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大宋帝国三百年:赵匡胤时间》以正史为基础,以野史和民间传说为作料,对赵匡胤五十余年的历史故实进行了全景再现。以下是本报记者与作者关于本书的对话——
  金纲,原名李作乾,网名:老金在线,思想史研究者、民间学者,著有《论语鼓吹》等。1952年8月23日,出生于天津市。
  曾任北京大学现代中国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历史人物研究中心研究员,从事思想史研究和学术规划工作。
  2011年2月辞职至今。主要著作有:
  儒学研究专著《论语鼓吹》。《鲁迅读过的书》。
  《论语里的“公道”与“仁德”》。
  《孔子儒学“选举”与“禅让”思想刍议》。
  历史研究新作《大宋帝国三百年:赵匡胤时间》。
  无《太祖誓碑》,则无大宋“文明时势”
  本报记者(以下简称记):王夫之评价赵匡胤说:“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呜呼!若此三者,不谓之盛德也不能。”您怎么看“太祖勒石”?
  金纲(以下简称金):赵匡胤不是没有错误甚至罪恶的人物,但他有千错万错,却有一项亘古未见之德政,令大宋在本质上脱离了五代乃至历史上的种种野蛮军政,进入了文明世界,为中国历史提供了了不起的政治和思想的“增量贡献”,给大宋带来了恒久的光荣。这就是《太祖誓碑》。
  大宋立国,非贵族上位(这方面与大汉很像),但它依然造就了前所未见的政治文明。我倾向于认为:时势造英雄,但英雄也造时势。大宋的“文明时势”,即由赵匡胤“英雄人物”所造就,其中至大之功,是“誓碑”。没有“誓碑”,就没有大宋320年的“文明时势”;就像没有杰斐逊,没有《独立宣言》,就没有美国的大格局一样。制度之建构,源于种种合力,在很多历史时刻,是圣人、大贤、智者、英雄个人的作为,推动了制度的建构。
  记:为何“保全柴氏子孙”?
  金:因为柴氏“无罪”,老赵得到的大宋乃是由“逊周”而来。但历史上那么多杀戮前朝元首,以便斩草除根的故事,老赵为何不去做?此即去往代戾气,养天下和气。老赵有“天下目标”。他听闻、看到、亲历的梁唐晋汉周,戾气太深重了。培育国脉,养成一点祥和之气,“胜残去杀”,须有“英雄手段”。这是真的“强者”的“宽容”。
  记:为何“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人”?
  金:老赵应该记得周世宗柴荣曾经下过《求言诏》。正是因为这一篇《求言诏》,引来了名臣王朴的《平边策》。昔日即使尧舜禹汤这样的“上圣之君”,文武成康这样的“至明之主”,都在求逆耳之言,苦口之药,何况不及他们的人呢?士大夫,是国之精英,是读书的做官人,或做官的读书人。“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是大宋“天下为公”的基本职官结构。大宋不是为了独夫利益治国,不是为了部落利益治国,不是为了政权利益治国,而是为了全面共同体而治国。这样就需要士大夫也即邦国精英的深度介入。这样,就为帝制时代提供了最好的言论自由空间,为“君相博弈”的军政活动预先假设了两道并行的逻辑:1。君王必须自省,在羞耻心的作用下,尽力做到“防非窒欲”。
  2。臣下则应该培育忠信之正,做到“忠信醇厚”。
  这就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前提——“君臣交儆”。有此“君臣交儆”,而后可以“君臣共治”。“共治”之际,士大夫在“忠信醇厚”品质之后,最需要提供的就是军政智慧;帝王在“防非窒欲”品质之后,最需要提供的就是决断方向。但如果不能做到“君臣交儆”,士大夫则无能做到“忠信”,也就不大可能提供有益于邦国的军政智慧;帝王如果无能做到虚怀纳言,也就不大可能为国家运转提供正确的决断方向。士大夫的军政智慧,则主要由“上言”而体现。士大夫的“上言”是帝王战略决断的重要依据。阻断了士大夫“上言”,帝王的决断也就成了独断。
