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李世民为什么要推倒魏征墓碑?

  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一)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

  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

  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

  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老账,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秦王听了,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怪魏征,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二)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

  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

  (三)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四)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

  李世民为何要推倒魏征墓碑?

  李世民是一代明君,他把自己的喜怒爱憎全部隐藏起来,只为了一个目标:成为千秋万代被敬仰的一代明君。他的所有动作,不管是故作姿态,还是阴谋阳谋,都是围绕这个中心目标来进行的,包括他对魏征的态度。魏征死前受到的厚爱,历史上已经说了太多。

  从人性的角度看,李世民有时候也很烦魏征,但他每次都忍耐下来,还不断给魏征高官厚禄重赏。这表明,李世民知道魏征提出的建议都是正确的,他认为魏征最大的价值就在于他对自己的批评。“致君尧舜上”,这是他对魏征的定位。魏征死后,李世民刚开始态度并没有改变。后来改变态度,史书上说主要是两件事,第一个是魏征推荐的杜正伦和侯君集后来都出事了,李世民以为魏征结党。第二个是魏征把自己给李世民写的很多谏书交给史官,试图让这些事流传于史书。

  我认为,第二件事才真正触了李世民的忌讳。魏征做这种事,表明了他给李世民提建议的目的不再单纯。如果仅仅为了国泰民安,提完建议我改正,我们需要的是结果而不是提建议的过程。现在你把过程放进史书,想干什么?当然我们从后人的角度来看,魏征是没有私心的,他或许是想原原本本地呈现历史,或许是想让后来的皇帝记住如何不犯同样的错误,又或许是想让后人更清晰地知道李世民如何具有知错就改的好品质。

  但作为皇帝的李世民,他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普通人不一样。魏征有没有私心,不重要。李世民有没有恩将仇报,不重要。重要的是,魏征此举将给后代大臣留下什么样的榜样?嘿,魏征天天批评皇帝老子,把对方耍的团团转,自己还名留青史。会不会有那种心术不正的人,也向后代君主打着“致君尧舜上”的旗号,拿道德大棒来压皇帝?在封建社会,皇帝采纳谏书,主动权应该在皇帝那里,而不在大臣或舆论那里,否则皇权迟早要受到威胁。

  李世民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对魏征的一系列惩罚,实际上在给那些蠢蠢欲动的后来者 *** :你们想要提意见?很好。为国家而提意见,我和我的子孙们都会乐意听从。若是为了投机,拿道德大棒来压皇帝,为自己博取清介的名声,那对不起,魏征就是你的榜样!魏征个人的命运,和他与李世民的恩怨,其实在李世民的决策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最后说两点。

  第一,魏征做了李世民震慑后世大臣的替罪羊,李世民心里清楚的很,所以他迟早要替魏征 *** 。终于在第一次征讨高句丽后,李世民就坡下驴,给魏征 *** 了。如果真的有私人恩怨,李世民玩这套先批判再 *** 的把戏,不是打自己的脸吗?

  第二,不要说李世民的未雨绸缪没有道理。历史上给皇帝提意见的人多了,有多少人成为魏征?在皇权政治的逻辑下,有的是投机分子,表面上仁义道德口号比谁都漂亮,翻开私底下,不过都是在争权夺利而已。明朝的言官就是最好的例子,仅看奏章文字,你会以为明朝言官个个都是魏征。但实际上呢?

  李世民与魏征两人真实的关系

  那么,这对令人赞叹传诵的“圣君良臣”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是那种两肋插刀的彼此莫逆肝胆相照的关系吗?说出来将会令人大跌眼镜。

  魏征一向犯颜直谏,撞了南墙也不回,从不退让,使得唐太宗有时对他也有敬畏之心。有时候,唐太宗听得不是滋味,沉下了脸,魏征还是照样说下去,叫唐太宗下不了台阶。但太宗还要忍下去。

  魏征虽说勇于直谏,但也一直不忘了给李世民戴高帽子:“是陛下圣明叫臣直言,臣所以才敢直言。如果陛下不接受臣的直言,臣怎么敢敢犯龙鳞、触忌讳呢?”

