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复次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昼夜相续。求生彼刹。发菩提心。持诸禁戒。坚守不犯。饶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与之。令得安乐。忆念西方阿弥陀佛。及彼国土。是人命终。如佛色相种种庄严。生宝刹中。速得闻法。永不退转。‘善男子、善女人’,此中‘善’字是关键字眼。西方世界纯系诸上善人 ... 一处。善的标准即观无量寿经所说的三福。佛说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因此三福是我们修学的大根大本。三福第一条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 ... ,修十善业’。能做到即是善男子、善女人。比此标准再高一等的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最圆满的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在日常生活中,处世待人接物,皆不出这十一句的教学。闻此经典,完全接受,尽形寿决遵守经典的教训。读经即是接受佛的教训。以密法说,读经即是接受佛的灌顶。黄念祖老居士是密宗金刚上师,解释灌顶二字,明白易懂。他说:‘灌’是慈悲加持,‘顶’是至高无上的佛法,将至高无上的佛法传授与你谓之‘灌顶’。无量寿经是一切诸佛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经,若恭恭敬敬念一遍,不但是阿弥陀佛给我们灌顶一次,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也给我们灌顶一次。如此殊胜之事,若常常读诵,不知不觉即受诸佛加持,这就是感应。书写目的在于流通,从前印刷术未发明,佛劝人书写。现在如有书法写得好的,亦可以书写经典传之于后世。今天印刷进步,易于大量流通,自不限于书写。同修中如有外语好的,也可以翻译成外文流布于世界,广度有情,使每人都知道有一个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都能遵照佛的教训修学,我们的世界必然祥和。现在世界混乱,人人身心不安,无所适从。众生已迷失了自性,迷失了生活环境,产生许多错误的想法、看法、作法,招来苦难。救护之法,唯有弘扬大乘,大乘经中对现代人生活意识形态有助益的,以这部无量寿经最为适合,而且很容易被人接受。我们大概是由一九八四年开始讲这部经,未料到效果极佳。一般同修一接触就生欢喜心,因其内容切合实际。此经已印送了三百万本,弘扬之广泛以此经为最。供养与布施意义相同,对上以虔诚恭敬称供养,对下称布施。现在佛叫我们要以对长辈、对父母、对师长、对佛菩萨的恭敬之心供养一切众生,这完全是普贤行,广修供养。普贤菩萨的心是清净平等心,看一切众生都是佛。儒家所讲是礼,‘礼者,自卑而尊人’,说得简单,不如佛法彻底,而其意义与普贤行愿非常接近。供养有法供养与财供养,二者相较,以法供养最。行愿品说了七个例子,第一、如说修行供养。照经中教训一一做到,不但供养阿弥陀佛,同时也供养一切诸佛菩萨罗汉,以及十方世界六道众生,全部供养到了,一修一切修。第二、利益众生供养,此条也是前一条开出来的,也不出第一条如说修行供养,至于其他‘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五种,都离不开第一条如说修行供养。华严经说得太繁,不知从何下手。此经是华严的纲要,依此经修行,华严所有的法门都修到了,此乃本经无比殊胜之处。我们自己先要自行,自己能作到就是身教,可作示范。心想佛时即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随心转。常想佛不知不觉中相貌会变得圆满。佛的身是‘清虚之身,无极之体’,我们常想佛,日久亦变成相似的清虚之体,百病不生。‘昼夜相续,求生彼刹’。表示信心清净,不顾一切阻碍,勇猛精进。同时必须发菩提心,对人对事对物要真诚,真诚到了极处就是菩提心。有人说:‘这年头若用真诚心待人,岂不处处要吃亏?’应知吃亏算得了什么,你还能活几年,若不肯吃亏,将永在轮回之中。对自己,遵从佛的教训,一心称念;对人,亦照佛的教训,应具何种心态与行为,统统照作,这些都在‘持诸禁戒’一句经文之中。所有禁戒都包括在本经三十三品至三十七品。所以我劝大家早晚课念无量寿经。如时间不许可,早课念第六品四十八愿,念佛号,念得愈多愈好,晚课念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此五品是戒律。念第六品要发愿,把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变成自己的愿。三十三品至三十七品是阿弥陀佛处世待人的态度,学阿弥陀佛的行为,我们的行就同佛。个人所修,积功累德,全部回向众生,回向世界,希望所有一切苦难众生皆能离苦得乐,此即代众生苦供养。复次阿难。若有众生。欲生彼国。虽不能大精进禅定。尽持经戒。要当作善。所谓一不 ... 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恶口。七不两舌。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如是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志心归依。顶礼供养。是人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佛国土。今天下午洛杉矶有一位同修打 ... 问我,他说有人送他一套我讲的地藏经大意录音带。