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摩登伽女的启示:男女之情,皆有前世因缘

 在《法灭尽经》上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经典,逐渐而灭。”如果楞严经不灭,正法时代就现前。由此可见《楞严经》之重要性。《楞严经》的全名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或简称为《大佛顶首楞严经》,佛说该经的直接因缘为,阿难化缘时,遭摩登伽女之母以咒摄入淫室,戒体快要被毁坏时,佛陀令文殊菩萨持楞严咒前往救护阿难,将阿难与摩登伽女带回。阿难自恨道力未全,请佛宣说奢摩他、三摩提、禅那等诸佛如来得成菩提之最初方便。由此可见,摩登伽女是理解《楞严经》心要的关健性人物之一。 本讲座共分两部分: 1、以《楞严经》和《摩登女经》为依据,叙述发生在阿难和摩登伽女之间的真实故事; 2、分析本故事给人们的启示。1. 摩登伽女的故事 摩登伽女与阿难的故事主要依据《楞严经》、巴利文经典和大正藏第十四卷的《佛说摩登女经》之记录整理而成。阿难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佛陀三十二相,阿难三十相,由此可见阿难少年英俊,相貌庄严。而阿难陀的年轻貌美,也引起了很多麻烦。据《楞严经》第一卷记载,有次举行大法会后,佛陀带领许多弟子接受波斯匿王的供养,阿难没跟上,于是就单独到舍卫城街上乞食。走了很久来到一个聚落,钵还是空的,阿难又热又饿又渴。刚好前面有一口古井,一位女子正在那儿打水,阿难走到井边,这名女子抬起头看见这位出家人,眼前一亮,心中发出赞叹:"多么庄严的比丘啊!"一念之间,她心里生起强烈的爱念。  这名女子名叫摩登伽女,属首陀罗种姓。依据印度的传统,首陀罗种姓的人为四种姓4中最下阶级贱民,以清扫街路为业,他们既无权诵经、祭祀,不能与四种姓中的其余三个种姓交往,甚至不可以直接将水、饭食等物亲自拿其它三种姓的人。所以当阿难向摩登伽女要水时,摩登伽女犹豫不决,不敢把水供养给阿难。阿难知其原因,安慰她道,"佛陀教导四种姓平等,你虽属首陀罗种姓,但一样可以供养比丘饭食。"摩登伽女听后万份高兴,欢欢喜喜地将水倒入阿难钵中,并瞪着大眼注视着阿难,直到他离开。 摩登伽女回家后,便得了想思病,整日思念阿难,饭食无味,从此失去了人生的乐趣,终日不是忧郁,就是沈思。眼看着花一样的娇容日见消瘦,她的母亲放心不下,再三盘问她究竟有什么心事折磨她。摩登伽女最后才告诉母亲她的心思,母亲设法让她嫁给阿难。母亲知道比丘是神圣不可犯的,女儿这种爱恋之心,根本不可能实现。可是女儿死求活求,一心只爱这位比丘。 母亲爱女心切,只好硬着头皮来找阿难,并说,"我的女儿对你一见钟情,朝思暮想,我愿将女儿许配给你为妻。"阿难说,"我所持的戒律不可以取妻。"摩登伽女的母亲哀求阿难说,"你若不取我女儿,她便会 ... ,恳请你求我女儿一命。"阿难十分为难地说,"我随佛出家,身为比丘,不可结婚生子。"摩登伽女的母亲回来后将情况如实向摩登伽女说明,并劝说女儿死了这条心。可摩登伽女不甘心,哭着对母亲说,"我若不能成为阿难的妻子,便会死去。母亲有大神力,可以求我。"母亲答道,"天下之道力,无有人能胜过佛与阿罗汉。"摩登伽女说,"母亲可以念符咒使阿难迷惑,天黑后不许他出门,然后我们便可以成夫妻了。" 摩登伽女的母亲无奈之下,当阿难再次来到她家门口托钵化缘时,她便用邪术迷使阿难迷迷糊糊,身不由己地进入摩登伽女的家,摩登伽女大喜,把自己打扮得如花似玉,来诱惑阿难。阿难心知不妙,不肯依从。摩登伽女的母亲大怒,在门前点燃一堆火,拉着阿难的衣服威胁说,"你再不顺从,便将你投入大火烧死。"