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十八愿(念佛往生愿)成就文六

十八愿(念佛往生愿)成就文六主讲:纯祥法师(讲经录音整理)成就文对愿往生者至极重要念佛人要通过“教证”了解念佛的利益及次第,就是去了解阿弥陀佛的誓愿成就,即第十八愿因愿文与成就文的因果,其中成就文是获得信心果证的主要依据。虽然《阿弥陀经》、《观经》也都提到念佛、劝导发愿,但却没有信心成就这一明显的教证,没有信心成就教证(大经第十八愿成就文)作为依据,即使是菩萨也难以拥有真实的信心,因此成就文对愿往生的人来说是至极重要的。继续说明因愿文和成就文的对应关系第十八愿因愿文和成就文的因果关系。因愿文“设我得佛,以佛为主;成就文“诸有众生”,以众生为主。因愿文中,“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就有至心、信乐、欲生三心,将众生摄入佛愿;成就文“诸有众生,闻其名号”,将佛愿(名号)摄入众生。名号即南无阿弥陀佛,法藏成佛,众生就能闻到名号,闻到名号即可成就信心欢喜,如此佛与众生、本愿与名号、名号与信心相摄相入,法藏菩萨以不可思议缘起愿力成就众生。“闻其名号”为第十七愿真实行成就有佛成就你就一定能闻到名号吗,从众生立场上说这不一定。十方世界每天都有新佛出世,但我们却不知道。那为什么我们能够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呢?这是法藏第十七愿的成就,在四十八愿中是大悲之愿,他说如果我成佛,你就能听闻到我的名号;法藏菩萨誓愿十方佛对众生称扬赞叹其国土、名号的不可思议功德,因此我们得以闻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称名号与闻名号是第十七愿真实行与第十八愿真实信的关系成就名号,再让我们闻到名号,这是阿弥陀佛因地发愿成就,“闻其名号”的“其”就是第十七愿成就。称名号和闻名号是什么关系呢?称名号是回向的一方,释迦佛、十方佛称扬赞叹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不可思议功德,回施信心;闻名号是接受的一方,是我们。当你称念名号时,你已乘佛愿力,既作为回向者(十七愿),同时也是接受者(十八愿),也就是自己称,自己闻;乘佛愿力你称即与十方佛一样,在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功德,同时你也在闻,称和闻都在佛愿中。称名号是十方佛称扬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的真实行,有了真实行,才有闻其名号信心成就。因愿文将称名号放在“如果我成佛,你就有至心、信乐、欲生三心”后面,即“乃至十念”。你为什么会有三心?成就文显明你通过闻名号就有了“信心欢喜,乃至一念”,三心即一心。因愿文与成就文的因果关系法藏发愿包含了两个重要环节,一是成佛让你闻到名号,二是闻其名号你有信心,结果落在“信心”上。将因愿文与成就文贯穿起来就是“法体三心,机受一心”,因愿文的“三心”,落在你身上就成就“一心”,你获得的成果是“信心”,这是净土法门关键所在。因愿文与成就文是因果关系,因愿文是因中说果,是假设,“设我得佛”,如果我成佛,十方众生就有“至心、信乐,欲生我国”的三心,下面是“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一誓愿经常被净土教的弘扬者引用,大家多讲到念佛一定可以往生,但需要知道这是因愿文,并不代表你已经成就。成就文将佛愿摄入众生成就,表示佛愿已经在众生心上结果。因愿如下种、浇水、接受阳光,还没有结果,在你没有成就信心之前,应该知道因愿是因愿,成就是成就,二者不可混同。有些人特别注重因愿文说:“法藏菩萨已经发愿了,你只要念了十声、一声,就往生决定了”,将众生摄入佛愿,因中说果有他的道理,但因愿还需要成就,不能止在这。成就文说“闻其名号”,因愿文的保证需要落实到“闻其名号”,这是成就文重点强调的地方。过于重视因愿文,强调法藏菩萨的保证,但不承认有信心成就;强调如果你不继续念下去,就不能往生,往生变得不确定,否认了信心成就,也就否认了成就文。这是没有成就真实信心却自认为有信心造成的过失,没有真实信心即不是信心念佛,强调口称仍然迷于自力中。在净土教的弘扬过程中,唐代的善导大师及其后的一些法师,强调的重点是因愿文,时机所限,对成就文的开显不充分,但决没有与信心成就矛盾。到了亲鸾大师的时代,亲鸾继承善导大师、法然上人,机缘成熟,信心成就的果实才得以显明。亲鸾大师根据《佛说无量寿经》把“因愿”和“成就”相对解说,因愿是法体三心,成就是机受信心。现在的情况是一些弘扬者虽然讲到信心,但多停滞在因愿文上,并没有过度到成就文,甚至否认信心成就,造成行与信的矛盾。不接受信心成就是弘扬净土教遇到的主要问题目前净土教的弘扬遇到几个主要问题,首先是不接受纯他力,因为纯他力与常识不相应,接下来就是不接受信心成就。很多人不承认信心成就,只承认称名必往生,停留在行这个环节上。不承认信心成就,主要是对成就文的教证缺乏深入细致地了解。即使有信心经验,由于不明成就文的教理,当遭遇异解、异说时就产生动摇。“平生业成”的佛经证据当然信心成就即“平生业成”作为果证是否有其理证和教证是争论的焦点。我们现在通过学习成就文,给你介绍这些知识是建立基础,因为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是否成就。知识只是告诉你有这个成果,并不代表你已经得到,但能增强你的信心。从道理上讲,往生可以在当下决定,你获得信心的当下就获得往生,这是依据定业难转的道理。如五逆业力成就当下即必堕地狱,同理名号本愿业力也是定业,“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五逆之人造业与堕地狱成就同时(当下)决定,不隔时不隔日;你念佛往生净土也是如此,信心成就和往生同时,不用再等临终决定。