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中国古典文学大家,新诗先驱者俞平伯,以研究《红楼梦》嗜名于世。三四十年代,俞平伯虽是大学国文系教授,但与佛教界人士多有往来,经常参加北平居士林活动。俞平伯晚年仍对佛经颇有兴趣,在七十、八十年代十几年间,常与叶圣陶信件往来,有时几天一封,有时一天几封,其中有几段时间,双方还就佛经和佛经若干问题讨论,抒发自己的佛学认识理念。
中国古典文学大家,新诗先驱者俞平伯,以研究《红楼梦》嗜名于世。他的著作富有文彩,兼得哲理,不少乃受益于佛经。 俞平伯是晚清国家级学者俞樾曾孙,俞樾八十岁得之,大为欢喜,将他乳名取为“僧宝”。俞平伯四岁时,俞樾就就决定让他开卷读书,同时就送进苏州塔倪巷宝积寺做个挂名小僧人,以求菩萨保佑,长命富贵。这也是江南的民间习俗。但因此在幼年时而往寺院游玩和观赏宗教仪式,从此与佛教结下了因缘。他在1932年9月写的《戒坛琐记》回忆此情此事,“对于菩萨、天王有一种亲切兼敬畏之感,甚至于眼里梦里都被这些偶像所缠扰,至今未已,这个童年的印象,留下一种对于寺庙的期待。”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与叶圣陶信谈及童年与佛时,又说:“对寺院、佛像之爱好固有此童年有关,可能也还有别的因缘。” 别的因缘是什么呢? 俞伯平没有细说,可能就是一小说,二佛经。 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因苏州地区混乱,俞乎伯随家迁居上海,开始接触除在私塾所读外的其它闲书。其中夹杂有宗教神话的章回。他后来说:“那时我心目中的好书,是《西游》、《三国》、《荡寇志》之类,《红楼梦》算不得什么的。” 但影响更多也更大的是佛经。 俞伯平后来在”76年6月与叶圣陶谈及读《维摩诘经》佳处时,顺势说:“弟幼年买过《楞严经》、 《坛经》、《起信论》,看得似乎有些懂的是《坛经》,他两种看看就放手。 《心经》、 《金刚经》听人读, 《心经》现在还背得出几句。至于《维摩诘经》、 《圆觉经》从未寓目。” 众所周知,二十世纪初在北京的俞平伯就研究《红楼梦》,也讲述古典诗词,其实他也用心应用佛经读佛经,用佛经说《红楼梦》的“色”和“空”,所谓有说“昔人云《法华经》是譬喻因缘, 《红楼梦》殆亦然也。” 有些佛经家里没有,一时购置困难,就向师友借阅。1925年在燕京大学任教时,请刘半农介绍《敦煌发见之佛经俗文》,以备讲课,在阅读《大盘涅盘经》后,又赴苦雨斋向周作人借《维摩诘经》、 《大立严经》。 俞平伯因于佛学研究有造诣,在他于燕京大学时,就在北京地区宗教界颇有知名度,人们多有前来请他为寺院题字写诗的,有1925年写的《西关砖嗒嗒砖歌》和1928年写的《西关砖塔藏宝箧印陀罗尼经歌》等长诗,写五代钱仿在杭州的建造的雷峰塔,其中所用佛家语言,随手捡来,浑然天成,足见他的佛学之深,现录后首长侍前阙: 如是我闻薄伽梵,无垢宅宇初应现。 前路逾陟丰财园,有塔崩催荆棘里。 榛草瓦砾是充遍,于是忽出善哉声。 尔时世尊往塔所,脱身上衣覆其上。 泫然垂泪已微笑,十方诸佛同瞻睹。 何缘现大瑞光相,法音布宣明朗明。 心印法要宅于斯,以为神力加持故。 天龙八部人司队,各怀希奇未曾闻。 七宝塔乃现土聚,金刚手起白世尊。 如来藏身恒不灭,众生业果自沉沦 后世未法多逼迫,不求三宝植善根。 我今缘此长雪涕,被诸如来亦如是。 若问于塔奉法要,获受福扯宜多少? 譬如胡麻子俱胝,此宝箧印陀罗尼。 具有殊胜威神力,金刚乎爱受密旨。 世尊为说心咒已,即有七宝牢堵波。 松土聚间自涌起,高广微妙庄严饰。 放大光明无所极,受乐安隐阎浮提。 诸佛人无大欢喜。 三四十年代,俞平伯虽是大学国文系教授,但与佛教界人士多有往来,经常参加北平居士林活动。1947年7月,还应邀向信徒和社会作了《今世如何需要佛法》的讲演。认为“科学与宗教并不曾冲突,科学的终点即是宗教的始点,所以须要把唯物与唯心配合起来,得到谐和,方是近代文明的开始。”还说, “在中国的古书上,平等两个字根本没有。这话最初发现于佛经。佛主张一切平等,不但人与人平等,众生与佛亦平等。”他又说,用孔子可以弥补西方文明,但用孔子的力量来救世,却是不够的。但孔子价值可等于宗教,但缺乏宗教核心。只有佛法所说才是最圆满的境界。 俞平伯晚年仍对佛经颇有兴趣,在七十、八十年代十几年间,常与叶圣陶信件往来,有时几天一封,有时一天几封,其中有几段时间,双方还就佛经和佛经若干问题讨论,抒发自己的佛学认识理念。 他们谈得很多的有禅宗和其它佛教各宗。1976年3月,俞平伯有信就儿时与寺院、佛像印象谈及自己时, “其向望大半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所知极陋,岂有‘妙语’只从《起信论》人门。近于病榻翻阅《坛经》,对禅宗兴趣较净土为多,二宗教必有矛盾处。其它各宗之间亦然,佛教本身即包罗万象。”又称“佛陀在众生心内(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而不在其外或其上。或难遽言其超绝恒蹊,即斯一点已向迥与世间一切教义不同。其次,万法从因缘生,世间只有因缘,此外更无实体。因之,一切言文诠表皆只是譬喻。不仅七卷《法华经》然也(语见《坛经》)。内典浩瀚,而禅宗不立文字,非同亦非异也。” 俞平伯从《坛经》说到惠能,1976年11月还写了一首《感禅宗六祖事》: 金轮女帝当阳日, 一衲南天旨弗遵。 谁谓空门忘节操, 花开五叶道弥尊。 他把这首诗写与叶圣陶,有跋称:“偶见旧文不能无感,漫咏一诗,讵意北秀南能之胜劣于千载之后也。”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