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但张恨水显然还没有脱离昔日的轨道,尽管已经没有了参加科举考试的可能,但他所读之书仍在传统的范围之内。>《西厢记》画卷>张恨水喜欢小说到痴迷的程度,他曾说过,“我从小就喜欢看小说,喜欢的程度,至于晚上让大人们睡了,偷着起来点着灯”,也要看。张恨水因此受到了父亲的严厉批评。张恨水的父亲就是厘卡上的一位师爷。多年后,张恨水在长篇小说《北雁南飞》和《八十一梦退回去廿年》中,都借用了这段生活经历。

作者简介:解玺璋,知名评论家、学者、近代史研究者。季我努学社顾问、季我努沙龙讲演嘉宾。从事报刊编辑、图书编辑二十余年,曾获多种全国及北京市文艺评论奖,著有《梁启超传》、《一个人的阅读史》、《喧嚣与寂寞》、《雅俗》等。 一九○六年的到来,似乎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希望。九月一日,清 ... 宣布“预备立宪”。整个中国都激荡着一种求新求变的气息,在张恨水的家乡,新式学校已很少要求学生读经,重外而轻内,成为一时的风气,课本则多用东洋。但张恨水显然还没有脱离昔日的轨道,尽管已经没有了参加科举考试的可能,但他所读之书仍在传统的范围之内。 >群众庆祝预备立宪 >不过他后来承认,那时,他“真正感到有味的,还是家藏的两部残本小说。一部是大字《三国演义》,一部是《希夷梦》(又名《海国春秋》)”。 书中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他,使其欲罢不能。后来,他又找到一本残缺的《七国演义》,可惜只剩下“孙庞斗智”那一节了。这些书他都看得津津有味,从中看到一个不同寻常的神奇的世界。这时,他已经能读懂《左传》了,他把《左传》也当作故事来读。家里还有一部《西厢记》,这部书,就像父亲桌上那部《红楼梦》一样,当时还不能引起他的兴趣。 >《西厢记》画卷 >张恨水喜欢小说到痴迷的程度,他曾说过,“我从小就喜欢看小说,喜欢的程度,至于晚上让大人们睡了,偷着起来点着灯”, 也要看。这自然引起了父亲的不满。在他的眼里,小说属于“闲书”,是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之物。读书人所读之书,不敢说一定要与“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有关,总是要读那些有用的书,沉迷于小说,毕竟不是个好兆头,说轻了是“玩物丧志”,不求上进;说重了,也许会变成一个有文化、无操守的无赖流氓。他在心里早就为儿子规划好了人生道路,是想等他长大后送到日本留学的,所以,见他迷上了小说传奇一类的“闲书”,不能不着急。张恨水因此受到了父亲的严厉批评。他本是个孝顺孩子,对父母从来都是恭顺听话的,然而,在这件事上,他却表现得很固执,把父亲的批评当成了耳边风。既然白天不能看,他就晚上偷着看。每当夜深人静之时,全家人都沉睡进了梦乡,他便“悄悄地从床上爬起来,拿出藏好的小说,再爬上床,放下帐子,在枕头旁边放只小板凳,放上点好的蜡烛,如饥似渴地读起来,常常是天光大亮,才小睡片刻”。 这种行为当然瞒不过父母。父亲就很为他的这种做法担忧。一是怕他长此以往把身体搞垮,二是担心水火无情,万一失了火,就麻烦了。父亲和母亲商量之后做出了让步,可以读小说,但不能影响“正经功课”,而且必须在十二点钟以前入睡,父亲每晚亲自查夜。对于所读之书也做了规定,凡是不能看的小说,一律没收。 >张恨水 >张恨水一直说,他很不幸,从六岁入塾启蒙,直到十二岁,就没遇到过一位好老师。然而,对广大内陆地区的学子而言,这样的求学经历在当时是相当普遍的。在家乡潜山住了一年有余,一九○七年初,因父亲再次奉调江西新淦县任职,他也随全家来到了该县的三湖镇。这里是南昌通往吉安的交通要道,赣江由南向北,在水流切割而成的峡谷与险滩中穿行,至吴城入鄱阳湖。流经这里时,江面变得开阔起来,水也深了,从赣州放下来的木筏,到这里要重新编扎,卖到各地去,清 ... 便在这里设了厘卡,抽取木税。张恨水的父亲就是厘卡上的一位师爷。多年后,张恨水在长篇小说《北雁南飞》和《八十一梦•退回去廿年》中,都借用了这段生活经历。 谢玺璋:《张恨水传》 编辑:浙江大学近现代史硕士生 萧宸轩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小说张恨水文学读书父亲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