它的经文根据就是成就文“即得往生”,「即」是当下,不隔时、不隔日。光明力是“住不退转”的保证成就文最后是“住不退转”,“不退转”的利益很重要。为什么有人获得信心,却被别人的异解动摇呢?因为净土教是信心成就,它有一个局限,就是你有不能理解的地方,只要你有不理解,就容易动摇。如果你获得了往生决定的信心,那是你有什么保证的力量吗?不是,只是你对佛有信心。这个信心从哪里来呢?是从阿弥陀佛正定业力来。佛的定业是什么?它是阿弥陀佛的愿力及智慧幻变力,也叫光明力。从你信心成就的那一念开始,这个愿力光明的力量对你念念不舍,再也不会离开你了,佛的力量一直牵引着你,不会因为你做了好事就靠得更近,也不会因为你做了坏事就远离。南无阿弥陀佛念你是念念不舍,不像你想起时就念,忘记就不念,起好心时就感激佛的恩德,做坏事时就不好意思想佛,这都是你自己的局限。信心成就者进入佛的正定业之中阿弥陀佛无量光明的摄取不舍成为“信心成就者”的正定业,你被摄取于无碍光佛之心中,住于正定聚。不管你什么时候离开娑婆,也不管你怎样离开,都不会改变这一事实,定在阿弥陀佛摄取不舍的业力上。“信心”信的是阿弥陀佛的正定业力,佛的定力成了你的定力,你与佛仿佛一体。阿弥陀佛的无量寿、无量光就是“定”的体和用,无量寿的定是不会坏的,无量光是昼夜六时恒放光明。《观经》中说:“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佛怎么会舍掉你呢?如果有人觉得信心动摇,那是因为你不了解信心是佛力,你依赖的不是自己的力量,而是佛的力量。如果你觉得做了好事,一直用心念佛,但是你终究会觉得即使你做再多的好事,念佛有多么的用心,凭自力就是不能往生决定。要想获得信心成就,你必须舍去自力接受他力,皈命佛的正定业力,完全进入阿弥陀佛的正定聚之中。所以你需要清楚地知道,是谁的力量保证你在正定聚的位置上?它是佛的正定业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你不念佛时,(口中没念,心中也没有作意去念),并不代表无量光会灭,无量寿会散,即使你不念佛时,只要你信佛的无量寿、无量光对你是永恒地承载和照耀,那你的信心就尤如金刚般坚固,你的信心就是淳一、相续、决定的,所以信心成就者也被称之为真正的念佛人,这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真实义。当然依佛愿选择,信心成就者表现出来即是尽形寿口称名号。“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就是说阿弥陀佛成就的就是信心,当他成佛时,你就有信心,并且坚固、不间断。所以上节讲到“乃至一念”,“一念”并不是说你就只有一念,而是指一念你接受了阿弥陀佛的救度,进入阿弥陀佛的正定业力中,往生有了保证。念佛要完全地皈命于佛,完全在佛的摄取之中,如果你这边有一点保证都不成立,因为你的善恶业力都皈命了,靠的是佛的正定业力。所以信心是非平常、非临终、非一念、非多念、非善、非恶、非定、非散,那种认为“我念佛念得很好,我打了个念佛七,我就有信心”,这种信心不是真正的信心。信心成就者是信心与名号一体,佛的就是你的,阿弥陀佛的无量寿就是你的无量寿。佛说阿弥陀经中说“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佛的无量光时刻不间断地照着你,佛语不虚,所以你信佛就是信佛的无量寿和无量光,也是誓愿力和光明力。如果你愿意往生净土,你就要相信佛的誓愿(用名号救度众生)圆满(你能“闻其名号”),进入佛的智慧中去,佛力的幻变在你心上起用,你就有了信心,当你接受名号的时候,本愿三心就成了你的一心(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名号中虽有三心,但是这三心你未必能分辩和体会,你能体会到的只有信心。在你没有获得信心之前,你还是要执着在名号上,称念、听闻名号,但是注意不要把称名当成自己修行,应该是你在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这样你才能获得成就文的“信心欢喜,乃至一念”。不退转的利益信心成就即 “住不退转”是非常殊胜的利益,通常是指初地菩萨达到的成就。依大乘通途要经过五十三个阶位才能成佛,菩萨修行从发心到初地,需要经过一大阿僧祗劫。如果靠自力想获得大乘不退转,此生根本没有希望,从某种意义上说,你连发心的资格都不具备,其它的利益更无从谈起。你自己不了解,无始劫到今生你所造无非贪、嗔、痴三种恶业,一直受无明业力牵引,轮回于六道之中。而你如果获得信心,即时进入阿弥陀佛正定业中,它是佛的善根、福德成就。果地显现为名号愿力及无量光明力,是法藏菩萨兆载永劫的修行成就,无条件的回向给你。不了解本愿会怎么样?净土三经,只有学了《佛说无量寿经》才能了解“本愿”,如果不知道本愿,就不会知道立愿的作用,就容易把念佛当成自己修心的 ... ,落入自力。虽然发愿就可得往生,但带自力的发愿,往生利益较差。通过《佛说无量寿经》你可以知道本愿就是名号,名号即是他力,再进一步了解他力,从他力上成就信心。在这个过程中你一个一个的去接受,先从道理上接受,然后再从事实上证明。净土教的弘扬让很多人听闻到了名号,也让一些人生起了愿心,但是深入了解本愿的人却不多。有些劝化偏重于信愿行三资粮,所说落在能念的众生,阿弥陀佛本愿力的摄取不明显,本愿变成了众生的愿望。先要学《弟子规》,再积累净业三福,最后实现至诚、清净、平等、正觉的目标,这种修法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离开娑婆。这就只是了解阿弥陀佛名号一部分功德,但却不了解本愿生起本末,没能去除疑心。另一些人前进了一步,了解到本愿,知道要依靠佛,但同时也存有疑惑,“佛是有愿力,但是光凭他的力量就能行吗?我还是要去做点什么”,这是另一些人的想法。接受佛法需要超越一些常识,你愿往生这个愿并不是你自己发起的,即使你觉得是自己,隐藏在幕后的计划者仍然是佛,你的发愿是佛力运作。