  《太祖誓碑》在大宋具有大法、 *** 性质,虽然不是成文法,是“秘法”,但此事够得上伟大。“言事人”于千年之前就实现了“免于恐惧的权利”。老赵立国伊始即诉诸于“天下为公”理念,奠定当时世界范围内罕见的政治格局,是大宋帝国也是中国传统的极大光荣。后来的大宋名臣范仲淹有言:“祖宗(太祖太宗)以来,未尝轻杀一臣下,此盛德之事!”
  记:为何“不加农田之赋”?
  金:此事关系民生。老赵宁肯宫禁生活节俭,也不苛求民间财富。传统帝王“以天下奉一人”,这个活儿,老赵不干。他的节俭深得中庸之道,他不刻意节俭以邀名,他非常喜欢宫中宴饮,经常与臣下、亲族、异邦使者觥筹交错,但他不会奢侈无度,就是因为他知道民生多艰。
  大宋王朝三百年,无论遇到怎样的家国困难,也不向农民“加赋”。后晋皇帝石重贵可以打着“抗击契丹”的旗号,在士庶之间“括率”,也即搜刮财货,马楚、南汉也会这么做,甚至南唐也曾有过此类举动,但老赵不这么做。他不会在崇高的国家目标旗帜下搜敛民财。
  传统儒者在推演政治、伦理价值观时,必是“民生主义”者。反暴敛、惜民力,主张轻徭薄赋,是传统儒者恒定主题。此义近于捍卫私有财产权利。中国传统圣贤人物,也无一例外,都是注重民生的人物。孙文曾言:“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原动力。”(见《孙中山选集》)由此也可以概见:那些以国家“大义”为诉求,借机搜刮士庶,背离士庶“民生”的权力,都是非文明政治生态的无道行径。有道邦国、无道邦国,是否尊重“民生”,是否在“大义”旗帜下背弃“民生”,分野在此。
  不仅“不加赋”,赵匡胤做得漂亮的,更多是不与民争利。除了几个较大企业收归国有算作央企之外,一般都让与民间自营,连“赋税”都不收。有一位知舒州(今属安徽安庆)、左谏议大夫叫冯瓒的上言说:“本州界内有菰蒲鱼鳖之利,居民经常捕捞了自给。但前防御使为增收,搞了个市征(纳税),这样苛细的税法,弄得当地人很困苦。期望能免掉这个赋税。”老赵听后,当即答应蠲免其赋,史称“从其请”,听从他的请求。
  宋代赋税沿唐中期以来两税制,即夏、秋二税。赵匡胤时代,令州县各置义仓,官方所收二税,每一石粮,另外留出一斗贮存在这个义仓里,史称“以备凶俭”。等于国家收税,另外返还百分之十留在地方,以备凶年荒年赈济百姓。这类德政,甚至超越了“不加赋”。
  老赵晚年,特别在意地方治理,有一次,他任命官员钱文敏知泸州,召见他,对他说:“泸州那个地方接近蛮獠,但越是这样,越要加以抚爱。我听说原来的知州郭思齐、监军郭重进,擅自搜敛做不法时,爱卿你此去为我调查审问一下这个事,苟有一毫侵民,朕必不赦!”
  在此之前多年,赵匡胤也说过类似的话。乾德四年八月,赵匡胤召宰相以下群官多人,在紫云楼下宴饮,顺便说到“民事”。赵匡胤对赵普等人说:“下愚之民,虽不分菽麦,如籓侯不为抚养,务行苛刻,朕断不容之。”
  居于弱势的庶民,即使愚蠢到不分菽麦,但如果藩镇的侯爷们不好好抚养,只知道苛刻盘剥,朕断不容这样事!
  《太祖誓碑》是老赵“立德立功立言”之举。
  深得“保守主义”奥妙的政治家
  记:乾德二年(964)春正月丁未,赵匡胤下了一道诏书,规定:“县令、县簿、县尉,非公事不得到村落。”这是传统“皇权不下县”的“旧贯”。民间如何“发展”,由民间自行演绎。这种源于保守主义精神、源于儒学“仍旧贯”的智慧,成就了大宋的繁荣。是不是宋太祖受黄老哲学“无为而治”的影响?
  金:赵匡胤是“无为而治”的一代圣君。“无为而治”一般被认为属于道家哲学,事实上,这是儒学最重要的思想。在《老子》中,找不到“无为而治”的完整表述,但这四个字则完整记录在《论语·卫灵公》中: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孔子说:“邦国治理达到无为而治境界的,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不过是恭恭正正地坐在座位上而已。”
  这里涉及到孔子在前还是老子在前的问题。钱穆主张孔子在老子之前,我同意这个看法。钱穆为“无为而治”的发明权解释道:“孔子屡称尧、舜之治,又屡称其无为,其后庄、老承儒家义而推之益远。其言无为,与儒义自不同,不得谓《论语》言无为乃承之老子。”这话略过不提。
