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浅谈民国教育:从废除科举到抄袭日美,新式教育是否利大于弊?

民国时期,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但是学校教育的这一进步并没有换来教育界的掌声,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片指责。在教育家盈盈不断地批评中,我们不难发现当时学校教育存在着大量的弊病,由此引出创办社会教育的必然性。一些教育家认为教育应延长期限、扩大对象范围、迎合中国国情,这些主张恰恰就是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而提出。 民国时期的教育制度并没有深入参考中国当时的国情制定,而是大多来源于日本与美国,一些教育界人士对这一点直言不讳。1931年,俞庆棠指出「 ”中国自从采取新教育以后,先仿日本,后学美国,均不适合国家的需要”。 陈果夫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批评当时的学校教育制度道「 ”多抄袭欧美,未加融化,违背国情,不适需要”。黄问岐更是直言「 ”时而抄袭日本,时而模仿美国,近更诱人主张效法欧洲,凡此皆皮毛之谈而非根本办法”。持有类似态度的还有雷沛鸿等人,中国教育制度当时的抄袭问题被教育者批判的一无是处。 民国教育家傅增湘 除了抄袭的问题,当时的教育制度也严重缺乏创新,其精神还在延续科举时代的内核。科举时代的读书人以「 ”学好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为根本目的,读书就是当时他们走上仕途的最重要道路。这种观点由来已久,孔子说过「 ”学也禄在其中矣”,「 ”书中自有黄金屋”更是明清时代读书人信奉的纲领。 这一思想延续到了民初,虽国情大改但是思想却没有改变。教师依然默守陈规,没有创新,只把教学当做工作而已,学生则将读书作为升官发财的途径,进入学校之后就完全脱离其原先的生长环境。家长的想法更加现实,期望通过读书让自己的孩子光耀门楣光宗耀祖。 蔡元培为当时的教育形式感到痛心,他多次批判当时的教育制度并未摆脱科举时代的精神。1920年,他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演说时说过「 ”现在教育不脱科举时代之精神”,半年后,在他的文章《对于学生的期望》中又提到「 ”吾国办学二十年,犹是从前之科举思想”。 与他观点类似的还有梁启超,其实早在1917年梁启超就说过「 ”教育未脱科举余习”、「 ”形式上虽有采用新式教科书,而精神上仍志在猎官,是与科举尚无甚出入也”。 彼时的教育制度下,学生一心走仕途,再无改变国家现状的理想。作为农业大国,学生却在这种教育制度下一心去往都市,远离农村。「 ”新式教育”在梁漱溟的观点中造成了这样的结果,「 ”一批一批地将农村人家子弟诱之驱之于都市而不返。 又以我工商业之不发达,糜集于都市之人乃不得不假政治名义重剥农民以自养;乃不得不争夺其所剥削的地盘而酿发战祸。故新式教育于农村曾无所开益,而转促其枯落破坏。” 陶行知也感慨说:「 ”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羨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 雷沛鸿更是指出其现实的问题:「 ”中国民众的大多数虽散处于各处乡村,从未曾集中于都市,然而国内学校辄集中于城市所在地。至于城市以外之农村,则甚少有任何学校。惟其如是,学校在中国只成为政治上之一种装饰品,而未能有多大裨益于大多数民众”。这些教育家的观点足可以表明,当时的学校教育侧重城市化,对于农村并无增益。 除了以上弊病,当时的学校教育还存在实用性的问题。学生学习只求功名不求实用,「 ”毕业即失业”。当时的教育家纷纷批判,教育只是换汤不换药,陶行知在1927年曾表示:「 ”卖尽力气,不过把‘老八股'变成‘洋八股'罢了。‘老八股'与民众生活无关,‘洋八股'依然与民众生活无关”。 当时的普通学校教育对于生产技术没有多大作用,而职业教育又不够发达,这就使得整个社会产生恐慌:学生的消费欲望增多,而生产能力又跟不上。1931年的苏州教育专家会以中有过这样的言论:「 ”近人恒言,普通教育愈发达,社会失业者愈众。虽因果关系,未必尽然。但毕业高级小学,不能升中学;毕业中学,不能升大学,一岁间无虑数十万。” 1932年11月,程天放批判说:「 ”大学毕业、中学毕业甚至小学毕业的学生,大多数都成为安坐而食的不生产分子。大家都往政界、教育界挤,挤不进去就失业。”1940年,董渭川说:「 ”办了四十年的学校教育,而大家感到一个严重的苦闷,就是辛苦培养出来一批一批的人才,离开了学校没有出路,毕业就是失业几乎成了一句格言。” 在 ... 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将整个教育界呈现出来的危机总结为「 ”六滥”、「 ”四恶”、「 ”三害”,也就是学校滥、办学之人滥、师资滥、教材滥、招生滥、升学滥。