当然接受他力相当不容易,但是你边听本愿、边念佛,你就不知不觉中从自力转向他力,此时你的感受虽然还是“我愿意往生”,但你开始不那么执着自力。自力较强的表现是“我愿往生,我要去修功德”,这就是对佛的功德和发愿不了解。佛需要你那么辛苦吗?相反即使你经过再多的辛苦,反而更不容易得到。往生愿望越真实越急切越容易接受他力,接受他力当下就有了信心,有了信心经验之后你也需要了解教法。行信皆是本愿有些人疑惑,南无阿弥陀佛本愿到底是念佛为主还是信心为主?念佛是佛成就,是真实行,信心是众生成就,是真实信。从横向上说,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是信,阿弥陀佛是行;从纵向即次第上说,阿弥陀佛是行先成就,南无是信后成就。行信不离,皆是本愿,但以众生“即得往生“的结果来说,信心得往生,即信心为本。信心成就一定是念佛的人,但念佛的人不一定有信心。“不退转”的两个环节是彼土显得、此土业成成就文“住不退转”本是初地菩萨的利益,它有二个环节:一个是彼土显得,即到了净土之后的不退转;另一个是此土业成,在娑婆信心成就后现生的不退转。有些人对此认识不清,觉得不退转只能是往生净土之后才有的利益。不退转作为果证特别重要,因为你只有获得不退转,脱离六道轮回才有保证,才算往生决定。念佛人业成是信心“不退转”,信心不退转与往生之后的不退转又是什么关系呢?第一,彼土显得,往生到净土之后的不退转也就是灭度,在净土中灭度与不退转合二为一,究竟成佛。第二个,此土业成,现生的不退转,是在婆婆,“不退转”在第十一愿中被称之为“正定聚”的利益,正定聚是“不退转”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也可以表述为“必至灭度”。正定聚主要是针对现生来说的,这是净土真宗的说法,与其他宗派的说法有所不同。获得现生“不退转”的利益,就是处在阿裨拔致的位置上,它是佛力(他力)住持,而非你的善恶业力决定。此土业成的有力教证此土业成的教证是,《佛说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的第四十七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此愿“即”是指同时的意思,即得不退就是现生不退的证文。另有下卷经文“若有众生闻此经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及小本《阿弥陀经》中说,“舍利佛,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已发愿人)、若今生(今发愿人)、若当生(当发愿人)”,这些都是平生业成、现在不退的教证。法然上人《小经释》说:“若人闻此阿弥陀名,皆蒙护念,得不退转菩提之益也”。护念者,喻如鱼子为鱼母所念,故摄养增长。《阿弥陀经》中也说:“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诸佛护念信根得以坚固增长。为什么是诸佛来护念呢?因为你通过名号本愿获得往生决定,平生业成这个殊胜的利益,是极隐蔽的秘密,其他人都不知道,只有阿弥陀佛、十方诸佛才知道,所以他们来护念你。成就文“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是佛语,也是最有力的教证。你真信佛吗?由于平生业成是极隐蔽的,虽然有十方诸佛为守护阿弥陀佛的本愿而保护你,但是凡夫不能了知。所以有些人会认为“象我这样业障深重的凡夫,光凭阿弥陀佛的名号誓愿摄取力就能往生净土、住不退转?”对凡夫来说这简直不可思议,与通途的佛法不一样,你不用花费任何代价却获得如此殊胜的果报。好像乞丐,突然之间捡到稀世珍宝成为富翁。这种情节好象只有在电影上才能看到,与常识因果完全不相应,很难让人相信,所以此种往生也被善导大师称之为“难思议往生”。但是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说“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这就考验你是不是真信佛了。信心成就者为“成佛”做准备“信心成就”贯穿全部佛法,是成佛的真因。获得了信心你就真正信佛了,你就是真佛弟子;反过来如果你没有获得信心成就,你就不是真佛弟子。为什么这么说?信佛就是要信佛最究竟的圆满愿行,也就是利益众生的大悲誓愿,信名号的不可思议功德。这不仅是“信佛”与否的标准,同时也是你有无“菩提心”的标准。你信阿弥陀佛,信佛无量寿、无量光,佛的功德就能真正落在你的心上,此时不管你善恶,你都是真正皈依了三宝。佛法的利益将你快速圆满,你却不觉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阿弥陀佛即是其“行”。当你真正体现名号依教奉行,你所获得的功德、福报大得无法衡量,不是其它任何修行可以比较的。佛行与众生行完全是二个层次、二个世界,佛行呈现极乐净土的功德。你获得了信心,就获得了成佛的心,随时为成佛作准备。虽然你现在仍是一个无能之辈,但到了净土,即可快速圆成佛道,广度十方众生。佛法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力量,本愿名号是拯救众生最好、最妙的 ... ,成就文是释迦牟尼佛给你授记,到净土后,阿弥陀佛把手轻轻地放在你的头上,你就成佛了。南无阿弥陀佛! >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十八愿(念佛往生愿)成就文六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2.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3. 唐武宗灭佛之谜:唐武宗对佛教有什么刻骨仇恨?

