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文/图杨宝海这是红桥区同义庄还没有拆迁时的照片,当时它已经是天津为数不多的老胡同了。

文/图 杨宝海 这是红桥区同义庄还没有拆迁时的照片,当时它已经是天津为数不多的老胡同了。 走进胡同,一阵开水的汽笛声吸引了我的注意,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煤球炉子,上面坐着的水壶正「 ”吱吱的”冒着热气…… 通过搭讪得知炉子的主人叫张恩汉,今年60多岁,退休前在运输六场工作。他们家在这住了得有四辈人了,他的祖辈都很长寿,他的奶奶活了一百一十多岁。老人平时没啥爱好,就喜欢「 ”鼓捣”饭,包饺子、打卤面、熬鱼、炖肉样样都拿手,老伴只能给他搭下手。老头脾气好,跟邻居相处的很融洽。 我说「 ”快中午了,您准备做什么吃呀?” 「 ”中午简单,烙几张饼就行”,老爷子说着双手拿着个支炉走了过来,我当时真是被惊着了,「 ”支炉”?这些年我在胡同里也曾见过废弃的支炉,但用它烙饼那还是40多年前的事儿啦。 我立刻来了精神儿,边和老人搭讪着,边按动快门,嘴里不停的念到着:「 ”有点意思,有点意思”。 支炉是大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一些城市人用来烙饼的炊具,直径大约30厘米,高不到10厘米,一端开口,一端用球面封口(但是球面上有很多小孔),用泥(沙)做成形之后,再通过象烧砖一样的窑烧制而成。烙饼的时候,把支炉扣在烧煤的炉子口上,然后把用擀面棍擀成饼形的湿面饼放在支炉的球面上用炉火烘烤,这样饼就烙成了。 老爷子得意的说:「 ”烙饼的面要活的软软的,醒得透透的烙出饼来才好吃,先擀成一大片,涂上素油和细盐,卷起,封口,然后揪成适当大小的剂子,支炉扣在煤炉上预热着,这边开始擀饼。擀面杖悠着点儿劲儿,翻来覆去两面擀。擀好第一张饼,支炉温度也上去了把第一张饼铺到支炉上,回过头去擀第二张。第二张擀好的时候,第一张正好该翻面了”。 他一边干活,一边给我讲着。这时候饼已经开始起鼓儿,老爷子拿着一把小扫帚,轻轻按压起了鼓的饼,不停地翻着,不停地拍打着…… 老爷子笑着对我说:「 ”您要是不嫌弃就捎两张饼”,我有些暗喜,却半推半让说:「 ”那我就捎一张,嘿嘿!” 告别了大爷大娘,我骑着单车走在胡同里,看着车把上热乎乎刚烙得的大饼,遐想着,卷上头肉或酱肘子,哈哈,想着想着肚子真的感觉有些饿了,我决定什么都不夹,就吃这张饼了,于是一口下去,嗯……外焦里嫩,层层柔软,油盐清香,真是人间极品呀! 本文纯属兴趣传播,如您对署名版权有疑义,请联系我,即时处理。
本文标签:烙饼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