  “无为而治”,是邦国治理的理想境界,是大政治家的邦国治理结果。现代文明社会也在追求这个境界和结果,所谓“小 *** ”,其实就是要 *** 的功能退至最小,而完成市场自行调节、社会自我完善的格局,也就是在向“无为而治”趋近。对百姓的干预越少, *** 计划行为越少,也就越是接近于“无为而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无为而治”。“恭己正南面”的执政,看似“无能”,但却是共同体的幸运。那些好大喜功,不断需要“政绩”来自我鼓舞的执政,反而可能给共同体带来不幸。人民,是可以自治的。
  达致“无为而治”这个境界或结果,要有许多条件,在儒学看来,有两个条件不可或缺,一个是执政的道德境界,一个是庶民百姓的道德境界;在儒学的逻辑中,前一个条件,又是第二个条件的条件。这个意思是说:共同体间的文明程度的提高,是实现“无为而治”的先决条件;但这个文明程度,必有赖于执政者的文明程度的率先提高。《论语》中已经反复陈说了这个理念。《大学》中,将这两个条件概括为“絜矩之道”,“絜”的意思是绳索,用绳来度量;“矩”是尺子,用尺子来度量,“絜矩之道”,就是度量之道,是说言行要有规矩,要有垂范作用。但是自己首先要正确,否则,度量的对象就是不正确的。《大学》中的这个意见,更是不断出现在各种儒学著作中,从《孟子》、《荀子》一直到现代儒学。因此,这是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思想。当孔子说出“无为而治”的时候,他是相信人的道德能力的。他认为人可以实现强权治理以外的模式。
  大宋的“天下目标”不是“发展”而是“太平”。一般来说,由官方主导的“发展”程序会出现种种政策倾斜。即使制定政策者皆为圣贤都难免出错,官方的圣贤与民间的圣贤一样,都是理性有限的物种,在“发展”的政策倾斜中,如果杂入“寻租”活动(一般来说,是一定会杂入的),“发展”就成为官方的牟利借口。按自发秩序原理,发展与否,是民间根据“看不见的手”自我推演的程序。官方无须倡导。因为官方不一定知道哪些该发展哪些不该发展,老赵也不例外。他即使身为“圣君”也不能保证国家的发展可以按照他的意图愿景渐次展开。传统儒学基本上不讨论“发展”问题,道理在此。
  老赵不致力于“发展”,将天下目标简洁地锁定为“太平”,一切皆由民间自发地去推演。所以,乾德二年(964)春正月丁未,老赵下了那道诏书,成就了大宋的繁荣。
  大宋经由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五朝皇帝百年,基本上奉行一个“简”字,君王们看到天下有不足,自省中反求诸己,故天下安定。船山称:“得失之枢,治乱之纽,斯民生死之机,风俗淳浇之原,至简也。知其简,可以为天下王。”军政得失的枢机、国家治乱的枢纽,万民生死的钥匙,风俗好坏的本源,其道,都是至为简洁的。知道这种简洁,可以使天下达致王道。而那些不懂“简”,总试图有所兴作,并打着儒者的旗帜,其实是泛滥于法家做法,距离儒学远甚。老赵是传统中国深得“保守主义”奥妙的政治家。
  现代社会,受激进思潮影响,人们对这类“保守主义”多不理解,以为“改天换日”之类才是“英雄手段”。这是造就世相浮躁最重要的动因之一。经验传统,是人类积年沉淀的习惯与智慧。尊重经验,就是尊重先人,事实上也即等义于尊重自我——因为自我也会成为未来的经验传统。那种动辄“历史从我开始”的狂妄,给共同体演绎的苦难已经太多了。
  宋太祖反求诸己,以静制动,在渐进过程中,不断化解五代以来的社会戾气,慢慢做成一个有道世界,但他又不去顶着“自尧自舜之名,以矜其美,而刻责于人”。考察他的言论,他不像唐太宗那样,喋喋不休地讨论“仁义”。他不说沽名钓誉的话,言出于内心之诚。考察他的事迹,他也不像汉文帝汉景帝那样,忍人之所不能忍,容人之所不能容,他不用忍,也不须容,那些该“忍”的事,他能泰然处置;那些该“容”的事,他能豁达面对;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过程。所以赵匡胤的“宽容”并非有意“宽容”,而是本色存在。天下的纷乱之气,因为“我”之镇定而就绪为一种安静的秩序;天下的瓦解之势,因为“我”的真诚而变化为一种渐次的安定。这一切是怎么成就的?船山说:“无他,心之所居者本无纷歧,而行之自简也。”
