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解读《诗经》中的玉文化信息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八千年悠久的历史。但是,在《诗经》的研究中,这些内容长期以来却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我认为。这应该是《诗经》研究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解读《诗经》中的玉文化信息
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八千年悠久的历史。《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到前6世纪)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305篇,组成了一幅广阔丰富的古代社会生活画卷,内容包括周民族史诗、农事诗、战争徭役诗、政治美刺诗、燕飨诗、情爱诗等,从中传递出来的玉文化信息值得我们认真解读。但是,在《诗经》的研究中,这些内容长期以来却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我认为。这应该是《诗经》研究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一、统计
在十五“国风”中,直接反映出玉文化信息的诗篇共有12首:《鄘风》、《王风》、《齐风》、《魏风》各1首。《卫风》、《秦风》各3首,《郑风》2首,《小雅》5首,《大雅》9首,《颂》、《召南》各1首,总计28首,约占《诗经》总数的9.2%,作为古代社会生活的一个“窗口”,向后人传递出了当时玉文化的一些信息,是《诗经》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分类
根据诗篇反映玉文化信息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四类:
(一)比喻象征类
《召南*野有死麕》:“有女如玉”,将纯洁少女比如美玉;
《卫风*淇奥》:“如琢如磨”、“充耳琇莹”、“如圭如璧”,这是卫人赞颂卫武公美德的诗句,说他如雕琢的玉美好而无斑,佩带的美玉闪闪发光,象征着他如圭如璧一般温润的品性《竹竿》用“巧笑如(王差)”来比喻女子齿色洁白如玉;
《魏风*汾沮洳》:“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热情赞美一个人,象一块晶莹的美玉;
《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表达了妻子对丈夫性格温和有如美玉般性情的赞美和思念之情;
《小雅*鹳鸣》:“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比喻取别国之人才,为我所用,《白驹》‘其人如玉”,比喻伊人美如白玉;
《大雅*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以白圭作比,说明白圭上有污点,还可以将它磨去,说出的话有缺点,造成的损失就无法挽回了,这是周大夫卫武公告戒君王要慎言,《卷阿》“如圭如璋”,这是周康公劝戒成王选用人才的标准,不能仅看外貌。更要注重如玉圭和璋一样高洁的人品,《械朴》:“济济辟王,左右奉璋,奉璋峨峨,髦士攸宜”。“追逐其璋,金玉其相”,在人才培养方面,周文王就象高明而细心的玉工,精心雕金琢玉,使之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显露出高贵的品德。正由于他勤勉不懈地培育了无数人才,才能很好地治理国家。
(二)美好装饰类
《廊风*君子偕老》:“玉之填也”,赞美贵妇人佩带着美玉耳环,愈显出高贵典雅;
《卫风*竹竿》:“佩玉之傩”,以玉佩有节奏的声响衬托出女子优美的步态;
《郑风*有女同车》:“将翱将翔,佩玉琼琚”、“佩玉将将”,赞美一位佩带着美玉的少女体态婀娜、步履轻盈、佩玉不仅闪闪发光而且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
《齐风*著》:“尚之以琼华平而”、“尚之以琼莹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英俊的小伙佩以漂亮美丽的玉饰,人与美玉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这是姑娘对迎亲时佩带着美玉的未婚夫的赞美之词;
