且要以此为基点夺回失地。” 电影《淮海战役》中的邱清泉形象 顾、郭连夜返回南京,蒋介石权衡再三,终于还是选择第一案。郭汝瑰晚年回忆前尘往事,有些刻意回避自己在中间发挥的主导作用:「 ”顾祝同的如意算盘是以为用少数兵力固守徐州,可以使 ... 不能有效利用陇海铁路东西调动军队。且主力控制于徐州、蚌埠之间,则当 ... 向徐州进攻,沿平汉铁路或经苏北地区南下时,均可集中五个兵团寻求决战,在 ... 未能击破其主力以前,便可保持淮北,因此也守住了长江。” 然而,从10月15日到11月初,南京的举棋不定浪费了太多时间,徐州「 ”剿总”未及调整态势,华东 ... 已于11月6日发动淮海战役。8日,第3绥靖区副司令官何基沣、张克侠宣布起义, ... 乘势大举南下,黄百韬兵团很快陷入重重包围。 「 ”为什么决定将主力撤到蚌埠附近,而到今天仍未实行?”杜聿明细思极恐,奉命回到南京。9日晚上,顾祝同正与刘峙通话:「 ”叫黄百韬在碾庄圩待命,等明天下午后官邸会报决定后再通知你。光亭在这里,你同他讲话吗?”杜聿明接过听筒,刘峙已经方寸大乱,「 ”光亭!你快点来吧,我们等着你!”顾祝同也是迭连叫苦,「 ”何、张叛变,我今天整日忙于把李弥兵团的部队调回徐州巩固防务,并令邱清泉兵团且战且退,向徐州集中”。 顾祝同 杜聿明不解心头疑问:「 ”为什么徐州附近我军主力不照徐蚌会战计划及早撤退到蚌埠呢?”顾祝同有些来气,「 ”你讲得好!时间来不及啊!李延年第6兵团未撤退回来,共军就发动攻势了”。 翌日,官邸会报照常举行,郭汝瑰提出「 ”以内线作战原则,先将运河西岸徐州以东之共军击灭,以解黄兵团之围”。蒋介石应声附和:「 ”一定要解黄百韬的围!”杜聿明心中忐忑不安,「 ”蒋介石、顾祝同是完全听信郭汝瑰的摆布,才造成这种糟糕的局面,我想质问郭为什么不照原定计划把主力撤到蚌埠附近,但见顾等人都同意郭的报告,觉得争亦无益”。只好表示「 ”敌情和各兵团的实际情况我都不了解,到徐州后,向刘峙总司令请示,看如何可以抽调部队解黄百韬之围”。蒋介石连说:「 ”好!好!我已替你准备好飞机,你今晚就走。” 这一走,杜聿明等于踏上了一条不归路。正是国军高层的摇摆不定,迟疑不决,最终导致攸关「 ”党国”进退存亡的「 ”徐蚌会战”,完全沦为态势极其不利的被动应战,焉能不败!从此, ... 的统治中心南京、上海、武汉等地暴露无遗,国共双方 ... 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全国政协文史委编:《淮海战役亲历记:原 ... 将领的回忆》,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 2、刘峙:《我的回忆》,文海出版社1982年版。 3、吕芳上主编:《蒋中正先生年谱长编》,台北「 ”国史馆”2015年版。 4、《郭汝瑰回忆录》, ... 党史出版社2009年版。 5、许承玺:《帷幄长才:许朗轩》,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
本文标签:郭汝瑰杜聿明顾祝同蒋介石中国近代史抗日战争历史黄百韬世界大战淮海战役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