他问:‘法师晚年专讲净土,何以又讲地藏经?’我说,我讲的净土三经,观经三福第一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全部地藏经就是解释这两句话。三福是学佛的大根大本,若作不到,基础都没了。此段经文是指中辈往生者,‘虽不能大精进禅定,尽持经戒,要当作善’。此‘善’字即指‘十善’而言。第一不 ... 生,有用手 ... ,有用口 ... ,教人 ... ;起个 ... 的念头也是 ... ,应当绝对没有 ... 害众生之心意。第二是偷盗,最易犯,‘不予取’谓之‘盗’。向一个人 ... ,结罪较轻,将来只还他一个人。偷盗要还的,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假如盗了公共财物,则一方的纳税人都是债主,将来偿还起来就麻烦了,世人不知其严重性。佛在经中说,结罪最重的是盗用三宝物,必堕地狱。如作公务员,写私人信件,用公家信纸信封,亦算 ... 。又如逃税更是 ... 。永明延寿大师在出家前作小公务员,专管财税出纳,他用公款放生,亏空很多,被查出,罪应斩首。国王吩咐监斩官,若其心生畏惧,斩之;若不怕,带来见我。结果临刑面不改色,国王恕其无罪,并成全其出家之愿。如 ... 是为了造福社会,利益众生,并不妨事;若是图自己享受,则罪过无边。第三是不淫欲,无论在家出家,淫欲增长贪心邪念,对出世间法有一定的障碍。如作不到,夫妇之外,决不许可。此经文指中等往生者言,清净心有相当程度,故其标准颇高。淫欲不断,带业往生,属下三品。下面四种是口业,第一是不妄语,决不欺骗人。但须知佛制订戒律有其精神所在,不是死的,如有利于众生者,打妄语算是开戒。佛说一个故事,有一猎人追兔子,追到一个十字路口,兔子不见了。猎人向站在路口之人问兔之去向,此人故意错指另一条路。既救了兔子,也救了猎人,免其造 ... 业。打妄语若是为了利益众生者谓之‘开戒’,若是为了自己利益者谓之‘破戒’。‘绮语’是花言巧语,诱人造恶,如今日之歌舞、电影、电视、小说,引人作 ... 盗淫,罪过太大了。有影剧科同学向我说要改行,我很赞成。看看中外许多明星,很少有好结果者。‘恶口’是言语粗暴、 ... 。‘两舌’是挑拨是非,无意者是过失,有意者是罪。下面三种是意业,又谓三善根,反之即三毒。此三业为苦乐之根源。世人所贪的是五欲六尘。以财来说,命里有的,丢都丢不掉,命里没有的,想得也得不到。了凡四训的例子是好榜样,知命则乐天,遇到高明的命理家,算命一点也不会错,命运是前世修行的果报,荣辱穷通,一点不能勉强,人人明了因果则天下太平。虽然命有一定,而一生行为,加减乘除,都会有所改变。如能断恶修善,晚年会有福可享。依照这本无量寿经修行,所得的功德果报乃是最殊胜的。我刚学佛的时候,朱镜宙老居士送我一本了凡四训,我看了之后,颇受感动。我的个性与了凡相似,了凡的毛病我都有,他的福报我一点也没有。读了此书,知道命运可以改变。云南孔老先生用皇极数为了凡算命,说他寿元只有五十三岁,后来不验,活到七十几岁。我过去也曾算命,算命先生说我只能活到四十五岁。我很相信,因为我的三代─祖父、父亲、伯父都是四十五岁过世。我到四十五岁那年生了一场大病,自知时至,只好念佛等死,一个月之后,不药而愈。有一年蒋经国先生就任总统时,中国佛教会举办仁王护国法会,我讲仁王经,讲了二十天。在会期中遇到甘珠活佛,我们本来认识,也很熟。他把我叫到一边对我说:‘从前我们大家都在背后谈论你,说你很聪明,可惜缺寿福薄。但是这些年来,你讲经说法,功德很大,相貌也变了,不但寿长而且将来福报也很大。’我听了之后也有同感,我现在的福报是今生修的,依佛法修行,确有感应。‘不贪’,不但世法不贪,连佛法也不贪。有,不贪;没有,也不贪。最要紧的是清净心,一切物质环境乃是暂时受用,绝不是自己所有,死了一样也带不去。把这种事实真相搞清楚,心就安了。我们自己一心一意的念佛,同时也劝人念佛,即与诸佛菩萨同心同德,与十方一切诸佛同类共欢,还能不往生吗?第九是嗔恚,世人遇到不如意事,总会发脾气。平日所集的功德如树林,嗔恚一起,如同一把火,把功德林全烧光了。临命终时若发脾气,一生的功德全完了。真有智慧之人绝对不发脾气,必须修忍辱波罗密。能忍而后有定,能定而后发慧。六度中布施与持戒是修功德,忍辱是保持功德。福德不会烧掉,功德是戒定慧,容易烧掉。常发脾气又加嫉妒好胜,贡高我慢,而同时又修福,将来投生在阿修罗道,俟其福报享尽,必堕恶道。第十是愚痴,无智慧。世间聪明人,有辩才,能说会写,但是不能辨别真妄、是非、利害。此种人佛家称之为‘世智辩聪’。乡下老太婆什么都不懂,听到念佛法门就照作照行,乃是真智慧。世人往往对念佛法门怀疑,而且毁谤,自己得不到利益,又影响别人退心,罪过大了。以上三条不贪、不嗔、不痴,谓之‘三善根’,世间善法皆由此而生。修善先从此三善根修谓之从根本修。‘如是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如是’二字指上面修十善业。思惟也是念佛,有人问我,念经会不会影响念佛,我说不会。楞严经念佛圆通章上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读经是忆佛,念净土五经是念佛。西方三圣中观世音菩萨代表慈悲,大势至菩萨代表智慧。夏莲居老居士说,大势至菩萨是净宗初祖。他人未说过,这是夏老了不起的发现。楞严会上大势至菩萨尽虚空遍法界提倡一心念佛,专修专弘,他有大智慧,应尊为法界初祖。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先讲华严经,普贤菩萨在华严会上提倡念佛法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是娑婆世界净宗的初祖。佛教传到中国之后,东晋时代慧远大师提倡专修专弘净土法门,是中国的初祖。整个看起来,初祖共有三位。会用功的人,随时随处均在念佛,心中真有阿弥陀佛。永明大师说,‘有禅有净土’,‘无禅有净土’。