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在过去的叙述当中,有很多关于慈禧太后镇压戊戌变法的结论,将她定义为「”保守派”的代表,但变法初期,慈禧似乎还表现出了热情,那么是什么造成了她后期态度上的逆转?戊戌变法真是因慈禧而失败吗?这些年我在讨论近代早期工业化的问题,受到蒋廷黻和费正清的启发,蒋廷黻对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这本书中有一段讨论,他说,如果慈禧太后是一个保守派的话,我们就没有办法理解中国工业化启动的最初半个世纪。1860年,中国的

在过去的叙述当中,有很多关于慈禧太后镇压戊戌变法的结论,将她定义为「 ”保守派”的代表,但变法初期,慈禧似乎还表现出了热情,那么是什么造成了她后期态度上的逆转?戊戌变法真是因慈禧而失败吗? 这些年我在讨论近代早期工业化的问题,受到蒋廷黻和费正清的启发,蒋廷黻对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这本书中有一段讨论,他说,如果慈禧太后是一个保守派的话,我们就没有办法理解中国工业化启动的最初半个世纪。1860年,中国的工业化开始启动,半个世纪后就到了1910年。慈禧太后是1860年,咸丰皇帝去世后,开始和恭亲王联合执政的。从1860年到1908年慈禧去世,这48年是中国工业化启动最迅猛的时候。费正清说,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把慈禧太后看成守旧的人,就没有办法理解中国工业化早期的进步。 从现代化史的角度讲,在19世纪晚期的半个世纪,中国的工业化从零起步,到19世纪晚期结束时,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的速度和质量都相当不错。当时的史料可以表明,东方人和西方人都在赞美两位「 ”大女主”:东方 ... 的慈禧太后、西方英帝国的维多利亚女王,但是到后来,孙中山把这种赞美颠覆了, ... 女主执政不好,牝鸡司晨,是中国政治的不正当。 后来我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要重新讨论历史原初的样子。我比较倾向于,虽然慈禧太后有很多缺点,很多问题,认识不深刻,有偏见,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在工业化发生的早期,慈禧太后作为拥有最终否决权的人,她并没有很多地行使否决。因此从1860年到1894年的史料中,慈禧太后基本上没有负面消息。负面消息一是从甲午时代,一是从戊戌政变发生后,这两件事情使慈禧太后的名声受到很大影响,因为这时就形成了之前没有的、强烈的反对派。1894年之前只有一大批清议,有前清流、后清流,但是没有康有为这种异己和孙中山这种政治反对派。 因此,慈禧太后在那时的史料中呈现的形象,就是一个伟大的「 ”女主”。只有在同治皇帝去世,光绪皇帝接班时,有个别御史反对她执政,但不是反对慈禧太后这个人。慈禧太后在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她大致了解世界大事,是一个开明的,愿意中国往这方面走的人,因为她是这个家的大家长,和《红楼梦》里的贾母一样,哪有家长希望这个家破败的?用现在的话讲,她是主要责任人,是责任主体。 1898年发生的事情很简单,就因为洋务运动几十年,没有触及到 ... 的再造,国家的再造,体制的调整,那时还不存在推翻清帝国,推翻皇帝的问题,就是随着经济增长,体制本身有一个调整改造。像日本明治维新,它的伟大不是推翻了皇帝,而是在皇帝的领导下,调整了国家体制。比如国内统一市场的建构,军政官员体制的重新调整,市民社会的改造,现代国家改造,教育的发生……这些事情中国都没做。中国在之前30年的洋务运动中,就是单打一地畸形发展,魏源称之为「 ”坚船利炮”,在「 ”道”和「 ”本”上没下功夫。 等到《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中国面临着直接性的失败,那时从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到清廷高官,没有一个人反对中国去调整,所有官僚都认为,之前确实是畸形的发展。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一星期后,清廷就开始发布命令,让内外大臣都思考一下,中国应该怎么改,在这个过程中,慈禧太后的思想观念,和其他大臣应该是一致的,中国应该在原来增长的基础上,接受被日本打败的教训,这就是维新时代的开始,要释放社会,各地开始有活力了。