阿难心中有若难言,悔恨平时不用功,危难之时力不从心。 阿难危难之时,一心念佛,道交感应,佛陀心知阿难受难,赶紧派遣文殊菩萨到摩登伽女家附近去找回阿难,并且叫所有的比丘要全心一意持楞严咒。此时,阿难正在摩登伽女的室内,在即将破戒时,忽然间清醒过来,马上离开摩登伽女,跑回佛陀的修行地。摩登伽女见阿难忽然离她而去,心中非常难过,来到寺前等阿难。阿难外出托钵,摩登伽女便傻傻地跟在他后面;阿难吓得不敢出门,摩登伽女便在门外等候。摩登伽女一日见不到阿难,便无所适从,大哭而归。 阿难在毫无办法的情况下,向佛求救。佛陀问摩登伽女,"你如此苦苦追阿难,为什么呢?"摩登伽女回答道,"阿难无妻,而我无夫,我和阿难正好可以结为夫妻,请佛慈悲成全我们的好事。"佛说:"你真的很爱阿难?"摩登伽女说:"我真的非常爱他。"佛说,"阿难没有头发,你若肯剃除秀发,你和她一样了,我才可以让阿难取你为妻。摩登伽女毫不犹豫地答道,"为了阿难,我什么都可以做。"佛陀说,"那么回家告诉你母亲,剃发后再回来。" 摩登伽女回家后,请求母亲为她剃除秀发。摩登伽女的母亲非常伤心地说,"女儿的头发犹如孔雀的羽毛,理应小心保护才对。你美若天仙,国中英俊男子那么多,我一定能帮女儿找一个如意的郎君,又何必苦苦的要嫁给一个沙门呢?"摩登伽女回答说,"我生为阿难的人,死为阿难的鬼。今生我非阿难不嫁。"摩登伽女的母亲一边流泪,一边替女儿剃下秀发。 摩登伽女剃光头发后,高高兴兴地来到佛面前说,"我已落发,请佛陀履行您的诺言。"佛陀问摩登伽女,"你爱阿难什么呢?"摩登伽女答道,"我爱阿难明亮的眼睛,我爱阿难英俊的鼻子,我爱阿难迷人的耳朵,我爱阿难甜美的声音,我爱阿难高雅的步伐,我爱阿难的一切。佛陀问,"阿难眼中的眼泪不净,鼻中的痰不净,口中的唾液不净,耳中的耳垢不净,身内的屎尿肮脏不净。婚后行不净污秽,生子后便生老病死等苦,由此观之,阿难的身体有何值得爱的?" 为了进一步引导摩登伽女领悟不净观,佛陀叫人把阿难的洗澡水端出来,问她:"你既然那么爱阿难,这盆水是阿难的洗澡水,你就将它喝下吧!"摩登伽女吓了一跳说:"佛陀,你是大慈悲者,这么脏的水为何叫我喝呢?" 佛说:"每个人的身体原本就是这么脏的,现在阿难健康时你就已经嫌脏了,那他将来老死败坏时,你又将作如何想呢?" 摩登伽女听了佛的话,忽能观察人身的不净,再也爱不起来─原来阿难的身体一样这么脏,那还有什么可以爱的?从此爱念、贪念都消除了,顿然开悟,真的出了家,证了初果。 在《摩登伽女的启示》一文的第一部分中,我们讲述了摩登伽女与阿难的故事。这则故事给我们如下八个启示。1. 男女之情,皆有前世因缘 佛陀告知诸比丘,摩登伽女对阿难一见钟情,死心塌地,单从现世因果来讲,摩登伽女是疯子,阿难是傻子,看起来毫无道理。但从三世因果来说,确是合情合理的。佛陀以其神通了知,摩登伽女在以前五百世中都是阿难的妻子,而且每一世都相敬如宾,互敬互重。更有趣的是他们俩都是好的佛教徒。所以今世一见钟情,非常亲切,显得与众不同,难分难解。 佛陀在告诫人们人身难得时说,"吾从无数劫,往来生死道,舍身复受身,不离胞胎法。计我所经历,记一不记余。纯作白狗身,积骨亿须弥。以利针地种,无不值我体,何况杂色狗?其数不可量。"尽管人生难得,但三大阿僧只劫中,做人的机会也不少,我们在坐的大家曾经不知做了多少次人家的媳妇、丈夫、兄弟与姐妹。今生若有缘相见,自然感到份外亲切。首先见到的可能又成就了另一段夫妻因缘。因此俗话说得好,"十年修得同舟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因此今生最终能成眷属,实在不容易,理应珍惜。这是摩登伽女与阿难的故事给我们的第一个启示。 但人这一辈子,有机缘见到前世亲人、甚至是多世夫妻的机会应该不会太少,所以不少人见到某些人时有相见恨晚之感觉,道理就在于此!