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感应与业报——《感应篇》是佛法吗?

初阅《太上感应篇》,见其中“祸福无门,为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的文字,以为它也是讲因果报应,劝人行善止恶,与佛教的业因果报说一样;然而细读其文,方知谬矣!那么,《感应篇》是一篇什么文章?感应说与佛法的业报说有何差别?我们又如何对待《感应篇》呢?本文拟对此作一些探讨,以期抛砖引玉。一.《感应篇》是什么书?《感应篇》,全称《太上感应篇》,成书于宋朝。《正统道藏》太清部《太上感应篇》三十卷,署“李昌龄传,郑清之赞”;《宋史-艺文志》着录“李昌龄《感应篇》一卷”,宋代名李昌龄者又不止一人,故其作者尚无定论。 《感应篇》仅约1200余字,以开头的“祸福无门,为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十六字为纲,接着述说人如想长生多福,必须行善积德,并列举了二十余条善行,一百多条恶行,作为趋善避恶的准绳。要求人们“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声称“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它特别强调“立善多端,莫先忠孝”,成仙证道的根基就在于此。它将道家的方术和戒律贯穿于道德修养之中,由神来对人作道德上的善恶批判,使人从一念处下功夫。最后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积善天必降福,行恶天必降祸作结。全篇主要宣扬天人相感,因果报应思想,既有儒家伦理规范,又有佛教、道教的宗教信条。 《感应篇》问世以后,受到中国历代统治王朝的欢迎。不少皇帝都大力推动它的流布,南宋皇帝出资官刻,明成祖皇后徐氏还仿之作《仁孝皇后劝善书》,为之推波助澜;清顺治皇帝还御制劝善要言序,以示提倡。与此同时,明清时期民间富有之家都纷纷捐资刊刻,免费散发,从而使此书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影响十分广泛。二、感应说不同于业报说《感应篇》的中心思想就是感应说,什么是感应呢?《太上感应篇直讲》说:“感,是感动;应,是报应。言人以善恶感动,天必有祸福报应。”的确,《感应篇》整篇思想都是劝人行善止恶,因为人的善恶行为必能感动天地之神,而天地之神根据人的善恶行为给予祸福报应,这就是《感应篇》的感应说。显然,这是汉儒董仲舒“天人感应说”思想的末流,明显不同于佛教的业报说。佛教认为,我人在思想上,或因思想发之于身体语言的善恶诸造作,皆名为业;业为产生果报之因,故又称业因;由业所报之果,称作业果、业报。业有善、恶、无记三性,善业能招致善果,恶业能招致恶果,无记业既不是善又不是恶,故不感果。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感应说与业报说的差异:1、善恶的标准不同《感应篇》所谓的善,是以其行为能够得到“长生、多福”,究竟的目标是“求天仙、求地仙”;而感应篇所谓的恶,乃指其行为会招致“夺其纪算,贫耗,多逢忧患”,甚至“殃其及子孙”。佛教业报说的善恶观念更深刻、更全面、更究竟、更有体系,如《阿含经》的善已有多个层次上的定义:善指“得可爱、可念、可意果”,修学佛法的最低要求是“得人天”果报,目标是得到“涅般”,其标准是:(1)行为“不自害、不害彼、不俱害”,(2)“觉、慧、不恶相助,得涅般”,(3)“趣智、趣觉、趣至涅般”。2、有无“轮回”观《感应篇》只讲人的现世报,不说三世因果和六道轮回,如“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乃计其妻子家口以当之”等,全篇没有一处论及越过今世,更无轮回思想。而佛教的业报说是以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为理论基础的。3、鬼神观不同《感应篇》中的神是人的主宰,由神来对人作道德上的善恶批判,并予人以祸福之报应,其中有四种神灵一起监察掌管人的祸福:(1)“天地有司过之神”,这是上天降下来的神道,专掌人间过恶的;(2)“三台北斗神君”,三台是星名,掌人寿夭的;北斗也星名,主人善恶的。(3)“三尸神”,住在人身里,凡心头意语,总是瞒不过的;每逢庚申日,趁人好睡,便上到天曹,据实告白人的罪恶。(4)灶神,掌人一家的命,每到月终,直奏上天,是一月一结算的。而佛教认为,并非鬼神主宰人的命运,众生的生死轮回,及种种苦乐业报皆是自作自受,《阿含经》中说:“汝自身作此恶业,今还聚集受此报也”;又说:“本自作罪,今自受报”。同时佛教以为,鬼神只是六道众生之一,与我们人类一样受因果业报而轮回;至于神,高级的是诸天,低级的是夜叉龙等,佛不否认这些神鬼的曾在,但以为,这些神鬼都处在生死中,值得同情怜悯,应该接受佛的教化,趣向解脱。于是传说梵天请佛说法,四大天王奉钵,梵天得不还果,帝释得预流果,成为佛门弟子;夜叉与龙,有些是善的、尊敬佛法的,有些是恶的,如以人为牺牲等。对佛法有善意的,邪恶而受到降伏教化的,都成为佛教的护法神。