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也说汝窑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地处河南汝州而得名。1986年底,考古工作者终于在与临汝县相邻的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发现了汝窑窑址,并出土了为宫廷烧造的完整瓷器22件,从而揭开了汝官窑之谜。宝丰县宋时也属汝州,从历史地理沿革来看,也是符合叫汝窑的。为了区别宝丰和临汝两地产品,现称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为汝窑或汝官窑,而后者称为临汝窑。汝窑是宋代为满足宫廷特殊需要而设立的窑场,又称汝官窑。
也说汝窑
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地处河南汝州而得名。汝窑瓷器以精致的造型、滋润的釉质、独特的呈色以及传世器物稀少为历代藏家、研究者所关注。由于对汝窑窑址的寻找多年未果,更增添了汝窑的神秘色彩。过去一直以为汝窑窑址在临汝县境内,考古工作者在此进行了大量调查和发掘工作,仍然是“踏破铁鞋无觅处”。1986年底,考古工作者终于在与临汝县相邻的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发现了汝窑窑址,并出土了为宫廷烧造的完整瓷器22件,从而揭开了汝官窑之谜。宝丰县宋时也属汝州,从历史地理沿革来看,也是符合叫汝窑的。根据发掘证实,该窑从北宋初年创烧,历经宋、五代、元代后停烧,又在北宋中后期约有20年左右时间为宫廷烧御用瓷器,即汝官窑瓷器。以烧青瓷为主。为了区别宝丰和临汝两地产品,现称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为汝窑或汝官窑,而后者称为临汝窑。
汝窑产品胎质细密、坚薄。因胎土中含有微量的铜,使胎色呈现“赤色”,又叫“铜骨”。其釉色有天青、天蓝、粉青几种。因选玛瑙入釉,使釉面抚如脂、视如玉,稀疏的气泡宛若星辰,多开有疏密不等的纹片,少数有鱼棱纹,也有不开片的,其缩釉点呈羊肝色。工艺上有满釉裹足支烧,也有垫烧的。采用支钉支烧的器物通体满釉,器底留有支钉痕,支钉细小如芝麻,且多靠近圈足内墙,支钉断面处一般呈白色。支钉数有 3、 5、 6个,以 5个为多,椭圆形水仙盆则采用 6个支钉。采用垫圈或垫饼垫烧的器物圈足足端无釉,但少见。在装饰工艺上有少数刻花和划花装饰,还有龙体和乌首等装饰。少数器物有铭款,见有两种,器底刻“奉华”和“蔡”字款。
汝窑的最大贡献是继承了岳州窑满釉支烧(芝麻钉)法并有所发展。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以支钉支烧器物在南北方瓷窑中屡见不鲜,早在汉代陶器上已经见有用支钉支烧。六朝时期,瓷器上也采用支钉支烧 ... 。唐代南北方瓷窑普遍使用,到宋代仍普遍沿用这一传统的烧制 ... 。而汝窑采用的支钉支烧与历代诸窑不同的是支钉支具采用耐高温的优质瓷土,支钉小而尖,因此留在器物上的支痕极为细小,使用这种支钉支烧法烧成的器物美观而实用。还有以玛瑙人釉,使釉色更加滋润和明艳。这两者都为后世的官窑青瓷打下了基础。
汝窑是宋代为满足宫廷特殊需要而设立的窑场,又称汝官窑。陆游《老学庵笔记》有“故都时,定窑不入禁中,惟用妆器”的记载。南宋周辉《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惟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北宋出现“弃定用妆”,可能与宋徽宗赵佶个人的审美观有关。因为他信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青色的幽玄正合其意。汝官窑瓷的特点是胎质细腻,俗称“香灰胎”。传世的汝窑瓷常见器型有碗、盘、洗、瓶、尊等日用品。汝窑制品素面多,极少以花纹作装饰。造型端庄,釉色晶莹似玉。汝官窑的烧制时间短,作为贡品,民间流传甚少,南宋时已属“难得”之物。清雍正前后有仿汝器出现,然而仿造者只重釉色,胎骨呈白色,造型也不及宋时古雅大方。
汝窑瓷器一般器形较小,器皿的高度没有超过30厘米的,一般的在20厘米左右。盘、洗、碗等口径一般在10~16厘米之间,超过20厘米的是极个别的。汝窑为何无大器呢?根据郭木森《浅谈汝窑、官窑与汝州张公巷窑》报告:汝窑北宋末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窑炉由原来的马蹄形大窑改进为椭圆形小窑炉,每窑只能装烧20厘米左右匣钵配套器物10件,由此可知汝窑无大件器物的原因。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