  贞观元年(627),魏征升任尚书左丞,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作官。唐太宗立即派人调查此事。经调查子虚乌有,但唐太宗仍派人转告魏征,“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给魏征敲了敲警钟。魏征确是不服,他奏说:“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

  唐太宗并不是真心喜欢和相信魏征。他对魏征的许多谏言,表面上虽然接受了并且也这样做了,但一些时候并非发自心底。这是李世民作为政治家的一种政治姿态,他只是为了自己的皇权利益而不得不任用魏征,又不得不忍受魏征诸多一针见血不讲情面的进谏。他以对魏征的宽容来树立自己的政治形象。尽管他见解都是正确的,但是主子就是主子,臣子就是臣子,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挑战天子的威严,这是李世民积怨旷久而导致魏征死后受辱的深层原因。

  太宗对魏征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在忍无可忍的情形下,几次忿忿地说出“早晚有一天要将魏征杀头”、“我恨不得杀了这个乡巴佬”等话来,多次有过置魏征于死地的想法和杀机。《资治通鉴》有这方面的记载。如果不是魏征死在了侯君集案之前,结局还真是无法预料。

  这一点从对魏征任用的官职以及从贞观十年后就冷落魏征证明了这一点。最后不得不将魏征赶走编史去了,远离了朝堂,落得了耳根清净,眼不见不烦。

  贞观十年(636),魏征奉命去主持编写《隋书》、《周书》、《梁书》、《陕书》、《齐书》(时称五代史)等,历时七年才完稿。其中魏征撰写了《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和《齐书》的总论。同年六月,魏徵因患眼疾,请求解除侍中之职。唐太宗将其任为特进这一散职,但仍让其主管门下省事务,其俸禄、赏赐等一切待遇都与侍中完全相同。

  令人瞠目结舌的后话

  唐太宗之所以怨恨魏征,是因为魏征曾给太宗出了一个两难的选题:魏征请求太宗要让他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太宗询问二者的区别,魏征答道:“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

  这就是说:如果魏征因直谏而杀了他,魏征就做了忠臣,但君主就成了暴君;如果魏征因直谏身获美名,成为良臣,则君主成为明君。魏征这一逻辑很可怕,他将自己置于不败之地,使唐太宗处于守势,太宗只有成全他的直谏,君臣二人才能双赢。这使太宗骑虎难下欲罢不能,只能打掉牙咽进在肚子里,接受魏征的进谏。

  其实,唐太宗不会不明白魏征玩的这个智力游戏,或许正因为魏征自为得意的作法,才使得唐太宗从心底深处加深了对他的忿恨。

  魏征死后唐太宗亲自撰写碑文,并在碑石上书丹,这绝对是千古难得一见的礼遇。可是,后话让人瞠目结舌真不敢相信:太宗竟然亲自下令“推倒碑石,磨灭碑文”,摔碎了自己的“镜子”。至于下旨解除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更不在话下,让魏公子的驸马梦成为泡影。

  据新唐书记载,魏征在生前越位荐相犯了李世民的大忌,魏征曾向唐太宗极力推荐杜正伦和侯君集,说二人均有宰相之材。因魏征的推荐,杜正伦被提拔为兵部员外郎,后又改任太子左庶子,侯君集也官至检校吏部尚书。两人都因牵连到太子李承乾密谋反事件,一个被流放,一个下狱被杀。魏征难辞荐人失当之责。这是魏征死后受辱的根本原因。因魏征生前举荐的人参与了太子承乾谋逆,唐太宗便怀疑魏征有营私结党的勾当。后来又有人奏报,魏征写给皇帝的奏折都留有副本,交给了史官褚遂良以求录之国史,魏征一心想要留名青史,不管唐太宗会怎么想。唐太宗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很不是滋味。他认为魏征故意博取清正的名声,开始后悔给魏征的一些至高赏赐,便下旨解除婚约把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叔玉。这还不解气,下令对已入黄土的魏征进行“推倒碑石”“磨灭碑文”的侮辱,推倒亲自为魏征书写的墓碑,亲自下手摔了自己的“镜子”,相当于给他“鞭尸”的惩罚。

 

  传诵千古的一段君臣佳话,竟上演了这样一幕最终的结局,实在是令人瞠目结舌大跌眼镜。

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李世民为什么要推倒魏征墓碑?的更多相关文章

  1. 隋朝并非二世而亡,陏共有八位皇帝,有一位活得时间比 ... 长

    众所周知,秦朝和隋朝是历史上短命的大一统朝代,秦朝历秦始皇、秦二世,隋朝历隋文帝、隋炀帝,都只延续了两位君主,称之为「”二世而亡”。但是如果严格来说,秦朝和隋朝都不算是二世而亡,因为秦朝还有秦三世子婴,但子婴不称帝而称王,最后也是惨死项羽手中。至于隋朝,今天小编给读者们介绍「”隋三世”,从知名度上,隋三世没有秦三世高,但秦三世已经降为王,隋三世还是如假包换的皇帝,他就是隋恭帝杨侑。公元605年(大

