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人对自身的关注及对神的拟人化,是中国人物画产生的源头。由此奠定了中国人物画的审美基调,并成了千古不移的准则。至此,崭新的民族化的宗教画以致整个人物画已经完全成熟。明四家的成就在山水,但同时亦擅长人物,尤其是唐寅、仇英,在人物画方面可以说是成就卓著。近现代画家齐白石、徐悲鸿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人物绘画方面也做了很多探索和贡献。
[网上展馆] 人物绘画
明陈洪绶 归去来辞图(卷)
近现代徐悲鸿 抚猫人像 纵53.5厘米 横65厘米
清郎世宁 允礼像 纵31.5cm 横36.7cm
元倪瓒、王铎 杨竹西小像
清费丹旭 罗浮梦景图 纵143.5厘米 横47厘米
明陈洪绶 戏佛图
帛画人物御龙图 纵37.5厘米 横28厘米
近现代黄胄 赶集图 47X34cm
清费丹旭 十二金钗图(1) 纵20.3厘米 横27.7厘米
宋陈居中 文姬归汉图(轴) 纵147.4厘米 横107.7厘米
清虚谷 彭公像图 纵125.2厘米 横63.6厘米
明唐寅 杏花仕女图 纵142厘米 横60厘米
元赵孟頫 浴马图 纵28.5厘米 横154厘米
唐阎立本 步辇图 纵38.5厘米 横129厘米
元赵孟頫 人马图(卷)
南宋法常 罗汉图
宋梁楷 李白行吟图
五代贯休 十六罗汉图(之一) 纵129.1厘米 横65.7厘米
宋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1) 纵24.8厘米 横528.7厘米
唐张萱 虢国夫人游春图 纵52厘米 横148厘米
五代周文矩 重屏会棋图 纵40.3厘米 横70.5厘米
五代贯休 十六罗汉图(之二) 纵129.1厘米 横65.7厘米
唐周昉 簪花仕女图 纵46厘米 横180厘米
东晋顾恺之 洛神赋图(1) 纵27.1厘米 横572.8厘米
唐张萱 捣练图(1) 纵37厘米 横147厘米
唐阎立本 历代皇帝像 纵51.3厘米 横531厘米
唐孙位 高逸图(1) 纵45.2厘米 横168.7厘米
唐阎立本 职贡图(卷)
东晋顾恺之 女史箴图(局部) 纵25厘米 横349厘米
西汉 墓室壁画人物
战国 帛画人物
隋展子虔 授经图 纵30.1厘米 横33.7厘米
唐吴道子 送子天王图
元任伯温 职贡图 纵36.2厘米 横220.4厘米
清改琦 红楼梦人物图 纵25.4厘米 横19.7厘米
金佚名 西夏王妃供养图
中国人物画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其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璀璨的过程。它的产生早于其他画种。人对自身的关注及对神的拟人化,是中国人物画产生的源头。据《孔子家语》记载,在周代即有劝善戒恶的历史人物壁画;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和《御龙人物帛画》是已知最早的独幅人物画作品。到了汉代,中国人物画开始脱离神的羁绊,并渐渐走向实用的路程,人物画进入到了画像的阶段。“成形莫善于画”,人物画的“成教化,助人伦”功用,被广泛地接受,“画图汉烈士,或不在画上者,子孙耻之”,“胡粉涂壁,紫青界之,画古烈士,重行书赞”,现存于汉代墓室中壁画不仅证实了汉代人物方面的成就,也表明了汉代人物画所涉猎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层面。
魏晋六朝时期人物画注重对人性情和神情的表现,即着重于人物的风姿、风采、风韵,就是人的虚静超俗、睿智才情等内在精神和溢发于表的风度,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由此奠定了中国人物画的审美基调,并成了千古不移的准则。人们对形而上的神的关注远远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形。“以形写神”、“传神”,成了中国人物画的传统。东晋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凡生人无有手揖、眼视而前无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筌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从顾恺之的传世杰作《洛神赋图》可以领略“像人之美得其神”的风采、“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这一时期现存的作品还有《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以及各石窟壁画。“形神”、“气韵”等绘画审美概念也是该阶级人物画成就的概括。