心中有,往生有把握;有是一天到晚心中有佛一刻不忘。‘至心归依,顶礼供养’,从世间法回头,依靠阿弥陀佛,从出世间所有一切佛法回头专修无量寿经,专念‘阿弥陀佛’,专想‘阿弥陀佛’,专拜‘阿弥陀佛’,真诚恭敬,依教奉行。‘是人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佛国土’。人都贪生怕死,自己作不了主,平常不觉得。印光大师的佛堂挂一个大‘死’字,要天天想死,一旦佛来接引,心中明明白白,自然随之而去。求往生之心要真要切,临终若能心不颠倒,一定往生,此即中辈往生之纲领。若多事物。不能离家。不暇大修斋戒。一心清净。有空闲时。端正身心。绝欲去忧。慈心精进。不当嗔怒。嫉妒。不得贪餮悭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当孝顺。至诚忠信。当信佛经语深。当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亏失。思惟熟计。欲得度脱。昼夜常念。愿欲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国。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寿终皆得往生其国。行菩萨道。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当作佛。欲于何方佛国作佛。从心所愿。随其精进早晚。求道不休。会当得之。不失其所愿也。阿难。以此义利故。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无有等等无边世界。诸佛如来。皆共称赞无量寿佛所有功德。‘若多事物,不能离家,不暇大修斋戒,一心清净’。此节经文指下辈往生情况,平时无暇修持,俟有空闲时,端正身心,绝欲去忧。‘端正身心’表示对佛对法之恭敬。‘绝欲去忧’是持戒,如打佛七期间,放下身心,什么都不想,一心清净。其次是修行的步骤:慈心精进,不得嗔怒、嫉妒、贪吃吝啬;专修念佛法门,不得中途后悔狐疑;对父母要孝顺,以真诚心对佛、法、与老师;处世待人以忠信为本。以上所说虽属世间法,而是佛法的基础。佛经义理深奥,乃真实智慧;世有狂人,为了标榜自己的学识高明,说某经为伪造,或说经非佛说,放言高论,不知已造谤法之罪。我们学佛应以大藏经为依据,凡选入者均有可靠之来源,极为审慎。即使是佛教大德之著作,如其文字与佛教教义有违背者,一律不取。从前凡拟入藏之书,须经当代高僧大德审定后,报请皇帝批准,再行入藏。最早的大藏经是宋朝的碛沙藏,最后一部是乾隆的龙藏。但民国以后各版大藏经入藏的经典是否慎重选择,无可考。大藏经中有一部份经典,古人对它怀疑,查不出它的来历,惟其内容则符合佛的意思,此类经典则列为疑似类。有一次我问方东美先生:‘由印度传来的梵文原本经典甚多,译成汉文者并非全部,何以不将梵文原本保留,供后世参考?’方先生说:‘咱们中国人自尊心太强,翻译的文字,比原文还要真实优美,所以原文都不保存了。’现在中国人可悲,自信心失掉了,认为人家全是好的,自己都不行,所以中国人遭大难。学佛要立下一个坚固的志愿,决心离开六道轮回,轮回太苦了,太可怕了,唯一可靠有把握的办法就是念佛。平常事情多,无法放下,一年当中有放大假的时候,照经上说,昼夜常念阿弥陀佛,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认真精进,所有一切牵挂统统放下,一个月有一天也好,能够三天三夜不断,更有受用。心要清净,不求感应,见到相好不要告诉别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自己明白,增长信心就够了。‘行菩萨道,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此是第四类,说明十方世界诸菩萨众并非专修净土者,而系修其他一切大乘法门,只要他回向求生净土,亦可生到极乐世界,与专修净土之果报是平等的。‘皆得阿惟越致’是不退转,指七地以上菩萨的果位。诸菩萨在他方世界,自行化他,要达到阿惟越致,须经两大阿僧只劫,如发愿求生净土,则一生可以圆满。菩萨生到西方也都与阿弥陀佛身相无二无别,一生成佛,这是阿弥陀佛的本愿,无可疑者。我们应当仰信,即仰慕佛说,深信不疑。真正情况,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全明白,现在不要打妄想,老实念佛就好了。心清净到一定的程度,有时西方世界境界会现前,古今都有此说。作佛一定要有缘份,与一切众生广结善缘。待众生根机成熟,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此即谓之成佛。众生有感,佛即有应。今天我们迷失了自己,也迷失了生活环境。到达西方之后,六根能力蒙佛本愿威神加持,我们生生世世的事都知道,活动范围尽虚空遍法界,自不限于这个地球。那个地方众生机缘与自己的缘份成熟,就到那个地方示现种种不同身份去广度众生,从心所愿。菩萨求道不休,随其精进的程度,不论迟速,最后一定会得到无上菩提。十方菩萨唯一善根即是精进,大慈大悲作原动力,怜悯苦难众生,但是为了求度众生,先要成就自己。此种殊胜的利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皆共赞叹阿弥陀佛的功德,九法界众生咸蒙其益。我们也应当效法,与一切诸佛同愿同心,赞叹阿弥陀佛功德。如何赞叹?念佛就是赞叹,读诵无量寿经就是赞叹,随时随地介绍无量寿经,记得几句说几句,记得几段说几段,与诸佛之赞叹无二无别。 >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2.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3. 唐武宗灭佛之谜:唐武宗对佛教有什么刻骨仇恨?