4、是否缘起论《感应篇》所宣扬的因果报应是典型的机械因果论,如“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必降之祸。”佛教的业报说是缘起因果论,佛法认为:并非所有的业必然引生果报,只有经过深思熟虑才决断之造业,称作“故作业”之业才引生果报。而且业的受报有时间的迟速,可分为定业和不定业:受报有特定之时期者,称作定业;不确定何时才受报者,称为不定业。定业又可分为三类:(1)顺现业,于现在作业现生受报;(2)顺生业,于现生作业来生受报;(3)顺后业,至第三生以后始受报。不定业依其果报内容,又有二种不同:(1)异熟定时不定,确定果报而不确定何时受报;(2)异熟时俱不定,果报与受报时间均不确定。 可见,《感应篇》的感应说,只不过相当于佛教业报说中的顺现业报的相关内容,只说现在作业现生受报,又怎么能够真正说明实际的因果业报呢?5、是否趣向解脱《感应篇》所追求的人生目标是“长生多福”,最高目标是“求天仙、地仙”,虽然类似于佛教的人天乘善法,然而二者有根本的不同——佛教的人天乘是解脱道、菩提道的基础,为了引导趣向于解脱、乃至成佛,决不会单单以“长生多福”和生天为目标。6、是否自作自受《感应篇》中的“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又诸横取人财者,乃计其妻子家口以当之,渐至死丧”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宗法制中固有的株连制度的反映,但与佛教业报说的“本自作罪,今自受报”的思想是相背离的。佛教如何解释“一人造业,家人受累”的现象呢?佛教业报说中用“共业”来说明。 7、是否正戒《感应篇》把“晦腊歌舞”、“唾流星、指虹霓、辄指三光、久视日月”、“对灶吟咏及呗”等列为禁戒,从佛法的立场看,这是不是戒禁取见呢?可以进一步讨论。三、如何看待《感应篇》?如上所述,《感应篇》可以说是一篇世间劝人为善、有益世人之文,因此是否就能说它是佛法呢?不能,它虽然类似于佛教的人天乘善法,但却有根本上的不同;并且在历史上,它也未曾被当作佛教典籍弘扬过,而是一直被道教奉为经典,被收入道教的《道藏》。那么,我们佛教界应该任何看待《感应篇》呢?我们以为,应该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也就是说,对待《感应篇》应该有佛教内、外的区别:1、佛教外:对教外人士宣扬《感应篇》我们表示欢迎和赞扬,因为它毕竟是一篇世间劝善之文,在道德沦丧、邪见横行的当代社会,尽管它不是佛法,但对世人是有益的;而且,尽管佛法比它优越完美,但我们也无法强求外道或一般世人都来弘扬佛法。因此,我们不但不反对世人弘扬、宣讲《感应篇》,而且表示欢迎和赞赏。 2、佛教内:我们反对教内人士弘扬宣讲《感应篇》,以及诸如此类的书文。或许有人认为我们“搞两面派”,既然它对世人有益,为什么又要反对教内人士的弘扬呢?因为我们认为,教内人士,尤其法师弘扬《感应篇》,其弊远大于利,其弊有三:(1)弘扬佛教人天乘善法比它对世人利益更大。如果教内人士专注于弘扬《感应篇》,不就忽略了对佛法的弘扬了吗?(2)导致鱼目混珠,正法不住。如果教内人士去弘扬《感应篇》之类的东西,初学者以及普通信众难免会以为《感应篇》就是佛法,导致鱼目混珠,而真正的佛法却不被人识,长久以往,正法又如何能久住呢?(3)机缘不当。或许有人会说,民国高僧印光大师都曾提倡《感应篇》,为什么今天不应弘扬呢?是的,印光大师的确曾经提倡《安士全书》,其中就包含《感应篇》。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印光大师所处的时代乃一特殊、非常时期,当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政局动荡、民不聊生之中,中国传统文化更处于危难之中,打倒传统文化已成为一种时尚,具有深邃眼光、卓识远见的印光大师自然不会弃之不顾,而只单单弘扬佛法,因此他老人家不但弘扬佛法,而且同时也对儒、道二家的优秀文化多有宣扬,这正是一个大菩萨的作为!然而,时过境迁,今天的时代已经不同当时,中国佛教所面临的境况是,在唯物论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同时,还有种种富有侵略性、扩张性的外道,宣扬儒、道二家文化的也大有人在,佛弟子又有何暇去宣扬非佛法呢?另外,《感应篇》的因果说是机械论,鬼神化严重,对今日深受唯物教育的人们也不对机。相反,佛法的缘起因果说,对于受过现代教育的人们更容易接受,我们有何必要去宣扬非佛法,而不弘扬佛教的人天乘法呢? 总之,《感应篇》是一篇世间劝善之文,却是非佛法。佛弟子理应去弘扬真正的佛法,而不应去宣扬此类相似佛法却非佛法之文。 >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感应与业报——《感应篇》是佛法吗?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2.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3. 唐武宗灭佛之谜:唐武宗对佛教有什么刻骨仇恨?