  记:由乱世,到升平之世,再到太平盛世,是传统圣贤期望中的风景。
  金:孔子说:“善人为邦百年,可以胜残去杀。”这话与孟子“不嗜杀人者能一天下”说,都预表了由“敬畏生命”为逻辑起点的政治伦理正价值。儒学对这类价值有连续性的推崇和不衰的敬意。
  船山说,“胜残去杀”,这话有人认为文景之治可以当之,其实不是的。文、景所为,是老庄道家的支流,还不是孔子所论的境界,如果要说有谁能当得这个境界,那就是宋太祖赵匡胤——“太祖其庶几矣”!
  着眼当代,“以史证经”
  记:有人评价说,你写的《<论语>鼓吹》至少有三个递进的层级:第一层级:圣贤的本意和潜台词是什么,这个层级要回答的是所指和能指问题。理解所指,需要推演,理解能指,需要考据。第二层级:抽象。目的是要从中获得人类共同意识。圣贤思想中有许多古典式表述,不抽象,不足以发见其价值。第三层级:创造性转化。这一问题与当下要求有关。在写赵匡胤时,你也有这样的考量吗?从原典本来意义出发,一步步深入历史人物的可能意义和现代意义?
  金:科林伍德在讨论历史哲学时,给出的名言是“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还有一位历史哲学家叫克罗齐,他给出的名言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两句话含金量极高,展开来说需要相当篇幅。这里可以略说一说。
  科林伍德一向执著于“思想的行动原则”。为此,他有一个意见说:当我们阅读柏拉图作品的时候,要这样来问问自己:如果用柏拉图的词句来表达自己时,自己想的是什么?研究者是要设身处地去想问题的。凯撒渡过了卢比孔河,这只是一个“事件的外部方面”,但他为什么要渡过?是凯撒对共和国法律的藐视?或与谋杀者信奉的宪法政策有了冲突?这才是“事件的内部方面”,两相结合,就是“思想的行动原则”了(参见《历史的观念》)。现在可以看到,这个意见,也正是“同情的理解”,且更进一层。他所提出的“事件的内部方面”作为一个“问题”,其问题的设计与提出,往往是与当代有着某种有意味的联系的。这样,就与克罗齐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有了精神上的相通之处。
  科林伍德的另一个意见是:历史研究应该始于问题。历史学的任务在于实现对人类“人性”的自我认识。历史学家应该有问题要解决,进入历史纵深,不过是找到一条路径而已(也许还可以有其它路径)。如果没有问题要解决,凯撒或柏拉图是没有意义的。人类的心灵从历史到现代,是有脉络可寻的。那么什么是问题呢?——这就是“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问题了。结合克罗齐的意见,现代人应该不难在进入历史纵深时作出自己的选择吧?事实上,这个意见与波普尔的意见也相当接近。他认为在认识论问题上,提出问题以及用于解决该问题的知识更有趣。他认为科学主义从问题开始,而不是像归纳主义那样始于观察。不可能有一种像利奥波德·冯·兰克主张的那种“真正如实表现过去”的历史,只能有对历史的解释;而且没有一种解释是最终的,或可以“终结的”,每一代人都有权作出属于自己时代的新的解释——证诸于历史,也正是如此。
  我写作《大宋帝国三百年》,也有“当代意识”的考量。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催动力量是:我的史学观念让我知道教科书讲述的“历史规律”,也许并不靠谱。我需要独立思考。此外,在我对儒学历史的研究中,我发现历史“故实”也许是解释历史儒学的一个有意味的方向;而现代儒学也是言人人殊,我愿意在“当代意识”烛照下,“以史证经”,用历史在验证儒学经典,从中寄托属于我的“经学思想”。这就是我在全书扉页中留下那一段题记的原因:孔子有言:“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空谈大义,不如春秋褒贬。如果愿意考见圣贤气象和道义担当,历史叙事比思想讨论也许更切实详尽、也更彰明昭著。
  传统中至为珍贵的“圣贤气象”和“道义担当”,对当代人而言有多么重要?这是需要读者给出答案的问题。