《秦风*终南》:“佩玉将将,寿考不忘”,佩带的美玉相击发出清扬优美的声响,祝福佩玉之人长寿安康;
《小稚*采芑》:“朱芾斯皇,有瑲葱珩”,描述南征的方叔,身穿周王赐给的帅服,绿色的佩玉发出治瑲的声音,衣着华丽贵重,形象高大威武。“葱珩”是爵位高者的佩饰,《大东》“朝朝佩璲”指身佩晶莹美玉的士大夫,《都人士》“彼都人士,充耳绣实”,描写都邑中的人士,佩带着宝石做的耳饰;
《大雅*公刘》:“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琫容刀”,描写公刘佩带着美玉和宝石,连佩刀也用美玉来装饰。
(三)赏赐馈赠类
《卫风*木瓜》:“投我木瓜,报之以琼琚”、“报之以琼瑶”、“报之以琼玖”,这是一首青年男女互赠礼物的情歌。“琼琚”、“琼瑶”、“琼玖”泛指美丽的佩玉;
《王风*丘中有麻》:“彼留之子,贻我佩玖”,在留地居住的男子,送给我似玉的美石;
《秦风*渭阳》:“何以赠之,琼瑰玉佩”,写外甥送别舅父时赠送玉佩以示思念;
《大雅*崧高》:“锡尔介圭,以作尔宝”,记载的是吉甫送申伯时,赐予申伯玉圭作为国宝。《韩奕》:“韩侯入觐,以其介圭”,韩侯来朝见周王,以大玉圭作为馈赠之物。 《江汉》“厘尔玉瓒”,“瓒”即玉木勺,是古代以圭为柄的灌酒器,写周宣王将玉瓒赏赐给征讨淮夷之乱有功的召虎。
(四)精美器物类
《大雅*旱麓》:“瑟彼玉瓒,黄流在中”,描写黄色的美酒盛在精美的玉瓒中。《云汉》“圭壁既卒”,这里的玉圭和玉璧不是作为佩饰,而是祭祀的礼器。
《商颂*那》“依我磬声”,“磬”是用美石或玉制成的古代乐器。
三、解读
通过对《诗经》中的有关诗篇进行分类介绍之后,我们不难看到。当时的人对玉情有独钟,上至帝王,下至庶民,无不对玉怀有深情。这种爱玉的特殊的玉文化心理,形成了我们民族浓重的玉石情结,渗透到政治、宗教、文化、民俗等领域,传递给我们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
(一)视玉为宝
从诗篇中可以看到,帝王佩玉以显其地位的至尊:君子佩玉以彰显品行的高洁:妇女佩玉以示其富贵与高雅。作为一种珍稀的物品,帝王将玉赐予有功的大臣:亲友分别,赠送美玉以示思念与祝福:恋人之间以美玉相赠,以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祭祀时使用玉器,更是表达了古人对天地鬼神、列祖列宗的敬畏之情:玉还以其清扬悦耳之音质,被 ... 成乐器,以其质地细腻、温润晶莹被加工成精美的酒具、餐具等。当然,从诗篇中我们也看到,古人爱玉佩玉用玉,不仅仅是追求和表现外在的美,更重要的是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和自我修养的程度,用“温其如玉”来形容谦谦君子的风度与美德。另外,古人对玉的界定标准较现在宽泛,所谓“石之美者”一律示为玉,不仅包括玉(角闪石),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似玉的美石。如“充而琇莹”的“琇”,就是一种美石:“贻我佩玖”的“玖”,是一种似玉的浅黑色石;“杂佩以赠之”,因佩饰上的珠玉材质和形状不一而统称为“杂佩”。可见,凡是具有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清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视为美玉,倍加珍爱。
(二)文化内涵
王琪森在《中国艺术通史》中指出:“玉雕萌发于原始社会的石器时代,但发展到商周之际,无论采玉、雕玉都是初具较大规模,制玉已成为一种手工专业”。这一观点可以在《诗经》中得到佐证。“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诗句。形象生动地告诉我们,那时的玉工早已掌握了琢玉成器的工艺。虽然《诗经》里没有诗篇具体、详细地描述当时玉器的精美传神,但却向后人传递出不同阶层的人都普遍爱玉、尊玉的信息,而 ... 工艺之精湛,从出土的玉器中不难找到答案。在商周出土的文物中,玉器占了很大的比例,玉雕工艺已臻成熟。仅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器就达755件,种类较多, ... 精美。尤其是在商代就出现了俏色玉器一玉龟,玉工巧妙地将玉料的黑褐色皮琢磨成龟的背甲、双目和脚尖,其它部分为灰白色,整个玉龟生动逼真,体现出古代艺人杰出的艺术创造力。
作为一种珍稀的不可再生的天然矿物。每一块玉材都具有唯一性和不可重复性,所以古人有“黄金有价玉无价,藏金不如藏玉”的说法。玉工往往是随形就势进行雕琢。因此,一件精美的玉器,不仅融入了玉工对玉料独有的理解、深厚的情感和精湛的技艺,也代表着那个时代人们独有的文化、信仰、风俗、创意和审美追求。对玉器“三分料,七分工”的评价正说明了在古代玉器中积淀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向后人传递出悠远的玉文化信息。