有些人可能在今生今世会遇到很多前世有缘份之人,但作为一个有教养之文明人,总不能见一个爱一个,以免造孽。否则今世会烦恼无穷,苦海无边,来世还要受苦,实在是不聪明之极!这是摩登伽女与阿难的故事给我们的第二个启示。 也许有人会问,今生为人,若遇不到有缘之人,那会怎样?若遇不到有缘之人,也许会独身、或者出家,所以当今独身之人也不少,就是一个最好的见证。若无缘,即使勉强结成眷属,在一般情况下,婚姻也不会快乐。这是摩登伽女与阿难的故事给我们的第三个启示。 如何才能化解这种不愉快的结局呢?对婚姻不圆满的夫妻来说,两方首先应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勇敢地面对存在的问题,倾心相谈,然后双方都要加倍努力,珍惜、关心、尊重对方,两方不融洽的关系就一定能得到改善。其次对于那些仍然没有找到理想对象的人来说,若想尽早结束独身的生涯,就要广结善缘。喂麻雀的故事最能说明这一问题。 唐朝时弟兄两一起出家,师兄老实木讷,不会讲法,但讲法时听众很多;而师弟自幼聪明好学,精通经教,善于说话,但讲法时无人来听他讲法。师弟感到非常迷茫。于是便去问一位有道高僧。这位高僧开导他说,"听你师兄讲法的人多,那是因为他前世结了很多善缘;听你讲法的人少,那是因为你前世结的善缘少。"这位师弟请教说,"那么,今世怎样才能多结善缘呢?"高僧说,"若要快,从现在开始,你每天多喂麻雀就可以了。"听了高僧的开导,师弟三十年如一日,每天坚持喂麻雀。二十年后,师弟再次升座讲法,有几千人来来听他讲法,而且都是年青人,二十岁左右。高僧开导说,"这些年青人都是你喂过的麻雀转世投胎而来,所以来护你的法。"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无缘,只要今世广结善缘,就一定能遇到有缘人,这是摩登伽女与阿难的故事给我们的第四个启示。2. 爱欲为生死之根本 在八万四千种烦恼中,以贪瞋痴为其首,称之为三毒;在三毒中,而贪欲又为三毒之首,而贪欲中爱欲最难断!当我们接解事物时,由于人类无始以来的无明,一念妄动而产生三种感受:喜欢、不喜欢和舍受。当我们喜欢欢一件事物时,接着下来的一种思维就是想据为己有,贪心自然而产生。贪心生起之后,我们本来清净之心就被 ... 染而成为贪心,自利自利之心随之而产生了。这使得一个人的思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的思维再也无法客观了,而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私利为半径划圆。我们为自己筑起了一道墙,墙内是对他有益的事或话,墙外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现实的世界。由于我们的心受到贪的污染,这对我们观点的形成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它制约我们的视野,制约了我们自由观察客观世界的能力,我们眼中的世界从此再也不是客观世界的全部,而是局部,并且带有强烈的个人意义色彩。我们本能地希望看到或听到墙内对我们有利的事或人,我们无视墙外和我们无关或对我们无益的客观世界。所以说,这时我们所看到的外部世界再也不是世界的全部,而是局部,即墙内的世界,而对墙外广阔的空间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时我们真的成了井底之蛙,看问题时非常片面。若是色迷心窍,往往使人迷失心智,走向极端,干出非常荒唐之事。庄子试妻的故事最能说明这一点。 有一天,庄子在山上遇到一名女子,蹲在新坟前,拚命摇扇,好像要把坟上湿漉漉的土煽干。庄子不解她的用意,便开口问她。