像湖南、直隶都开始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发展,上海更不用说,社会开始改造,媒体开始释放。为什么梁启超、严复的成功不可能在1895年之前发生?因为那时候清 ... 虽然没有禁止,但肯定不希望出现这种一篇文章可以震动天下、引导全国舆论的媒体人。 1895年开始,资产阶级准政党 ... 出现,对后边的政治变革影响非常大。社会改造、政治调整,新教育也逐步提上日程,办日本式的教育,办西方一样的中小学和大学。在这个过程中,慈禧太后至少是不反对的,因为她不是执政者,她只有最高否决权,但她没有反对。从1895年到1897年,中国的发展很平稳。 但是为什么后来会出现这种变革?这就要观察1897年底的胶州湾事件,德国在这个过程中要求进入胶州湾,但中国自古以来是个农业国家,谁敢把土地给外人?中国近代史上,除了1842年把香港割让给英国,之后的半个世纪,再没有敢割让土地,也没有敢把土地租出去。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土地是我的,烂在那个地方也不能给你。因此这个时候,外国人没地方做生意,没地方发展自己,找不到土地的利用,这其实是很畸形的状态。 这种状况一直僵持到《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给这些国家留了一个机会,就是日本强行要求割让辽东半岛、台湾省和澎湖,但是辽东半岛是满洲人的发祥地,史料中记载,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都有一个想法,如果打不赢,日本非要土地的话,台湾省孤悬海外,可以把台湾省给他们,但辽东不能给,因为还有些祖先葬在辽东。清廷大臣把这种想法作为重大事情去考虑。马关谈判时,你可以感受到在李鸿章的脑海里,真正想的不是不能割让台湾省,不是赔款问题,而是不能割让辽东,因为这是政权发祥地。 在《马关条约》签订当天,出现了「 ”三国干涉还辽”。三国就是俄国、德国和法国。虽然我们今天看不到当时外交交涉中留下的档案,但能猜测出,德国和中国一定有一个交易,那就是德国帮助中国把辽东半岛要回来,中国给德国一个港口作为交换。因为1871年德国正式成立时,就派了水利工程师到中国沿海考察,最近清史 ... 会出版了两大册考察日记,你可以看到,德国作为一个后发的 ... 国家,存在产能过剩,金融过剩的问题,需要向东方转移,在这种状态下,德国向中国要求一块土地,一个港口,应该是顺理成章的。在这里的勾兑和解决中可以看到,三国和清 ... 应该都有这种交涉。 1897年,发生了一个大问题。三年过去了,中国 ... 没有兑现德国、俄国和法国的要求,中国的外交官就告诉德国人,跟中国 ... 打交道,要先斩后奏,这样我们才看到历史书里讲的德国抢占胶州湾事件。占驻之后,中德两国谈判,谈到1898年3月,谈出把胶州租给德国100年的结果。紧接着一星期后,把广州湾租给了法国,再过了一星期,把大连湾旅顺口租给了俄国,紧接着,英国要求扩大香港的租界,要求租借日本人占领的威海。这种状态直接导致了空前的政治危机。 我想,清 ... 在谈判当中,从外国人强制性地要,最后谈判成「 ”租”,应该说是一种重大进步,终于从《南京条约》中的强制性割让退回来了。毕竟出租的土地 ... 在中国,租期一到可以还回来。但是也有个大问题,清 ... 的政治不透明,清 ... 的用意以及和外国人谈判的外交交涉,大家都不知道。因此1897年到1898年的谈判过程中,南方、特别是北方,严复的《国闻报》一直在批判这件事,煽动德国人很坏,清 ... 很软弱,这不就把民族主义激活了吗?我个人认为,1898年春天,清 ... 签订的这三份协议是中国开放的巨大进步,解决了土地的合理利用,解决了外国对中国投资的担心,应该说是很好的事情。 但是知识分子就不同意了,谭嗣同、严复、梁启超、康有为都认为这是一件亡国的事情。梁启超讲,要做好亡后之作,谭嗣同讲,中国都亡了,我们怎么办。因此,1898年春天才开始推动了政治变革,在整个变革过程中,慈禧太后、光绪皇帝都还很得沉住气,因为他们不在第一线主持,在第一线主持的是恭亲王。从1860年开始,恭亲王就断断续续地主持朝政,1884年中法战争后休息了十年,但是总体来讲,在甲午战争后,恭亲王对清 ... 稳定性的掌控力度是不必怀疑的。因此,恭亲王在的时候,知识分子的不满和情绪化并没有掀起风浪,但是历史的巧合发生了,在这个关节点上,恭亲王死了,这件事情就发生了很不一样的变化。
本文标签:中国近代史戊戌变法慈禧历史清朝马关条约洋务运动光绪帝和硕恭亲王清朝历史八国联军启蒙运动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