「 ”学校往往成为个人制造势力之工具,一恶也。 蔡元培 教员与学生,虽有天才,亦遭其戕贼,二恶也。不能养成一般青年与物质之欲望,三恶也。为社会增加分利失业之徒,为国家斫丧民族托命之根,四恶也。”所造成的结果就是「 ”三害”:「 ”一曰害个人,二曰害社会,三曰害国家。”1929年,当时任教育次长的马叙伦引用了这一结论,从而使得这些结论得以传遍全国,一时之间,学问界无人不知。 这一情况到了1933年也没有得到改观,教育家陈礼江对当时的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非常气愤,他认为当时的教育制度下,不仅没有给社会带来什么好的影响,更是滋生了许多弊端。新式教育用的教材、教学 ... 脱离了当时的中国国情,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盲目地模仿别国不能给当时社会带来积极影响,只会使得学生羨慕国外的物质生活,而忽略了本身受教育的意义。 他指出,在当时的教育之下,学生只是嘴上喊着支持国货,然而实际上却对洋货有着异常地热情。对西洋的过分追捧使得学生迷恋都市生活,再也不愿意返回到乡村。在学生之中也形成了不正常的生态链,混得好的,大学生教中学,中学生教小学;如果混得不好,那就找不到工作,成为社会流民,国家的负担。这种畸形的现象虽然不完全是新式教育的结果,但是与其推广也不无关系。 新式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直到1949年还在继续受批判,董渭川在当时就指出学校教育「 ”一是不适合本国的情形,二是与生活不想干,三是在儿童、青年的身心上吃不消,时间不经济,四是贵族平民分道扬镳而造成些半身不遂的人,五是造成些洋化的士大夫。” 在那段时期,新式教育被批判地一无是处,虽然有些教育家的抨击过于激烈,观点也显得极端,甚至将当时的政治混乱、民众贫困等原因全都归结到新式教育的罪过上来,这些观点当然是有待商榷的。不过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当时的新式教育并没有什么显著的成效,这一点恐怕无人反驳。 至于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的问题,首先就是教育形式上没有创新,完全照搬外国的。当时日本与普鲁士大兴教育,国家得到大力发展,国人看到这种先例,便决定效仿他们。要知道,他们采用这种教育形式,是因为其国情适合,而当时的中国却恰恰相反,直接照搬的结果就是妄图社会向教育形式靠拢,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新式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没有地方接受,学生在学校中接受了教育,步入社会却成了无用之人,久而久之必然形成民族自卑心理。学校中学到的技能在中国成为没有实用价值的东西,这些学生自然也就成为社会的寄生虫,本来是追求进步而兴办的学校教育就此被淡化光彩。 民族自卑心不能说人人都有,但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其形成原因不完全是新式教育的结果,但是新式教育也没有在遏制其发展的态势上起到良性的作用。自信心的丧失使得学生的心态日渐堕落,对国外的推崇也与日俱增。教育领域洋化严重,从课本到教学 ... 统统西化,使得学生乃至教师对世界各国的相关知识均了如指掌,唯独对于本国知之甚少。 其实当时学校教育存在弊病,其根本原因应当归结于当时的 ... 。同样的教育制度能够在日本及欧美适用,是因为当时他们处在 ... 社会,有充裕的条件办学。而在我们国家则没有这样的条件,强邻环伺,军阀割据,工商业落后,社会仍靠农业支撑。 传统的私塾与书院等办学模式虽然也有弊端,但是适用于农业社会,而新式教育中的学费就称为最大的问题,一般家庭的子弟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高等教育,贫苦家庭就被受教育的机会拒之门外了。此时正是需要 ... 介入,但是当时国家用于小学与大学投入的比重,竟达到了1:200之多,然而欧洲各国均没有超过1:10的。 由此可见,国民 ... 完全忽视了广大民众的教育问题,而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只集中在了少数人手里。而且高等院校也集中建立在几个大都市,这就使得弊端更加严重,形势发展愈加畸形。因此也就不难理解来自教育界的各种抨击,而推行社会教育也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浅谈民国教育:从废除科举到抄袭日美,新式教育是否利大于弊?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浅谈民国教育:从废除科举到抄袭日美,新式教育是否利大于弊?

