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花园口决堤事件对中国人民,特别是河南人民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至今为止,学者对于这一事件的对错、是否必要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支持方有一个观点认为花园口不炸中国就完了。此外,知道决堤消息的主要是住在花园口附近的村民;离堤口较远的民众没有收到任何警告。因为花园口决堤后的水灾、蝗灾等,河南粮食产量非常少;而铁路线严重受损,粮食很难运进来。

花园口决堤事件对中国人民,特别是河南人民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至今为止,学者对于这一事件的对错、是否必要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支持方有一个观点认为花园口不炸中国就完了。本文将为读者呈现的是一位美国学者对这一事件的观察和研究。 美国人穆盛博的专著《战争时期中国北方的生态环境:河南,黄河及其他》于2014年底出版。该书从环境史角度研究中国抗日,关注1938年 ... 军队对黄河进行的战略性改道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用他的话说,这本书“试图解释复杂的历史进程是如何使得中国的环境成为今天的样子”。
腾讯文化对人在西安的穆盛博进行了 ... 采访,了解“花园口决堤”时中国军事史和环境史如何相互影响。以下为访谈内容:不认可 ... 的扒堤决定腾讯文化:1938年6月,为阻遏日军进攻, ... 做出扒开花园口堤坝的决策。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么? 穆盛博:我认为这个决策是 ... “军事绝望”的体现,是 ... 领导者在慌乱中做出的,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即使 ... 在徐州战役中表现不错,在台儿庄战役中取得一些关键性胜利,但日军已经逼近河南,距郑州境内处于至关重要位置的铁路线特别近。日军如果占领郑州,就很容易通过另外一条铁路线(陇海线)进攻武汉。假如武汉在 ... 撤退前失陷,就意味着中国战败。 当时的军事形势对 ... 非常不利,这样的决定在他们看来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让 ... 和日军继续战斗。蒋介石和他的军事顾问知道黄河改道会导致很多伤亡,但他们不太在意。他们认为国家的利益要比民众的利益重要得多,为了国家的利益而损失民众的利益是必要的,这是他们当时唯一的选择。 我并不认可这样的观点。我认为国家意味着民众,而不是 ... 。 ... 对民众的冷漠和不在乎也影响了他们其他的军事决定,比如1938年11月, ... 对长沙实行焦土战术,将全城付之一炬,而不顾民众死活。
腾讯文化:花园口决堤和之后黄泛区的十年灾害(1938年-1947年)导致大量民众伤亡和财产损失, ... 预测到后果如此严重吗? 穆盛博:我想,有一些结果是蒋介石和他的军事顾问预测到了的。扒开花园口的决定一下, ... 立刻命令地方 ... 组织附近村民离开灾区,并实施救灾。就开展救灾的速度看,他们很清楚这个决定带来的损害。
腾讯文化:汹涌的黄河水造成一些民众伤亡,为何他们没有迅速撤离? 穆盛博:当时正处于收获季节,人们很犹豫是否丢下庄稼和家园逃走。另外,这里经常发生洪灾,按照惯例,河堤很快会被修复,黄河水很快会退去。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一次的洪灾持续了大约10年。 此外,知道决堤消息的主要是住在花园口附近的村民;离堤口较远的民众没有收到任何警告。
腾讯文化: ... 一度将“花园口决堤”归咎为日本滥炸,这是否能够说服民众? 穆盛博:“花园口决堤是由日本滥炸导致”的消息最初由媒体发布, ... 用这样的宣传来避免谴责。但我觉得灾区民众可能不会接触到这样的说法——报纸受众主要是城市读者,住在黄河边的村民大都是不识字的农民。 我读过的资料中,有些记载了当地民众的谈论——他们很清楚这次黄河决堤是由 ... 导致的。
腾讯文化:真相何时大白? 穆盛博:1945年前后。抗战期间, ... 一直声称是日军导致花园口决堤;抗战快结束时, ... 为了自己的“议程设置”改口:“这是中国民众为抗日做出的巨大牺牲之一,为了拯救国家,他们不得不这样做。”
蒋介石“以水代兵”不成功 腾讯文化:洪灾发生后,哪些证据表明 ... 更关注抗日而非救灾? 穆盛博:证据之一是, ... 不希望洪水退去,希望它继续成为阻挡日军的障碍。更明显的证据是,1942年河南发生大饥荒, ... 继续在灾区收税征粮,以养活军队继续抗日。
腾讯文化:黄河水改道后,堤坝需要重建。针对新建堤坝的位置,各村之间的争议多么? 穆盛博:非常多。堤坝内和堤坝外的村民之间存在很多的敌意。不满的村民会将新建的堤坝推倒,让黄河水从自己的村庄流到别的村庄。通常这些争议会在当地 ... 和当地重要人物协力合作下解决。我看到的很多记载,是有关这些重要人物如何到村里说服村民配合这些决定的。 灾难发生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非都十分友善。他们更关心各自的利益。
腾讯文化:当时 ... 和日军竞相修堤坝,谁修得更好? 穆盛博:没有一方修得好。他们面对同样的挑战——无论多么努力,无论花费多少人力物力,谁也不能征服黄河。每次一修好,黄河水又决堤,他们总是忙于应对黄河。日军没有带来自己的工程师,他们雇的多是当地曾参与黄河治理的中国人。