    不过也曾经出现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灭佛影响最大,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唐武宗灭佛原因何在?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

  4. 大叔拿块「 ”木头”上节目,专家却很激动:佛教「 ”贡品”,至少百万

    自古中华多瑰宝,或许很多朋友会联想到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或是大唐金器,清代的玉器;当然,熟悉古董的朋友或许还会想到明代的「”木器”,这里要说的就是一种特殊的「”木头”。早在数年的某档鉴宝节目中,一位大叔就双手捧着块这样的「”木头”让专家鉴定,由于外貌显不出什么「”金贵”之处,也没经过任何雕琢,因此一出现就引起了诸多非议;但在场专家看到这块「”木头”后却显得很是激动,不仅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估价更是达

  5. 中国人信奉儒释道,为何史上还有那么多「 ”灭佛”事件?佛得罪了谁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宗教,其历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从汉代开始,佛教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并一直经久不衰。由于,佛教的部分教义同封建皇帝的治

  6. 佛教兴盛的背后,说说明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历史

    在士大夫们的观点里,佛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教化的意义。本文将梳理明朝时期对于佛教的观点,探究佛教在明朝时期的位置。佛教的寺庙先来聊聊佛教,你知道多少?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最初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可是,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中国化了之后,佛教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的核心。当时,官员们是对佛教趋之若鹜,众多的士大夫信仰从西边传过来的佛教,工作的业余时间还会进行佛教的修行,可谓是佛教徒。

  7. 我们生活中很多流行用语其实都是源自佛教的用语

    1、「”世界”源于佛经,出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如今被广泛用之。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词则专指地球而

  8. 你读的佛经很多?看看鲁迅,你就自愧不如了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9. 丰子恺道出弘一法师出家真相:他只是到了「 ”人生三层楼”的第三层

    可是弘一法师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算是绝情,也算是虔诚,依然选择抛弃了心中享乐的灵魂,大彻大悟,人活世间不过是卧不过七尺,食不过三餐。人们难以看破弘一法师出家的原因,哪怕是他的妻子对这个原因同样是充满了未知。丰子恺说的或许才是最接近的答案。

  10. 西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鸠摩罗什、克孜尔石窟、信仰之变)

    鸟兽以花果为食,不经意间用种子装扮了世界一、鸠摩罗什南北朝时的真谛法师、唐代的玄奘法师、北朝的鸠摩罗什被称为佛经三大翻译家。

随机推荐

  1. 第二十七回 观自在 ... 清修 悯苦厄中原化度

    故现在民间习俗,凡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这三天,一概认为观音生日。其实二月十九是转劫诞生之日,六月十九是舍身披剃之日,九月十九是证道正位...普陀落伽山之日。观世音菩萨便吩咐善财龙女,好生看守灵山,自己便化身为一老媪,离了...,一路上向中原而来,化身丐妇模样,一路上沿门托钵,与一班下愚百姓异常接近。观世音菩萨大发慈悲,决计先向下愚说法,当她法驾一路到得中州地界,选了太室山一个石屋,做显化之地。

