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在大概一百年以前,那会儿的中国男足是非常“行”的。比如在1934年的中国男足国家队21人名单里,香港球员占了17个。>对此,当时的日本媒体惊呼,称中国男足为“中国足球铁军”,甚至感叹:“既生瑜,何生亮?”像日本这样的球队,在中国男足面前只有被碾压的份。>作为中国男足的主力前锋,当年的李惠堂是新秀,也是顶梁柱。当地有媒体故意黑中国男足。李惠堂的名气如日中天,由他领衔的中国男足,也成为亚洲霸主。
“踢足球这个运动很好,一面锻炼身体,一面训练快……”>到1933年第五届全国运动会的时候,参加足球比赛的球队已有18支,分别代表福建、四川、安徽、北京、湖北、山西、河北、河南、辽宁、江西、南京、香港、广东、湖南、江苏、山东、绥远,以及上海。同年,在江西革命根据地举行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运动会”上,竟也设置了足球比赛。 >▲ 香港足球牛不牛?老铁可知五·一九 >由于较早接触现代足球运动,来自 香港、上海的足球队有着其他球队难以比拟的先天优势,常常能以很夸张的比分取胜,比如香港对安徽就曾打了个 19 : 0。 >作为中国现代足球始祖,香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代表中国足球的最高水平。 当时的“国脚”,大多都是香港球员。比如在1934年的中国男足国家队21人名单里,香港球员占了17个。 >而提起香港球员,就不得不提一个人的名字: 李惠堂。 2 >1905年,李惠堂出生于香港。此人生下来似乎就与球有缘,据李惠堂自己说:
>“余呱呱堕地后,即有嗜球癖,几有一刻不能离球之怪脾气,即饮食上课,亦必无球不乐。”>干什么事都要抱个球?没球就不开心?这画面也是很美的。 >五岁时,李惠堂随母返回家乡——广东梅州五华县。没球踢的时候,李惠堂就以布团、 柚子为球,以狗洞为门练球。 >▲ 知道“铁腿”是怎么炼出来的吗? >十岁时,李惠堂返港。1921年,他考入著名的香港男校 皇仁书院。该校早在1900年以后就成立了足球队。在皇仁书院,酷爱足球的李惠堂如鱼得水。 >李惠堂的父母不许他练球,因为看球和赛球而受到其父鞭挞,“实不可以数计”。但李惠堂没有屈从,还是坚持自己的爱好。 >在考入皇仁一年后,李惠堂就因为出类拔萃的球技被选入当时赫赫有名的“南华足球队”,担任主力前锋。在当年香港的联赛中崭露头角。 >▲ 李惠堂(1905-1979) >1923年,第六届远东运动会在日本大阪举行,李惠堂成为“国脚”,随中国男足出战。 >此次比赛,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不改往日王者风范,接连以3 : 0、5 : 1的比分横扫 菲律宾和东道主日本,蝉联东亚运动会足球冠军。 >对此,当时的日本媒体惊呼,称中国男足为 “中国足球铁军”,甚至感叹: “既生瑜,何生亮?” >啥?这不是今天日本人形容我们 乒乓球用的字眼吗? >▲ 我就笑笑,我不说话 >你没看错,当年的中国足球在亚洲就是这么牛。 >自1913年到1934年,远东运动会开了十届,除了第一届没拿冠军之外,后面九届中国男足九连冠。 像日本这样的球队,在中国男足面前只有被碾压的份。 >作为中国男足的主力前锋,当年的李惠堂是新秀,也是顶梁柱。 >1923年8月,应澳大利亚足球界的邀请,李惠堂随队出访澳洲。当地有媒体故意黑中国男足。在他们的画笔下,中国男足队员穿着长衫、脑后托着辫子,弯腰驼背、面黄肌瘦,手里甚至还举着一面旗子上面写着“东亚病夫”。 >▲ 历史上,中国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靠的是足球不是功夫 >然而首战澳洲南修威省联队,憋了一股气的中国男足就打出风格,打出气势,李惠堂更是独中三元,最后与强敌踢成3 : 3。 >此战使中国男足第一次在亚洲之外声名大噪,更将“东亚病夫”的帽子扔进太平洋。 >当时的中国国弱民贫,近百年来受尽了列强的压迫和欺侮, 但这一次,足球真真给国家挣了光。 >而凭借着出色的发挥,李惠堂也第一次被当地媒体称为 “球王”。 3“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 >在民国时期,这句顺口溜家喻户晓。李惠堂的名气如日中天,由他领衔的中国男足,也成为亚洲霸主。 >1936年柏林奥运会,作为亚洲第一的中国男足,毫无悬念地获得了参赛资格。 >然而由于当时的中国国力有限,这支亚洲第一的足球队,前往欧洲参加世界级的赛事,居然要 经费自筹! >▲ 1936年,参加柏林奥运会的中国足球队员合影 >不得已,中国男足选择下南洋, 通过比赛筹款。 >因为没钱,在途中,队员们只能自己买菜,自己下厨;住宿选最便宜的旅馆大通铺,遇到床位不够还要打地铺;坐船也是选最差的舱位。 >虽然排场不够,气场寒酸,但毕竟是亚洲第一,东南亚又是华侨聚居地,以致中国男足每到一处,都是掌声雷动、笑脸相迎。 在缅甸,许多华侨还去寺庙里祈祷,愿中国男足“每战必胜”。 >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中国男足途径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缅甸、泰国和印度等地,共比赛27 场,平均不到3天就有一场比赛。 在这样紧密的赛程中,中国男足胜23 场,平4 场,一场不败。其中,李惠堂独进28 球,平均一场一个球。 >去柏林的钱总算凑够了,但队员们的体能却也消耗殆尽。 >在这次奥运会的足球比赛中,参赛各队通过抽签决定对手,一场定胜负,胜者晋级,败者淘汰。中国男足手气不佳,抽到了的对手是 英国…… >对这场比赛,作为现代足球发祥地的英国相当重视,英国队员声称要 “维护国家荣誉”。而对首次站上奥运赛场的中国男足而言,历经两个月的艰辛跋涉,自然也没有束手投降的道理。当时中国驻德大使 程天放也亲自带领五六百人的拉拉队到场助威。 >▲ 参赛的中国队 >一开场,作为中国男足的灵魂人物,李惠堂就被英国队两名队员死死盯住,得不到发挥机会。而英国则凭借强大的整体实力频频向中国队发起进攻。 >然而先拔头筹的却是中国队:号称“铁腿郎”的中国球员 孙锦顺抓住机会,在英国对门前凌空抽射打进一球。 >可惜进球被裁判以越位为由吹没了。 >赛后据孙锦顺说,那球根本不越位,是球打在英国球员身上后,他迅速插上得球破门的。 >最终,由于实力差距,加上之前体能损耗过大,中国队0 : 2不敌英国队,结束了首次奥运足球征程。 4 >虽然败了,但在与英国的比赛中,中国男足所发挥出的竞技水平却让欧洲各大“足球列强”刮目相看。在结束奥运会比赛后,中国队应邀到奥地利、瑞士、法国、荷兰和英国等国进行访问比赛。 >作为中国队的绝对核心,李惠堂再一次成为焦点。 >与 巴黎红星俱乐部比赛结束后,俱乐部的负责人找到李惠堂,给出高薪,希望李惠堂签约巴黎红星。 >在英国访问比赛结束后的招待宴会上,英国 阿森纳队主教练也对李惠堂表示出兴趣。他问李惠堂多大,时年32岁的李惠堂如实相告。 >兵工厂主教练听闻连连叹息,说如果你年轻10岁,阿森纳一定会有你的位置…… >▲ 阿森纳粉请举起手来~ >1947年,43岁的李惠堂挂靴退役,在职业生涯中,李惠堂共打入1860个进球。