    不过也曾经出现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灭佛影响最大,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唐武宗灭佛原因何在?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

  4. 大叔拿块「 ”木头”上节目,专家却很激动:佛教「 ”贡品”,至少百万

    自古中华多瑰宝,或许很多朋友会联想到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或是大唐金器,清代的玉器;当然,熟悉古董的朋友或许还会想到明代的「”木器”,这里要说的就是一种特殊的「”木头”。早在数年的某档鉴宝节目中,一位大叔就双手捧着块这样的「”木头”让专家鉴定,由于外貌显不出什么「”金贵”之处,也没经过任何雕琢,因此一出现就引起了诸多非议;但在场专家看到这块「”木头”后却显得很是激动,不仅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估价更是达

  5. 中国人信奉儒释道,为何史上还有那么多「 ”灭佛”事件?佛得罪了谁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宗教,其历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从汉代开始,佛教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并一直经久不衰。由于,佛教的部分教义同封建皇帝的治

  6. 佛教兴盛的背后,说说明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历史

    在士大夫们的观点里,佛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教化的意义。本文将梳理明朝时期对于佛教的观点,探究佛教在明朝时期的位置。佛教的寺庙先来聊聊佛教,你知道多少?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最初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可是,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中国化了之后,佛教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的核心。当时,官员们是对佛教趋之若鹜,众多的士大夫信仰从西边传过来的佛教,工作的业余时间还会进行佛教的修行,可谓是佛教徒。