赵匡胤《太祖誓碑》在宋朝具有 *** 性质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梦见康熙皇帝

    周公解梦梦见康熙皇帝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康熙皇帝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2. 朱元璋画像的脸型为什么这么奇怪,是真长这样还是被人丑化

    朱元璋的样貌一直是比较受人关注的,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他长得十分臭猫,鞋拔子脸型,面露凶光,而且脸上还麻子密集,另一种说法则是他长得十分端正,面相沉稳,给人威严的感觉。那么这两种说法究竟哪种更加准确呢?在史书中有着关于他相貌的记载,比如《太祖实录》和《明史》等书都夸他相貌英武。不过前一本书是在朱允炆时期撰写的,上面对于外貌就是夸他魁梧,主要还是在描写他的气质。

  3. 清朝有一位官员,只因为太清廉节俭,被贬谪回老家,后郁郁而终

    南朝齐丹徒县令沈赞之不愿意跟周围的同僚吃吃喝喝,因为总要花钱。他不愿意花公款,而自己的工资又经不起应酬往来,就干脆不跟人来往,也不请客送礼,公务之暇,就当宅男。这种人在官员队伍里太碍眼,也碍事儿。终于有一回,被人找了个茬儿,构陷入狱。

  4. 宋朝偷偷地「 ”使坏”,使契丹和西夏打起来,这就是「 ”以夷制夷”

    以夷制夷,利用强者和强者之间的矛盾,使其相互冲突,削弱其力量。用敌人来制服敌人,以期望坐享其成的思想。宋仁宗时期,在外交上就成功运用过这一策略,使得辽夏开战,两败俱伤。不过,这一切还得先从西夏建国说起。

  5. 此地是中国最早失去四百多年后又回归祖国的地方,历经曲折

    明朝最早来自欧洲的入侵者是葡萄牙。十五世纪未,葡萄牙殖民者经好望角到达印度西海岸,进而向东亚扩张。明代时借用...人对欧洲人的称谓,称他们为佛朗机国。

  6. 明太祖如何拼命打造拖垮帝国的藩王制度,后世帝王却怎么改不了?

    相关阅读: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1643年那场会议的多尔衮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顺治帝四次恭迎的背后有一个大家很熟悉的成语「”乱七八糟”。听惯了以为就是个乱糟糟的成语,然而这个成语却深刻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于历史认识的智慧!乱七指的就是西汉景帝时,七王之乱,弄得汉帝国差点分崩离析,又引出了一个「”清君侧”的好借口,居然为此...害了一位忠臣——晁错。当然,最后七王之乱平定,把个汉帝国给吓得不得

  7. 因错 ... 一名将,秦昭襄王将一统天下的名头,拱手让给了秦始皇

    秦朝在历史上是尽人皆知的,秦朝之所以能够尽人皆知,主要原因就是秦朝出了一个千古一帝——秦始皇。这位皇帝想必是小孩子也会知道,他创造了历史上多项第一。

  8. 考古队挖出一具清朝干尸,留着明朝长发穿着龙袍,专家:不是皇帝

    我国曾经挖出过一具非常奇怪的干尸。首先,这具棺木的棺头写明了,这是清朝时被授予中宪大夫一职的黄拙吾的陵墓,而棺木里还有一枚康熙通宝,由此可见,此人应该是在康熙年间死去并埋葬起来的。这还不是最奇怪的,当考古队扒开干尸的官服后,却发现他里面竟然穿着两件龙袍,一件是四爪蟒袍,一件是五爪龙袍。其中五爪龙袍是清朝皇帝上朝的时候才会穿的朝服。

  9. 征宋伐明,女真人为何这么能打?你肯定想不到

    二是在明朝末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再次崛起,这次闹得动静更大,一举颠覆了大明王朝。他们真的很"能打"吗?完颜是女真各部的王姓,起初女真分为数十个部落,结构是较为松散的。辽宋自澶渊之盟起,已维持了百年和平,这种状况直接造成两国武备废弛。辽朝以天祚帝被俘宣告灭亡。女真各部也完成了统一,羽翼逐渐丰满。此时的明朝可说是内有党争民乱,外有女真觊觎,可谓内忧外患。

  10. 忘了入仕初衷 索额图如此从能臣---功臣---权臣蜕变为罪臣

    除了这四人,其他十几位,都在康熙年间极有作为,以治国安邦、收复失地、造福朝野留名史册。通过影视剧等文艺作品的传播,人们更多知道了康熙朝重臣索额图的大名和他的故事。

随机推荐

  1. 安史之乱结局及历史原型故事介绍

    电视剧《大唐荣耀》正在热播,讲述了吴兴才女沈珍珠在经历血海深仇、深宫争斗、安史之乱后与广平王李俶不离不弃,始终坚守家国大义的故事。剧中的安史之乱是导致男主和女主分开的起因,那么安史之乱是什么呢?是谁发起的战乱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来介绍一下历史上的安史之乱的故事吧!安史之...