    不过也曾经出现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灭佛影响最大,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唐武宗灭佛原因何在?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

  4. 大叔拿块「 ”木头”上节目,专家却很激动:佛教「 ”贡品”,至少百万

    自古中华多瑰宝,或许很多朋友会联想到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或是大唐金器,清代的玉器;当然,熟悉古董的朋友或许还会想到明代的「”木器”,这里要说的就是一种特殊的「”木头”。早在数年的某档鉴宝节目中,一位大叔就双手捧着块这样的「”木头”让专家鉴定,由于外貌显不出什么「”金贵”之处,也没经过任何雕琢,因此一出现就引起了诸多非议;但在场专家看到这块「”木头”后却显得很是激动,不仅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估价更是达

  5. 中国人信奉儒释道,为何史上还有那么多「 ”灭佛”事件?佛得罪了谁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宗教,其历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从汉代开始,佛教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并一直经久不衰。由于,佛教的部分教义同封建皇帝的治

  6. 佛教兴盛的背后,说说明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历史

    在士大夫们的观点里,佛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教化的意义。本文将梳理明朝时期对于佛教的观点,探究佛教在明朝时期的位置。佛教的寺庙先来聊聊佛教,你知道多少?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最初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可是,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中国化了之后,佛教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的核心。当时,官员们是对佛教趋之若鹜,众多的士大夫信仰从西边传过来的佛教,工作的业余时间还会进行佛教的修行,可谓是佛教徒。