她表示,坟中葬的是他丈夫,丈夫临终遗言,要等坟上土干后,她才可以改嫁。她等不及了,于是猛煽坟土,让它快干,好追寻第二春。 庄子想到世间居然有此薄情的女子,感叹不已。继而想到,自己的妻子会不会也这样呢?疑心病起,便想试探。 庄子的太太姓田,我们称她田女士吧。夫妻平日感情甚笃,庄子为考验他妻子的忠贞,决定装死试探。 听说庄子急病而亡,包括亲友等四方人士,许多人前来吊唁,其中来自楚国的王孙,长得英俊潇洒,位尊多金,他见田女士新寡,楚楚可怜,便追求她。田女士不堪诱惑,爱上王孙。当晚,酒酣耳热之际,王孙突然心脏病发,命在旦夕。 田女士吓得惊慌失措,急问王孙如何是好,王孙忍着痛楚,告诉田女士,要用死尸的脑浆才能起死回生。 死尸到哪找,总不能去掘墓吧?田女士转念一想,丈夫不是刚死吗?现成尸体,不用白不用,从前的夫妻恩义,此时早已抛诸脑后,她竟然拿着斧头,劈开丈夫的棺木,准备取出他的脑浆做药。 不料劈开棺木,庄子居然复活。田女士羞愧得无地自容,自缢身亡。 同样,摩登伽女见到阿难后,便如同吃了 ... 。为了嫁给阿难,不惜把自己心爱的头发都剃掉。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为情所苦,干出很多傻事,甚至心甘情愿地结束自己的生命。由此可见,爱欲能让人滞迷到何等的程度!这是摩登伽女与阿难的故事给我们的第五个启示。 佛陀因此告诫阿难:"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迷恋爱欲不仅给今生带来无限的苦恼,而且又有来世报。《楞严经》云:"一切众生,从无使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脱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由此可见,爱欲是痛苦、生死之根本。这是摩登伽女与阿难的故事给我们的第六个启示。3. 不净观为对治爱欲的方门 《华严经》云:"菩萨若离女色,即得亲近诸善知识,复令众生因此离欲,皆住最胜解脱法门。"《佛说四十二章经》亦云:"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由此可见,远离爱欲是修道之前提。 佛陀教导很多去除爱欲的 ... ,最著名的是"不净观"。若能善用不净观,有染着的爱欲就会消灭。 不净观(不净想)为五停心观之一,即观想自他肉体之肮脏、龌龊,以对治贪欲烦恼之观法。人的尸体随时间而变化为丑恶之形状,故在诸经典中皆举有多种不净之观尸法,以治贪欲之心,今列举如下: (一)据《禅法要解》卷上载,若淫欲多者,应修习二种不净观。即:(1)观死尸臭烂不净,取此不净之相,至闲静处以自观不净。(2)虽眼不见死尸,然从师受法而忆想分别,自观身中充满发、毛、涕、泪、汗、垢、痰、耠等三十六种不净物。 同书又举出修习不净观能对治众生对于色、形容、威仪、言声、细滑、人相等六种欲望之执着,且将不净分为厌恶之不净与非厌恶之不净二种。对于执着前五种欲望者,令观厌恶之不净;对于执着人相者,则令观白骨人相。又观死尸为不坏,能断除威仪、言声二种欲望,观死尸为已坏,则悉断六种欲望。 (二)据《大毘婆沙论》卷四十所举,随观行者之意乐,而有乐略、乐广、乐广略三种之别。又于此三种观法之过程中,各明示初习业位、已熟修位、超作意位等三位,及其观行之次第。举乐略观为例,即: (1)先往冢间观察死尸之青瘀等相,复以胜解力移属自身,即观想自身青瘀乃至骨锁,于骨锁中,次第观想足骨、腿骨、胫骨、膝骨、髀骨、臗骨、腰骨、脊骨、胁骨、髆骨、臂骨、肘骨、腕骨、手骨、肩骨、项骨、颔骨、齿骨、髑髅等,凡此种种,一切皆称初习业位。 (2)于骨锁中,先观足骨、腿骨等,乃至后观髑髅,复于其中除半观半,复除一分,唯观一分,凡此种种,一切皆称已熟修位。 (3)以胜解力观察如此之不净相,遂系念于眉间,湛然而住,复转此念入身念住,辗转乃至入法念住,凡此种种,一切皆称超作意位。 (三)据《俱舍论》卷二十二载,修不净观可对治显色贪、形色贪、妙触贪、供奉贪等四种贪。即:(1)缘青瘀等之相以修不净观,可对治显色之贪。(2)缘死尸被鸟兽所食等之相以修不净观,可对治形色之贪。(3)缘虫蛆等之相以修不净观,可对治妙触之贪。(4)缘死尸不动等之相以修不净观,可治供奉之贪。此外,若缘骨锁以修不净观,则因骨锁中无四贪之境,故能对治上述之四贪。 当摩登伽女迷恋上阿难后,佛陀善巧方便,运用的就是不净观,循循善诱,使得摩登伽女观察到原来阿难的身体一样这么脏,那还有什么可以爱的?从此爱念、贪念都消除了,顿然开悟,真的出了家,证了初果。由此可见,爱欲对人的生心确实有很大的影响力,但也不是不可以克服,不净观是对治贪爱的法宝。这是摩登伽女与阿难的故事给我们的第七个启示。4. 闻思修并重 般若由修而得,修由思得,思由闻得,由闻、思、修入三摩地,而得到现证三摩地,是真正的智慧。所以归根结底,智慧由多闻来,欲得智慧,就要多多听闻,看经、研究、听讲经、听开示,所以说:"修闻增(长)智慧"。闻思修是修学佛法的程序。不听闻佛法而盲修瞎练,修如盲人提瞎马,半夜临深池,是非常危险的,又如人生病后,不看说明书或不听医生劝告而乱吃药,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非常危险,所以听闻佛法很重要。思的重要性有二。其一听闻佛法后,必须思考,看看所听闻的法是否是正真的佛法。其二,看看听闻的佛法是否适合自己的修行。犹如人生病后,看了说明书后,思考一下药是否对症。修是最重要的,因为犹如病人生后只看说明书而不服药,病永远也无法好。同样,听闻的佛法再多,若无实践,仍无法深受法益。阿难尊者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阿难虽然多闻,但是遇到摩登伽女,仍不能免脱摩登伽女之难。故《楞严经》四卷云:“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祇益戏论,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又曰:“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 当然,摩登伽女与阿难的故事并非证明我们不应该多闻,而是闻的成分过多,修证的成分不足。若多闻是病,佛就不应该说法了。所以我们应该有所认识,真正的智慧,并非只是听一听即可的。不听闻而要想得到智慧,恐怕是没有那回事的。龙树菩萨说:井里有水,若我们拿根绳子吊了水桶放下去即可汲出水来;就好比我们现在必须假借水管马达,方可抽出地下水,否则即使干渴而死,地下有水,我们仍是吃不到,所以我们不能说只要有水就好,其它东西是无用的。 千经万论,没有说过不需要经过听闻即可开悟的。我们现在的毛病,是听而不修。每部经都是教人修行。譬如《阿弥陀经》,即开示我们念佛法门。由于我们不照着去做,以致于听与修,变成了两回事。由此可见,闻思修三位一体才是去除我们心灵上尘垢的重要法宝。这是摩登伽女与阿难的故事给我们的第八个启示。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摩登伽女的启示:男女之情,皆有前世因缘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2.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3. 唐武宗灭佛之谜:唐武宗对佛教有什么刻骨仇恨?