  2. 梦见瓷器铺_周公解梦梦到瓷器铺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瓷器铺好不好

    做梦梦见瓷器铺好不好?梦见瓷器铺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瓷器铺的详细解说吧。女人梦见放置她的瓷器或给瓷器加油彩,预示她将拥有一个快乐的家,她将是一个勤俭持家的好主妇。梦见委托行_周公解梦梦到委托行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委托行好不好梦见瓷器损坏,意味着自己会因为言语上的失误而与人吵架。梦见彩色的陶瓷,意味着梦者生活丰富多彩。

  3. 破产荡业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pòchǎndàngyè【解释】指耗尽家产。同“破家荡产”。【出处】无【例子】无【相关】百度“破产荡业”

  4. 盘点名声很大、人品却很差的名人,他们既是人才也是 ...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东西,所以我们不应该对人或和过分苛求。小编认为这种没有错,谁也不可能尽善尽美,但每个人都应该尽量完善自己。有些客观事实我们无法改变,可我们可以在人品方面塑造自己。有些人很有名气,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甚至被视为人才。但是在品行方面,他们的名声却很差,称其是...也一点不为过。康有为有清朝末期的革命人士,他有着先进的思想理念,想通过变法来拯

  5. 「岳飛傳」奸臣陷害,忠臣見黜(11)

    北伐失敗,不僅讓岳飛一生的夢想破滅,也讓他過早地走向生命的終點。在戰場上,岳飛是讓金兵聞風喪膽的蓋世英雄;回到官場,他卻因戰功赫赫而飽受猜忌。在三十九歲的盛年,一心為國的岳飛被權臣謀害,留下永遠的遺憾。今天的岳飛墓或岳王廟前,都赫然鑄著幾位迫害岳飛的奸人跪像,最多的有五位,分別是秦檜夫婦、萬俟卨、張俊、王貴。秦檜作為南宋的第一奸臣,自然是殺害岳飛的主謀,那么其他四位又做了哪些惡事,讓岳飛不幸蒙冤呢

  6. 2017马年祝福说说短语大全-感人的情话

    2014新年祝福语大全:烟花绽放,是吉祥的新年;春联书写,是大红的喜悦;年味浓浓,是快乐的团聚;甜甜祝愿,是幸福的传递。生活道路弯弯曲曲,和谐生活幸福甜蜜,新年钟声即将响起,美好时光不断继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祝新年快乐!短信虽然小,问候虽然少,祝福的重量却比不了,顺便提前说声新年好!愿你今年比去年更好,祝新年快乐!新年一缕阳光,照耀祝福飞翔!

  7. 【漏眼不藏丝】的意思是什么?【漏眼不藏丝】是什么意思?

    的意思是:★「漏眼不藏丝」在《汉语大词典》第8094页第6卷111★「漏眼不藏丝」在《重编国语辞典》的解释漏眼不藏丝lòuyǎnbùcángsī谓丝毫没有隐瞒。《金瓶梅词话》第七回:「你两亲家都在此,漏眼不藏丝,有话当面说,省得俺媒人们架谎。」《金瓶梅词话》第八五回:「此是里面与我的,漏眼不藏丝,久后你两个愁不会在一答里,对出来,我脸放在哪里?」词条推荐

  8. 食神、伤官在八字命局中的基本含义

    一、何为食神和伤官在八字命局中,被日元所生之天干,且与日元同阴阳者,即同性者,为日元之食神;不同阴阳者,即异性者,为伤官。

  9. 蒯良的蒯良的生平简介

    之后,蒯良就被刘表擢升为主簿(bù)。其后蒯良的生平,就不得而知了,《三国志》亦没有记载其卒年。与蒯越、以及同样活跃于襄阳的蒯祺或为同族兄弟。

  10. 关于悲伤的成语_描写悲伤的成语

    含有悲伤的成语、表示描写悲伤的成语:105条关于悲伤的成语及解释。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睹物兴悲——见到与故人有关的东西而引起悲伤。因多疑而引起悲伤。指丧父母的悲伤。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痛心悲伤。见哭兴悲——见别人哭泣而引起自己的悲伤。乐极则悲——欢乐到了极点,将转而发生悲伤的事。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兔子死了,狐貍感到悲伤。一喜一悲——既有让人高兴的事,也有令人悲伤的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