(三)追根溯源
八千年的玉文化,形成中华民族独有的崇玉、爰玉、藏玉、佩玉、盘玉的文化心理。玉器起源之早、延续之久、用途之广、工艺之精、艺术之美都堪称世界之巨擘,延续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徽宝和奖牌的 ... 材质就是最有力的证明。世界上没有那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爱玉爱得这样如痴如醉、经久不衰,这种浓厚的爱玉情结,在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反映社会生活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也得以体现。玉文化从远古走来,积淀其中的文化内涵丰富而厚重,既令人神往,又使人沉思:中华民族缘何爱玉?这是令专家学者都颇为费解的难题。面对博大精深的玉文化,深知自己才疏学浅,仍尝试从以下三方面作一自不量力的探索,算作对弘扬中华玉文化传统尽些许之力:
其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哲学谓之“主客二分”思想:而中国文化则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倡导“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人生的理想是达到天人的协调发展,人既要改造自然,又要适应自然。人类活动的目的不是统治自然,而是把自然调整、改造得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人与自然息息相通,融为一体,即人与天地万物相通相融。正是基于这种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认识,自石器时代发现、使用玉这种天然矿物伊始,“金风玉露一相逢”,人们对玉便倾心倾情、相亲相依,生前死后都难舍难分。达到了人即玉,玉既人的境地,玉人合一,是“天人合一”理念的具体体现。
其二,作为东方的中华民族比较含蓄、内向,追求一种中庸平和、温文宁静的含蓄美。不象西方人崇尚个性张扬、热情奔放、外向。这与包裹璞中之美玉非常相似。俗话说:“玉在璞中人不识,剖出方知世上珍”,卞和献璧的经历就是最典型的实例。和氏壁的美最初是潜在的、鲜为人知的,经过治理之后才被发掘出来,成为稀世珍宝。人们用“体如凝脂,精光内蕴”来概括新疆和田羊脂玉的特点,就是赞赏其含蓄有致的品性。所以,中国人喜爱温润内敛的美玉,西方人则钟情光彩夺目的钻石,这与民族传统的心理气质密切相关。
其三,古人认为玉是集天地之灵气、凝日月之光华、孕万物之丰采的自然界精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所以,玉首先是作为一种珍稀的美物受到青睐,而后。在“人化”的过程中,进而又认识到玉是集人文精华之宝物,“美玉出自后天,美玉来自人为,美玉在于生生不息的创造。”在美玉中渗入、体现出了一种意义、精神、情趣和知觉,正如黑格尔所说的,“人们用宝石来装饰自己,并不是为了要显示宝石的美,而是用宝石来显示人自己的美”。赋予玉以人格化、道德化的含义,把玉从物质美的层面提升到精神美的境界,成为矿物与文化二元的完美组合,极大地丰富了玉的精神内涵,对我们民族而言,玉便具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和不朽的灵魂。
在传统的玉文化中,玉象征着权利、财富、品德、纯洁、典雅、美好、吉祥、平安……总之,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层次的人们多种多样的精神需求。而在这众多的象征意义中,“玉德”是玉文化的精髓。因为“琢磨了美玉,美玉出焉。琢磨了君子,圣贤出焉。”美玉成为人们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精神支柱,作为民族之魂深深地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历史血脉之中,传承数千载从未间断,玉文化之树常新常绿。
这就是《诗经》中传递出来的玉文化信息对后人的启迪。
来源:DVD电影评介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