唐代经济高度发达,绘画也得到了超越性的发展,尤其是人物画,形成了一种鲜明的时代风格,画技也达到了一个历史性的高度。初唐阎立本的《步辇图》突出描绘人物而省略背景, ... 简炼而工致。勾线细劲坚实,松紧得度。设色浓重妍丽,并适当运用了晕染法,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都不失魏隋以来的传统,体现了鲜明的初唐风范。画圣“吴道子”是盛唐时期最杰出的画家。他一改顾恺之以来的线型,创造了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莆菜条”式的描法,加强了物象的份量感和立体感,所画人物、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故有“吴带当风”之称。至此,崭新的民族化的宗教画以致整个人物画已经完全成熟。唐代描绘仕女生活情态的绘画也得到了很大发展。代表人物是张萱和周昉。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调琴品茗图》等笔下的贵族人物,丰姿绰约,肌理细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但“丰腴华贵”是一时一地的趣味原则,虽然对后代也有影响,但并没有一直占主导地位,随着唐代的衰落而消散。
由于宋徽宗对绘画的喜好,以及宋代画院制度的建立与兴盛,宋代绘画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人物画方面,画院画师为服务于政治的需要而创作了大量的人物画,而民间人物画以身边熟悉的人和事作为描绘的对象,生动记录了宋代社会生活中的平民生活。这种平民化的风俗人物画,突破了以往以帝王、圣贤、贵妃为主的人物画局限,摆脱了“鉴戒贤愚”的人物画传统。如表现田家婴戏、村童闹学、山樵村牧,耕织货郎、七夕夜市等题材的作品,被后世固化为中国人物画表现太平盛世的永恒题材。不朽名作《清明上河图》便是此时期的作品。当时重要的人物画家有张择端、梁楷、苏汉臣、李唐、李公麟、陈居中等。大量的石窟、墓室壁及模印砖画也是宋代人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代以后,由于社会审美潮流的影响,人物画与山水、花鸟相比,已退至末席,绘画上出现了“疏于人事”的状况,人物往往成了山水画中的点缀或符号。尽管如此,但赵孟頫、刘贯道、张渥等人精于造型,刻画严谨,显示了深厚的功力。而王绎《写像秘诀》的出现,使人物画技法第一次得到了系统的总结。
明代人物画仍不占主要地位,但许多山水画却又是以表达人的境界而构思立意的,如踏雪寻梅、松风高士等。明四家的成就在山水,但同时亦擅长人物,尤其是唐寅、仇英,在人物画方面可以说是成就卓著。明中期的戴进、吴伟、张路,明后期的丁云鹏、陈洪绶、崔子忠在人物画方面皆能自出新意,极具声名,为时人所重。
晚清以前,清代人物画与山水花鸟相比仍呈现出颓势,但晚清海派人物画的加入,可以说是人物画历史上出现的一次可喜的反弹。其中改琦、费丹旭的仕女,胡锡圭的戏曲人物,钱慧安、吴友如、倪田等,皆得人物传神之要领,为读者所重,而任颐、任薰、任熊、任预等所画人物,题材多样,构图极具巧趣,设色大胆,不流于甜俗,将中国人物画推向新的高峰。
近现代画家齐白石、徐悲鸿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人物绘画方面也做了很多探索和贡献。
纵观我国人物绘画的发展过程,在题材上由单一到多样化;在技法上从“形”到“神”的转变,无不体现了我国不同时代画家的智慧和心血。也因为如此,中国传统人物画才形成了它独自完整的体系,留给了我们灿烂而又宝贵的文化遗产。
主持:苡仁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