    不过也曾经出现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灭佛影响最大,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唐武宗灭佛原因何在?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

  4. 大叔拿块「 ”木头”上节目,专家却很激动:佛教「 ”贡品”,至少百万

    自古中华多瑰宝,或许很多朋友会联想到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或是大唐金器,清代的玉器;当然,熟悉古董的朋友或许还会想到明代的「”木器”,这里要说的就是一种特殊的「”木头”。早在数年的某档鉴宝节目中,一位大叔就双手捧着块这样的「”木头”让专家鉴定,由于外貌显不出什么「”金贵”之处,也没经过任何雕琢,因此一出现就引起了诸多非议;但在场专家看到这块「”木头”后却显得很是激动,不仅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估价更是达

  5. 中国人信奉儒释道,为何史上还有那么多「 ”灭佛”事件?佛得罪了谁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宗教,其历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从汉代开始,佛教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并一直经久不衰。由于,佛教的部分教义同封建皇帝的治

  6. 佛教兴盛的背后,说说明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历史

    在士大夫们的观点里,佛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教化的意义。本文将梳理明朝时期对于佛教的观点,探究佛教在明朝时期的位置。佛教的寺庙先来聊聊佛教,你知道多少?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最初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可是,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中国化了之后,佛教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的核心。当时,官员们是对佛教趋之若鹜,众多的士大夫信仰从西边传过来的佛教,工作的业余时间还会进行佛教的修行,可谓是佛教徒。

  7. 我们生活中很多流行用语其实都是源自佛教的用语

    1、「”世界”源于佛经,出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如今被广泛用之。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词则专指地球而

  8. 铁扇公主的扇子从何而来,为何能灭火?红孩儿为何不是牛精?

    西游里的妖魔鬼怪有不少,最后能活下来的却不多。除了九头虫、黑熊精外,最有名的就是牛魔王、铁扇公主和红孩儿一家三口了。然而,铁扇公主前身是谁,她的扇子从何而来,为何能灭火,红孩儿是牛魔王之子,为何不是牛精等问题,西游中并没有交待。

  9. 你读的佛经很多?看看鲁迅,你就自愧不如了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10. 丰子恺道出弘一法师出家真相:他只是到了「 ”人生三层楼”的第三层

    可是弘一法师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算是绝情,也算是虔诚,依然选择抛弃了心中享乐的灵魂,大彻大悟,人活世间不过是卧不过七尺,食不过三餐。人们难以看破弘一法师出家的原因,哪怕是他的妻子对这个原因同样是充满了未知。丰子恺说的或许才是最接近的答案。

随机推荐

  1. 花里胡哨造句_花里胡哨中英文解释和造句

    花里胡哨huālǐhúshào花里胡哨的意思和解释:形容颜色过分鲜艳繁杂。花里胡哨的出处花里胡哨的例子一同进到房里,见满桌堆著都是选的刻本文章,红笔对的样,~的。花里胡哨造句别穿的花里胡哨或太暴露就行了。Wehadrentedthefussyapartmentofabachelorprofessoreverywallsateen,everycurtaineyelet.这个公园的主要景观是一些像“吻石”、“醉龟”、“金蟾戏松”这样名字花里胡哨的花岗巖石像。Wehadrentedthefussyapartme