  7. 我们生活中很多流行用语其实都是源自佛教的用语

    1、「”世界”源于佛经,出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如今被广泛用之。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词则专指地球而

  8. 你读的佛经很多?看看鲁迅,你就自愧不如了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9. 丰子恺道出弘一法师出家真相:他只是到了「 ”人生三层楼”的第三层

    可是弘一法师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算是绝情,也算是虔诚,依然选择抛弃了心中享乐的灵魂,大彻大悟,人活世间不过是卧不过七尺,食不过三餐。人们难以看破弘一法师出家的原因,哪怕是他的妻子对这个原因同样是充满了未知。丰子恺说的或许才是最接近的答案。

  10. 西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鸠摩罗什、克孜尔石窟、信仰之变)

    鸟兽以花果为食,不经意间用种子装扮了世界一、鸠摩罗什南北朝时的真谛法师、唐代的玄奘法师、北朝的鸠摩罗什被称为佛经三大翻译家。

随机推荐

  1. 骖鸾驭鹤是什么意思?

    【拼音】cānluányùhè【解释】驾驭鸾凤仙鹤。比喻成仙。【出处】无【例子】无【相关】百度“骖鸾驭鹤”

  2. ★酒他是一个很宅的人,上班这么多年很少跟同事出去玩,也从不应酬,一直平平稳稳的工作着。>交警抵达现场的时候那人已经死了,据说是酒驾,他心情沉重,他似乎在那人被抬出来后看见有个透明的东西飘了出来,他不确定,心有余悸的离开了。>事后新闻报道了这起车祸,车主自己开了间小公司,算是有点儿钱,但那**子说他肝不好平时极少饮酒。昨天也不知道怎么了在酒吧喝了很多。

  3. 看看你与财富有缘吗?

    懒惰让你跟财富无缘>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从前有一个人很是贫穷,半间草房,一处冷炕。假如将这个世界上的财富均等分配给每一个人,想必若干年后,人们仍然会有贫富之分;而绝大部分的富人正是先前富有的人,穷的仍然是先前的穷人。其实每个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惰性,随着惰性行走,我们就只能抵达悲哀。好在人类同时具有理性,理性的思考将帮助我们从千头万绪中整理出有序的思路和计划,并做到持之以恒。

  4. 梦中鱼象征什么 -周公解梦

    鱼处在什么地方等等判断这鱼代表什么样的财富。在语言中,所谓“鱼水之欢”,就是指男女欢爱。在其它古典小说中用“鱼水之欢”表示...已经多得成了俗套。在我的经验中,鱼常常象征著潜意识或人的直觉。这个梦里,鱼就、示转瞬即逝的“机遇”,但是在这个梦里,鱼不仅指机遇,还代表性。梦见鲸鱼和梦见一般的鱼不同。梦里我洁身自爱-周公解梦

  5. 梦见石斛加工

    周公解梦梦见石斛加工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石斛加工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6. 这样的画你见过吗?来欣赏科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88幅原作作品聚集一堂,这是一次对植物绘画历史的全面展示,以回顾中国现代植物科学绘画的发展历程。画展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办。植物绘图由来已久,从最初作为本草的图注、植物种类的识别到近现代的植物分类鉴定,历经千百年的演化变迁,至现代已发展成为科学与艺术完美融合的典范。

  7. 2014爱情的唯美语句-感人的情话

  8. 【旅息】的意思是什么?【旅息】是什么意思?

    南朝·梁·刘孝标《东阳金华山栖志》:「驯狎园池,旅息鸡鹜。」旅息的拼音lǚxī旅息是什么意思旅息lǚxī群栖。

  9. 梦见和情人 ... 梦到和情人 ... 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和情人 ... 好不好

    做梦梦见和情人...好不好?此外梦中...的感觉如果是很舒服的,表示身心健康,如果是感觉不舒服,就有可能身体亮红灯了,要住意别太劳累了,请多休息。梦见和情人...的案例分析梦见与美女...梦到与美女...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与美女...好不好梦境描述:我还算事业有成,有车有房,算是个小领导,最近睡眠不好,我总是做梦梦到我和情人...,天天都是这样,我都要崩溃了,我想问这个梦好不好,我应该怎么办?

  10. 关于努力工作的说说心情短语-感人的情话

    则是努力维护家庭的秩序,家庭的安适和家庭的可爱。只有接受批评才能排泄精神的一切渣滓。只有吸收他人的意见。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