  2. 唐朝中期发生的一场藩镇叛乱,比「 ”安史之乱”更加严重

    唐朝中期曾爆发过一场险些导致大唐亡国的叛乱事件,那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安史之乱”。不过,就在「”安史之乱”结束二十年后,另一场后果更严重的叛乱事件又险些终结了唐王朝的统治,历史上将这次叛乱称为「”奉天之难”。公元779年,唐代宗李豫驾崩,时年37岁的皇太子李适继承皇位,是为唐德宗。唐德宗出生于公元742年(唐玄宗天宝元年),当时唐朝正处于鼎盛阶段,可后来的「”安史之乱”却彻底改变了唐朝的命运。

  3. 太监也能「 ”儿孙满堂”?唐代宦官的婚姻与家庭

    大历七年,天下出奇的平静,向称繁复的《资治通鉴》也只记录了寥寥数百字,实属罕见。这年夏天,内常侍员外同正孙希严的夫人刘氏在长安来庭里的宅子里去世,她在家族中排行老八,时年三十八岁。熟悉唐代史料的人们都知道,内常侍是高级别的内侍,也就是宦官,一个宦官怎么会有老婆?

  4. 隋炀帝杨广与唐太宗 ... 的名声好坏之辨

    写在前面隋炀帝与唐太宗这两位相继出现的皇帝,两人的身世、经历、理想都有着惊人的相似,这可能因为两人有着割舍不断的血亲联系。隋炀帝杨广与唐太宗...的惊人相似。隋炀帝帝和唐太宗这对中国历史上相继出现的两个封建帝王,二者的出身、身世、经历以及个人喜好等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在谈二者的身后名之前有必要看看两人的相似之处:两人均出身望族,年少位高。

  5. 以儒为帅 以文制武 北宋一朝文武地位的转换

    中央集权政归皇宋宋代重文轻武,可谓老生常谈。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马背之上夺天下,取代了后周恭帝柴宗训自称皇帝。宋朝虽然建立,但是宋太祖赵匡胤却并不放心,他是军人出身,兵变起家,亲眼目睹了军人干政、武将乱权的局面。因此,一上台后,赵匡胤就开始考虑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以保赵宋天下。这里的集权就是改变五代时期武人权重的不正常现象,收回分散于各股势力中的军权、财权、事权于己一身,维护皇权地位不动摇。

  6. 武则天的长女安定公主究竟是谁 ... 的?武则天自己的可能性最大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是个「”招黑体质”。这其中有极大一部分原因是,她从本该固守后院的女性,升级成父系社会的主导,扰乱了固有秩序,招致绝大多数维护男权体系之人的反对;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自身确实做出了许多让人跌破眼镜的事。比如,...亲生子女。武则天一共和高宗李治生了4子2女,长子李弘、次子李贤、再次李显、幼子李旦;长女安定公主,次女太平公主。被史书直指为武则天亲手所...(或授意)的

  7. 唐代宦官也有婚姻与家庭?其实他们一点也不简单

    大历七年,天下出奇的平静,向称繁复的《资治通鉴》也只记录了寥寥数百字,实属罕见。这年夏天,内常侍员外同正孙希严的夫人刘氏在长安来庭里的宅子里去世,她在家族中排行老八,时年三十八岁。熟悉唐代史料的人们都知道,内常侍是高级别的内侍,也就是宦官,一个宦官怎么会有老婆?

  8. "一些不被载入史书的野史秘闻"

    野史一般由民间个人根据所见所闻或依据神话传说等撰写的历史,也有一些是正史中不敢记载的,由民间进行补充,当然其真实性也有待考究。下面来讲一些比较有意思的野史。

  9. 东北一哥沈阳是如何崛起的?