  2. 隋朝皇帝列表 隋朝一共有几个皇帝

    但是隋朝的历史地位却是不容忽视的,因为盛唐的许多制度都是在隋朝时确立的。隋朝也是中国古代大统一形势下短命的王朝之一。>隋朝就这这样一个短命而璀璨的王朝,你知道隋朝里有几位皇帝吗?杨坚建立了隋朝,统一中国,是隋朝的开国皇帝定都长安(大兴城),开创了辉煌的“开皇盛世”。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之一。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

  3. 梦见盘子是什么意思 – 周公解梦

    梦见光洁发亮的盘子,通常表示成功、丰收,安适幸福的生活。梦见肮脏的盘子,则表示生活不如意或家庭不和,困窘郁闷。梦见盘子上堆满了食品,预示会有好运气。梦见空盘子,暗示最近有些停滞不前。梦见像碗的盘子,具有妇性意味,有性和生育的含义。梦见站在高处是什么意思–周公解梦

  4. 他为何被视为唯一值得尊敬的日军名将 杜聿明令厚葬

    唯一值得尊敬的日军名将杜聿明下令给他厚葬在我们的印象里,日本鬼子就是一帮毫无人性的畜生,烧...抢掠,无恶不作,怎么形容都不为过。同时,他麾下的部队也因为战斗力凶悍,被称为“能劈开钢铁和顽石的钢刀部队”。可以说,中村正雄和他的部队在日军里面,绝对算得上是佼佼者。这样的待遇,在所有日军将领中,可能也是唯一一个了。

  5. 英移植世界首例电动心脏

    1995年10月23日,一位64岁的英国退休电影制片人古德曼日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接受永久性电动人造心脏的人。植入的永久性电动人造心脏的设计者是美国得克萨斯心脏研究所,制造者是美国热动力心脏系统公司。这颗价值8万英镑的电动人造心脏大小如同拳头,通过从胸部引出的导线与体外的电池组相连。因此古德曼未来必须不断地更换电池组。古德曼23日接受手术后情况良好。

  6. 昔日的蒙古帝国,凭借这5点,完成了一统亚欧大陆的壮举

    众所周知,在我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统一了亚欧大陆的强悍帝国,这个帝国就是蒙古帝国。

  7. 指月之别(慧能法师)

    《六祖坛经》中讲了这样一件事∶无尽藏尼对六祖慧能说∶「我研读《涅盘经》多年,劫仍有许多不解之处,希望能得到指教。」>慧能对她说∶「我不识字,请你把经读给我听,这样我或许可以帮你解决一些问题。」>无尽藏尼笑道∶「你连字都不识,怎谈得上解释经典呢?」>慧能对她说∶「真理是与文字无关的,真理好像天上的明月,而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手指可以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并不就是明月,看月也不一定必须透过手指,不是这

  8. 梦见布雷区

    梦见布雷区是什么意思在梦中我成了一名越战战士,我们此次的主要任务是破坏敌人的雷区封锁线,给后面的大部队开辟安全通道,可是不知为何我们的排雷器全都坏了,眼看大部队的行动时间就要到了,我非常着急……

  9. 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迹五、摄生 得验

    禅师令他入观音、法华等三昧,以消除宿世业障。在国清寺念佛时,感得观世音、大势至菩萨现身,又感见天冠宝瓶,光照其身。他又看见观音菩萨垂脚而坐,启芳、圆果捧足顶礼。晚年,他持诵《阿弥陀经》,看见琉璃地上,佛和观世音菩萨现身。数天后,行童看见观世音、大势至菩萨手持莲花座给他,说:“七天后乘此来生净土。”后来,他见观世音、大势至菩萨来迎接而化。逝世后,她面貌如生。

  10. 匈牙利圣伊丽莎白

    匈牙利罗马天主教堂的圣伊丽莎白坐落在克利夫兰下巴克利社区巴克利路和东90街的拐角处。十九世纪末,这个地区成为成千上万匈牙利...的家园,他们被附近的工厂和磨坊吸引到这里来,特别是克利夫兰可锻铸铁公司和埃伯哈德制造公司,这些...分别称为,“旧”工厂和“新”工厂。匈牙利...最初与斯洛伐克...一起在位于霍尔顿大道和东92街拐角处的圣拉迪斯拉斯教堂礼拜。然而,当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的教区居民之间爆发了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