    民国时期,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但是学校教育的这一进步并没有换来教育界的掌声,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片指责。一些教育家认为教育应延长期限、扩大对象范围、迎合中国国情,这些主张恰恰就是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民国时期的教育制度并没有深入参考中国当时的国情制定,而是大多来源于日本与美国,一些教育界人士对这一点直言不讳。

  2. 捐赠仪式讲话稿

    捐赠仪式讲话稿参考演讲稿一:捐赠仪式讲话各位师生、兄弟姐妹们:这天,沱牌公司向县职业中学捐赠仪式在那里隆重举行。

  3. 继续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2: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心得体会教师专业是动态发展的、终身持续的过程,现代教学应是建立在教师学习基础上的。务必在加强和发展教师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同时,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以适应学习化社会、终身化学习的需要。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体在职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4. 献爱心活动总结

    献爱心活动总结篇1:献爱心活动总结礼貌程度的高低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公民素质是否提升的标准。篇3:献爱心活动总结今年5月18日是第18个法定“全国助残日”,我校在助残日到来之前,向学生提出的教育主题是“牵手残疾人,走进残奥会”,并透过助残活动,倡导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风尚,营造和谐礼貌进步的社会环境,培育学生关爱社会的道德理念。

  5. 富爸爸穷爸爸读后感9篇

    富爸爸穷爸爸读后感篇1:富父亲穷父亲读后感一向以来,抗拒著去读一些与商学有关的专业书籍,总以为以自己此刻的知识储备、明白潜质还未能把握书中所欲阐述的精神。无事不赶巧的是,从《富父亲穷父亲》中,我也对一些老问题有了新思索。

随机推荐

  1. 怀材抱器的意思 | 成语大全

    材,才能;器,器度。

  2. Alexandria Ocasio Cortez说,算法可能是种族主义的。这就是为什么她是对的。

    最后,科恩建议在一个测试集上检查是否存在偏见,该测试集包括来自所有这些群体的人。科恩告诉LiveScience:“如果对于某个种族来说,准确率在统计学上明显低于其他类别,那么算法可能会有偏差,我会评估用于此的训练数据。”。谷歌的例子很好地提醒人们,训练人工智能软件可能是一项困难的工作,尤其是当软件不是由一个具有代表性和多样性的群体来测试或训练的时候。

  3. 梦见土耳其玉 梦见土耳其玉什么意思

    梦见土耳其玉是什么意思?做梦梦见土耳其玉好不好?梦见土耳其玉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土耳其玉的详细解说吧。土耳其并不产绿松石,传说古代波斯产的绿松石是经土耳其运进欧洲而得名。梦见你有土耳其玉,这象征着你的某些愿望会使你的亲人觉得你很了不起。对于一个女人而言,梦见一颗绿松石被盗,预示她将遭受爱情的打击。梦见买宝石,意味着自己的被他人算计,有可能会遭遇抢劫。

  4. 金国为什么可以在东北战胜辽国?

    【本文为腾讯独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文/王凯迪唐朝以前的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大多崛起于漠北草原,匈奴、鲜卑与突厥等族相继雄霸北疆,与南方中原政权相抗衡。从唐后期开始,以契丹与渤海(栗末靺鞨)为代表的东北部族开始崛起,尤其是以契丹族为主建立的辽朝政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以东北(西辽河流域)为核心的大型建制国家,并且开创了具有标志性的「”一国两制”(南北面官制)制度。然而,历来以剽悍著称的契丹铁骑却在立

  5. 鬼旅店

    鬼旅店「拜托!我才不要住。」一位吴国的官员神情惊恐地说:「那里有鬼啊!谁住谁倒霉,我宁愿自己多花几个钱去住客栈。」在吴国卢陵郡一间专给官员出差住宿的房中,经常有鬼怪出没,凡在此住宿的人必死无疑。汤应把两人让进屋内。汤应早有防备,立刻抽出刀来迎击,一刀正好砍中那鬼。天亮后,汤应派人前去昨晚砍中鬼的地方察看,地上竟然有血迹。汤应将这两只妖精...死后,这地方从此就再没有听说过闹鬼的事了。

  6. 带有寞字的成语

    包含有“寞”字的全部成语及解释:寂天寞地——比喻人没有能力或没有什么作为。不甘寂寞——形容不甘心被冷落或急于想参与某件事情。

  7. 惭凫企鹤的意思 | 成语大全

    中文发音:cánfúqǐhè。

  8. 梦见古树

    周公解梦梦见古树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古树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9. 都说虎父无犬子 曹 ... 后曹丕是怎么处理老爹的妃子的

    不过也有人说这样做是有原因的,因为当初曹丕的妻子甄氏就被曹操盯上过,好像还跟他有染。曹...后曹丕暴露本性,这样处理父亲的妃子,其母大...:猪狗不如。

  10. 梦见与死了的人进餐梦到与死了的人进餐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与死了的人进餐好不好

    做梦梦见与死了的人进餐好不好?梦见与死了的人进餐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与死了的人进餐的详细解说吧。梦见与死人吃饭,表示寿命会很长。梦见死人吃饭,是生病的征兆,要注意休息,保养身体。梦见打劫银行梦到打劫银行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打劫银行好不好梦见自己在家里与家人一起吃饭,金钱运上升。梦见与几个人一同进餐,但是他们却不吃,灾祸会降临,可能身边有人会遇上麻烦。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