腾讯文化:在修堤坝过程中, ... 和日军各自采用怎样的雇工方式? 穆盛博:他们采用的都是“以工代赈”,双方军官都会监督工程的进展。 ... 用爱国之名动员灾民工作, ... 官员在沟通的文件中谈了很多如何让民众保家卫国、积极参与的内容,但我认为这些动员对灾民产生的影响很小:当时人们最大的愿望是求生,而且项目收入很低,没什么吸引力。
腾讯文化:在日军占领区,是否发生民众反抗? 穆盛博:在资料中我没有发现,但是劳工抱怨伪军要他们干很多活,报酬又低。在当时的环境下,人们都很害怕,不会公开反抗,但是存在另一种反抗,比如逃跑、怠工。这种反抗更聪明。
腾讯文化:日军推行的“以战养战、以华制华”在当时如何体现? 穆盛博:日军并不直接对付洪灾,而是让伪军及村里的重要人物去解决具体问题,组织修建堤坝等,这是“以华制华”。至于“以战养战”,是指日军从占领区获得食物等供给。
腾讯文化:蒋介石是否实现了“以水代兵”的目的? 穆盛博:蒋介石希望让黄河水改道流向东南,形成防御屏障,阻挡日军。 ... 为此投建了很多水利和防御工程,阻止黄河的其他流向。 ... 付出很多努力,但结果相当不成功。原因之一是战争时期交通不便,供给有限,工程材料缺失,而且很多灾民都逃难去了,很难找到劳工。原因之二是黄河很难被控制,遑论战争期间。 想想战争中的各个角色: ... 、 ... 、和日军合作的中国伪军……在这里,黄河也是一个角色,一个不容易被控制的重要角色。这也是将环境史和战争史结合起来研究的有趣之处。
花园口决堤部分导致河南大饥荒 腾讯文化:因为战争供给的原因,任何离开铁路线的攻势都不可持久。洪灾损坏了铁路线, ... 和日军如何补充各自供给? 穆盛博:这实际上是1942-1943年河南发生大饥荒的原因之一。因为花园口决堤后的水灾、蝗灾等,河南粮食产量非常少;而铁路线严重受损,粮食很难运进来。有些记载描述,人们只能用手推车或牛车从外地运粮食。 对 ... 而言,当时的供给特别困难;因为可以依靠占领区铁路线,日军的处境相对好一些,但也不容易。在这样的情况下,最明智的选择是从当地获得供给。 ... 和日军都这样做,灾区的压力越来越大,饥荒越来越严重。
腾讯文化:对于河南大饥荒, ... 是否赈灾? 穆盛博:最初蒋介石等高层并不了解饥荒的程度,因为很多地方官员试图隐瞒灾情。真相大白后,1942年底到1943年初, ... 尽全力赈灾,但是赈灾进程因交通瘫痪而延误。 赈灾受到了 ... 内部 ... 的影响。资料表明,有官员侵吞救灾资金,或从货币兑换率上做文章。
腾讯文化:日军对灾民是什么样的态度? 穆盛博:这个问题颇有争议。电影《一九四二》呈现了日军援救灾民的故事,然而我读过很多史料和相关记录,并没有发现任何日军赈灾的内容。 日军对灾民非常残酷,他们首先要保证自己士兵的粮食。我看到的资料多是关于日军征募当地村民做劳工修堤坝的,日军会给这些劳工一些粮食,“以工代赈”。但很多时候,这些工作都是强制的,灾民并未获得合理的报酬。
湿地有利于 ... 的游击战腾讯文化:有一种说法是,“花园口决堤”事件令 ... 失去人心,更多民众开始支持 ... 。 穆盛博:很多人认为是这样,但我不认为两者存在简单的因果关系。对于洪灾事件,很多民众不会直接谴责 ... ,而是谴责日军。而且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求生,而不是埋怨谁。 但洪灾和大饥荒的确为 ... 的发展提供了良机。 ... 也需要从河南当地村民那里获得粮食,但他们对待村民和应对饥荒的方式比 ... 好得多,群众基础更坚固。在很多村庄, ... 的干部会组织村民应对饥荒。 ... 在河南的发展,为他们后来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1944年日军向 ... 发起大举进攻, ... 和日军都从河南东部撤出, ... 得以在这里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同时, ... 也将残酷的决堤真相告知民众,让他们了解 ... 对民众的无情。 更有意思的是,洪灾后导致的湿地,实际上对 ... 的“游击战”战术非常有利,而对 ... 的坦克非常不利。之后的国共内战中,淮海战役的部分战斗就是在灾区的湿地上进行的。
腾讯文化:花园口决堤对当地生态造成了什么影响? 穆盛博:当地人口密度大,有很多村庄和耕地,有错综复杂的水道。洪灾发生后,很多水道被黄河水携带的泥沙堵塞,水利灌溉工程严重受损,当地生活环境被摧毁,很多地方荒无人烟。 洪灾对当地区域还有长期影响:它改变了当地的土壤结构,沉积的泥沙导致了沙尘暴。这些沙尘暴不仅在河南,也在山东出现。 另外一个影响是,洪灾区人口减少,给动物提供了新的生态系统:很多以前没有的鸟类来到这个区域。当地沼泽和池塘的蚊子增多,疟疾流行。此外,湿地为蝗虫提供了合适的生活环境,蝗灾爆发。
腾讯文化:大量灾民顺着陇海铁路逃向陕西,他们的重新安置给当地的环境带来哪些变化? 穆盛博:他们大都集中在西安和西安北部。他们被西安的官员和居民视为“社会问题”,从当时的官方记录中,我看到一些资料:当地 ... 要求当地居民不要对灾民那么吝啬,不要欺负他们,不要推倒他们的临建房、对他们扔石头。从中可以推测,这一现象在当时频繁发生,陕西当地居民和河南灾民之间产生了很多摩擦。 大批灾民给当地的环境、资源带来压力——为增加战争期间的粮食供给, ... ... 鼓励灾民在陕西开垦荒地,导致这里的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大量森林被砍伐,森林里的动物(比如野猪)不得不逃离。没有了森林,当地的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花园口决堤历史抗日战争蒋介石日军世界大战中国近代史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