后来,李惠堂被外媒誉为 “亚洲球王”,被外媒评为 “世界五大球王”。 >随着李惠堂的退役,中国足球的一个风光时代,就此画上了句号。他退役的那一年,中国战火滔天…… >回看这相差百年的两支中国男足,我们不禁要问,在国家内忧外患,没有充足的资金、技术、人才来支持足球运动的发展的情况下,百年前的他们,为什么能战胜当时国力远超自己的日本,称霸亚洲,在世界足坛获得一席之地?百年前的他们,为什么会出李惠堂这种足球巨星? >而百年后的我们,啊,还是不说了…… 5 >答案就在李惠堂身上。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足球运动员,天赋、勤奋、荣誉感,甚至民族情结都是必备的。这些,李惠堂身上都有,而当今的中国男足球员,其实也有。 >与李惠堂相比,他们不仅有天赋,而且还有百年之前无法比拟的训练 ... 、训练条件;他们不用为国字号球队的经费操心,更加不用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担心。 >他们当然也有荣誉感,知道踢输了会被 ... ,知道输离谱了会被劈头盖脸地 ... ;他们当然也有民族情结:“恐韩”三十年,他们肯定也不爽,世界杯出线,也必然是他们的梦想。 >但有一样东西, “初心”,李惠堂有,当今的中国男足球员却不见得有。 >▲ 中国足球是有过巨星的! >“初心”是啥? >很多人喜欢把“初心”和“目标”划等号,比如中国男足的“初心”自然是“称霸亚洲,走向世界”咯。 >但这却不是李惠堂的“初心”。 >为什么要踢球?李惠堂在他的著作 《(足球)启蒙课本》里,是这样说的:
>“凡学足球,首先要明了足球的利弊,要认真透彻从习足球的主旨。简单说有三个大目标: >第一是 求人格的培养;第二是 求高尚的娱乐;第三是 求身心的锻炼。 >从合理的足球训练和比赛当中,可以养成忠勇、 仁侠、机智、廉让、知耻、 明礼、有恒、互助、公正、服从、团结、真诚、 涵养、守时、信义种种美德,和 临难不苟、见义勇为、百折不挠,种种的本领……”>同样是踢球,一个为了出名为了钱,一个则是为了修养人格、娱乐精神、强健体魄。 本心不同,初衷不同,结果自然也大不相同。 >▲ 梅州五华,李惠堂雕像 >李惠堂其人,所做即如其所言。 >他出身在富商之家,自幼家教甚严,受过良好的古典文化教育。进入皇仁学院后, 虽然醉心踢球,却也未曾荒废学业,毕业时精通英语,能写会译;英语口语流利,中文能阅四书五经,是妥妥的文武全才,中西全才。 完全不像当今某些男足球员,踢球是唯一的“一技之长”,退役等于失业。 >有这样的文化背景,做事、踢球自然不一般。当时的评球的人评价李惠堂的球技,说他在球场上擅长 以柔克刚,从不正面与对手冲撞, “宁让人以先,而避无谓之牺牲”,但该赢的赢,该输的还是赢。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踢球用脑子。 >所以同样是“球王”,今天的“球王”和百年前的“球王”,差得何止一百个“球王”。没开踢,境界上就已经输了。 6 >20年来,中国男足到今天,国脚换了一茬又一茬,教练换了一个又一个,然而弯路走了不少,机会失去很多。 >好在没了2018,我们还有2022,我们还有未来。 >但愿中国男足能早日复苏,重拾百年前的精气神。借用一位学者的话:
>“追梦的路不怕长, 就怕迷失,愿清醒后的中国足球早日圆梦。”>最后祝大家看球愉快! 很多最爱粉还没养成阅读后点赞的习惯,如果觉得最爱君做得不错,记得点个赞表示鼓励哦。 ▼ ▼ ▼ 最爱君推荐什么好物?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