  7. 我们生活中很多流行用语其实都是源自佛教的用语

    1、「”世界”源于佛经,出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如今被广泛用之。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词则专指地球而

  8. 你读的佛经很多?看看鲁迅,你就自愧不如了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9. 丰子恺道出弘一法师出家真相:他只是到了「 ”人生三层楼”的第三层

    可是弘一法师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算是绝情,也算是虔诚,依然选择抛弃了心中享乐的灵魂,大彻大悟,人活世间不过是卧不过七尺,食不过三餐。人们难以看破弘一法师出家的原因,哪怕是他的妻子对这个原因同样是充满了未知。丰子恺说的或许才是最接近的答案。

  10. 西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鸠摩罗什、克孜尔石窟、信仰之变)

    鸟兽以花果为食,不经意间用种子装扮了世界一、鸠摩罗什南北朝时的真谛法师、唐代的玄奘法师、北朝的鸠摩罗什被称为佛经三大翻译家。

随机推荐

  1. 此人屠 ... 三千宋朝皇族,死后被人挖坟鞭尸,朱元璋:家族永世为娼

    明朝建立后,曾经是泉州市舶司提举,也是泉州最大的富豪蒲寿庚已经去世七十多年。

  2. 梦见火车票改签

    周公解梦梦见火车票改签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火车票改签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3. 成语典故_万马齐喑的历史典故万马齐喑的意思是什么

      【成语】万马齐喑  【注音】wàn mǎ qí yīn  【释义】喑:哑。千万匹马都沉寂无声,比喻人们都沉默,不说话,不发表意见,形容局面沉闷。  【用法】作谓语、定语  【结构】主谓式  【年代】古代  【英文】ten thousand horses standi...

  4. 舍 身 饲 虎

    他早巳下定决心舍身供养,为了实现自己的心愿,小王子干脆找来一截尖锐的木头,往自己身上猛戳,使鲜血汩汩流淌而出。饿虎喝足了血,又继续吃王子的肉体。饿虎吃完小王子的肉身,一不小心竟从悬崖上跌下,晕了过去。其实,舍身饲虎的摩诃萨青王子,死后投身到兜率天上。摩诃萨青王子即刻离开天界,立在空中,向父母亲百般规劝和训谕。

  5. 梦见别人生孩子孩子死了

    周公解梦梦见别人生孩子孩子死了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别人生孩子孩子死了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6. 梦见皱果蛇莓 蛇莓果

    周公解梦梦见皱果蛇莓 蛇莓果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皱果蛇莓 蛇莓果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7. 凤彩鸾章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fèngcǎiluánzhāng【解释】形容诗文的文采华丽。【出处】南朝·梁·沈约《谢齐竟陵王示永明乐歌启》:“凤彩鸾章,霞鲜锦缛。”【例子】无【相关】百度“凤彩鸾章”

  8. 梦见戴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预兆

    我们经常会做梦梦见戴孝,那么梦到戴孝是什么意思?请看下面由,从现代周公解梦,原版周公解梦,心理学解梦,占卜式解梦等多个角度对梦见戴孝是什么预兆进行详细解说吧。梦见戴孝是什么意思梦见戴孝,暗示你还在怀念过去的人和事。生意人梦见自己戴孝,预示着你不久将会谈成一笔大生意,收入方面有明显的增加。孕妇梦见戴孝,会生男孩子,宝宝会很健康成长。《周公解梦》梦见戴孝的占卜式解梦梦见戴孝的梦见戴孝是什么预兆?

  9. ... 的岁月共有几对cp?剧情初显尴尬

    《...的岁月》剧集播出接近一半,目前网上给出的评价还是好评居多,不过也有观众认为在剧情方面还是有不少硬伤,感觉没能把前几集硬朗的风格继续延续下去。《...的岁月》正在热播,作为反映我国“两弹一星”历史的题材,开播之初的确备受观众期待,但是国产剧毕竟是国产剧,即便是披上“献礼剧”外衣,也难逃中庸之道。爱情是崇高的,需要导演和演员抱着敬畏之心去创作和演绎,这一点《...的岁月》太敷衍。

  10. 中国历代官职解释

    官名。东汉时于东观置校书郎中。后魏置校书郎,属秘书省。掌校勘书籍,订正讹误。除两晋、南朝外,历代均沿置。元代校书郎掌监定书画。明清废。盐官官名。西汉武帝时,为了专卖盐铁,在河东安邑县(今山西夏县),勃海章武县(今河北黄骅西南),蜀郡临邛县(今四川邛崃),南海番禺县(今属...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