    在富饶的东北大地上,在白山黑水之间,有着一大片具有独特地域性的城市群落。在这些东北兄弟城市之间,长期具有领袖地位的东北老大哥,当属沈阳无疑。这个东北一哥是如何走上东北c位的呢?图/浑河景色01、北疆军镇沈阳地处辽河平原与辽东山地的过渡地带,自古便是文明多元交汇之地。从蒙古高原上走下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部落,与东方白山黑水间捕鱼狩猎的渔猎部落,在浑河与棋盘山之间融合碰撞。

  10. 陈姓的人,一定要知道自己祖先的这些辉煌

    故事从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讲起。南朝最后一个王朝,是陈朝。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皇帝姓氏作为国号的王朝。

随机推荐

  1. 梦见雪很厚

    周公解梦梦见雪很厚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雪很厚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2. 「 ”谁出价高谁就做罗马皇帝”:罗马军队是如何将罗马带入毁灭的

    罗马帝国的衰落,就是在失去对枪杆子的控制开始,曾经保护帝国的罗马军队,如今成了失去控制的政治野兽,他们的胃口一步步增大,...死一切胆敢阻挡他们发财的人,无论是平民、贵族还是皇帝。无数的皇帝在满足军队的胃口后荣登宝座,随后又因无法继续满足而被军队拉下王座,整个罗马,就在军队导致的无休止的内战中陷入了衰落。他们不但破坏了帝国的秩序,更摧毁了帝国的经济,而没有经济支撑的帝国,必将崩溃。

  3. 梦见汽车:自己开车,方向明确_周公解梦梦到汽车:自己开车,方向明确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汽车:自己开车,方向明确好不好

    一般情况下,开车的人就算不是自己,也是认识的人。因此,梦中的汽车多代表做梦者的身体或情感,而汽车准备去的方向则代表做梦者的生活道路。假如梦见自己开车的话,多表示做梦者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方向。假如梦见自己乘坐由别人驾驶的汽车的话,多表明做梦者受到了某种牵制,并不能完全自主。因此,当梦中的汽车在行驶中出现问题时,做梦者一定要好好检讨自己,千万不要满不在乎。

  4. 梦见自己穿白色棉袄

    周公解梦梦见自己穿白色棉袄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自己穿白色棉袄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5. 玄奘 (饮誉天竺 留芳华夏)

    [size=19pt]玄奘[size=11pt]高僧大德的故事加入时间:2007-12-2810:44:45点击:447曾经统治古代印度的戒日王向全印度发出敕命,命印度知识界、学术界、思想界、宗教界的一切有识之士,共赴曲女城,参加他亲自举办的无遮大会。这名中国僧人终于被整印度人所接受,成为来自异邦的佛教领袖。玄奘十岁时,父亲病故。他的哥哥长捷法师深知玄奘的远大志向,对他的决定表示赞同。在向法常学法时,玄奘一次向他提出了十个问题。这也并非玄奘的本意。

  6. 陈康容是谁?最有骨气的中国女人

    >这位女英雄的名字叫陈康容!>三天陈康容说:“现在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我虽是一介女流,也要报效祖国。”>>后来陈康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厦门大学,并与1937年加入中国...。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陈康容看到日本鬼子侵略中国,放弃了出国的机会,决定留在国内打鬼子。>1940年的一天,由于叛徒出卖,陈康容被捕了。

  7. 谛分审布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dìfēnshěnbù【解释】仔细察看分布状况。【出处】宋·秦观《奇兵》:“奕者之斗棋也,谛分审布,失其守者逐而攻之。”【例子】无【相关】百度“谛分审布”

  8. 手指总是频繁发麻?可能是这3种疾病找上你,别等严重了才后悔

    在平时生活当中,有一种情况,相信大家都有经历过,那就是手指发麻这种情况,当那这个也是属于正常的情况,就比如说你趴在桌上睡觉了,时间久了以后手指会发麻,这个是正常现象,那么若是除了这种情况以后,若是大家总是频繁的出现手指发麻或者是在睡觉中总是出现手指发麻的情况,就要警惕是不是这几种疾病找上门了。而这个时候可能不只是会出现手指发麻,还有可能会出现脚趾发麻,腿发麻等等情况。

  9. 中国历史上一次裁掉十九万“公务员”的皇帝是谁?

     中国历史上一次裁掉十九万“公务员”的皇帝是谁?  危机让人失常,当下的金融危机也是一样,譬如“财源滚滚”等许多善意词汇因为和“裁员”等词存在谐音部分,所以,被很多人打入冷宫,不再使用。其...

  10. 慈禧与李莲英究竟有多亲密?

      这些东西慈禧除了自己享受外,自然也少不了李莲英的份。可见,慈禧与李莲英亲密无间到了何种程度。  “李总管”医案有玄机  在伺候慈禧的诸太监中,最荣耀的莫过于大总管李莲英了。入宫不久李莲英就进入梳头房当太监。他抽空到妓院苦学梳头手艺,终于学成,...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