  2. 一个巨大的面条可以让海洋变得更干净-如果它起作用的话

    海洋清理组织星期六在旧金山湾启动了其第一个海洋垃圾收集系统001。BenjaminVonWong/海洋清理)“KDSP”一个由工程师和科学家组成的团队旨在清理被称为“大太平洋垃圾场”的数吨海洋垃圾。一种庞然大物面条。该组织估计,在五年内部署几十个这样的系统将使太平洋垃圾场的垃圾减少50%。但是许多专家对这个计划持怀疑态度,并质疑它是否能起作用。一个无效的承诺但最大的问题可能是,该系统是否会在清理海洋中的塑料垃圾方面产生影响。

  3. 唐代的宝塔诗

    唐代的宝塔诗>花,>花。>深浅,>芬葩。>凝为雪,>错为霞。>莺和蝶到,>苑占宫遮。>已迷金谷路,>频驻玉人车。>芳草欲陵芳树,>东家半落西家。>愿得春风相伴去,>一攀一折向天涯。>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南史所作,题目就叫《花》。它底下大上头小,中间逐层收缩,外形就像古代的宝塔一样。这一类诗有个名称,叫“一七体诗”,就是说它从一字一句发展到七字一句,很有规律。这一类诗是诗向词过渡的一种杂体诗。

  4. 燕歌赵舞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yāngēzhàowǔ【解释】①古燕赵人善歌舞,泛指美妙的歌舞。②用以形容文辞美妙。【出处】唐·卢照邻《长安古意》诗:“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例子】开元中,说与徐坚论近世文章,说曰:‘……净朝隐如丽服靓妆,燕歌赵舞,观者忘疲,若类之《风》《雅》,则罪人矣。’《新唐书·文艺传上·骆宾王》【相关】百度“燕歌赵舞”

  5. 纪晓岚写的因果故事:同行相忌

    同行相忌内阁学士永公,讳宁,婴疾,颇委顿。视所用药,则仍前医方也。内阁学士永宁先生得了一场大病,身体疲乏,精神憔悴。永宁心里又气又急,就躺下来倚枕闭目养神。永宁就问他藏药方有什么用意?永宁当时昏昏沉沉,并没有意识到跪在他面前的是个鬼。永宁先生镇守在...的时候,曾亲口对我说起他治病的这段经过。

  6. 对越作战我军许多坦克死的冤,竟被这种外号“大弹弓”的武器摧毁

    越战中北越缴获无数这种武器,也立刻受到越军的青睐,装备军队中一直到今天。这种武器也早在越战时期就由北越送交给我国,引起军工部门的高度重视,积极进行仿制,可是发射器易造,专用的榴弹却因为内部结构太复杂敏感,我军一时半会无法制造而搁浅,后来随着我军现代化进程,又有高尖端的榴弹发射武器研发出来,就没必要拾人牙慧了。

  7. 天吴简介 中国上古时期创世神之一的水神

    说的就是这天吴是古代的一个水神,前面都是对他模样的一个形容,是一个怪物一样的神仙。同时,我们也得到了一个明确无误的信息,「天吴」也是人,而且就是吴人的祖神。这中间正隐藏着重大的历史变迁,就是远古吴人向东南海滨的大规模迁徙。意思就是说天吴娶了一个女人为妻子,有四个女儿,平分了天吴身上的特色,这女人头颅有两幅脸孔。

  8. 断垣残壁的意思及成语故事 | 成语大全

    中文发音:duànyuáncánbì。

  9. 顾况、宫女御沟桐叶传情

    >顾况仔细品味桐叶上的题诗,感叹自己官场失意,颇与深锁宫中的宫女们相似,产生了同病相怜的感情。>第二天,顾况来到流经上阳官御沟的上游,把这张题有诗的桐叶,置于清波之上,目送它流入宫墙。顾况看完桐叶上的题诗后,对宫女们的不幸遭遇,更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10. 中国神话中有多少个财神爷?中国的财神爷是谁

    常见的财神,有文财神、武财神、五路财神、准财神几种。去世后被奉为财神。比干被奉为财神,则是因为他的忠义。天地感其忠诚,封为财神。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