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桂良、何桂清都是官场老手,深谙政治操作之诀窍。至于咸丰帝不断提及的其他三事,对照英方文献,他们从来就没有正式提出过。桂良婉转地提醒咸丰帝,清朝此时尚无与英、法对抗的武力。何桂清此时也在奏折中反话正说,其本意是让咸丰帝尽快批准他们在上海进行的谈判,并曲折地示意咸丰帝,欲改条约,须有武力。僧格林沁报告大沽等处的炮台建设情况,又使咸丰帝的态度趋于强硬。

自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之后,咸丰帝的脾气变得十分乖戾。他只是固守定见,不再考虑下级的实际操作困难,也不帮助下级解决具体问题。他的这种苛刻的要求,有时也能使懈怠的官员振作精神,一些叫嚷多年的难题轻松化解。而这种不时出现的效果又使之更为苛刻,许多官员由此琢磨对策,以应付咸丰帝催命般的谕旨。桂良、何桂清都是官场老手,深谙政治操作之诀窍。他们已经看出,咸丰帝虽言“四事”,实际上“公使驻京”为“第一要事”;而“公使驻京”仅入载《中英天津条约》,法、美、俄三国条约皆规定“有事进京”;于是,他们专在“公使驻京”一事上下工夫,专在英国专使额尔金身上下工夫。至于咸丰帝不断提及的其他三事,对照英方文献,他们从来就没有正式提出过。 《中英天津条约》中文本规定:“大英钦差各等大员及眷属可在京师,或长行居住,或能随时往来,总候奉本国谕旨遵行。”桂良派员解释,文中的“或”字表示选择,表示可能,因而希望英国去掉“长行居住”,改为“随时往来”。由于先后出任两广总督兼钦差大臣的徐广缙、叶名琛、黄宗汉对外持强硬态度,广州民众自 ... 战争以来与外国人交仇甚久;由于江苏官员历来对外主和,已经设置租界的上海不仅取代广州,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通商口岸,而且在众多方面成为对外交往的“模范区”;桂良为使各国公使不致再在广州处处磨难,准备改上海为对外交涉之地,也就是说,将原由两广总督例兼的管理通商事务钦差大臣一职,改由两江总督例兼,由两江总督在上海代表清朝与各国公使打交道。 >徐广缙雕像 >叶名琛 >桂良的交涉一开始并不顺利,英国专使额尔金明确照会,《天津条约》一字不易,北京方面却不断传来废约再战的声音。桂良婉转地提醒咸丰帝,清朝此时尚无与英、法对抗的武力。何桂清此时也在奏折中反话正说,其本意是让咸丰帝尽快批准他们在上海进行的谈判,并曲折地示意咸丰帝,欲改条约,须有武力。他同当时的许多官员一样,当遵旨办事遇到困难时,行延宕之计,力求先将事情拖至明年。咸丰帝并未看出此层意思,反在该折中朱批:“与惠亲王等同看,此折颇有关系,著悉心商酌。昨日惠亲王面奏办法,事属可行,朕思迟则有变,莫若先发以制。”僧格林沁报告大沽等处的炮台建设情况,又使咸丰帝的态度趋于强硬。 >僧格林沁 >广东人民出版社委托宣传 ( 茅海建:《当代学人精品:茅海建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 ( 编辑: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史硕士研究生 谢敏 )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咸丰何桂清中国近代史清朝历史清朝历史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