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清人在彭①,驷介旁旁②。清人在消,驷介麃麃⑤。清人在轴,驷介陶陶⑦。清邑军队驻消地,威武驷马铠甲披。诗共三章,写的都是高克的军队在黄河边驻守时的种种表现。这首诗表面上是在讽刺高克统帅的军队,消极怠工,而最终讽刺的却是郑文公的昏庸。喜欢诗经、喜欢美文的朋友,请点击右上角查看官方账号进行关注哦!
【原文】
清人在彭①,驷介旁旁②。二矛重英③,河上乎翱翔④。
清人在消,驷介麃麃⑤。二矛重乔⑥,河上乎逍遥。
清人在轴,驷介陶陶⑦。左旋右抽⑧,中军作好⑨。
【注释】
①清人:清邑之人,此处指郑国大臣高克带领的士兵。清:郑国之邑,在今河南省中牟县西。彭:郑国地名,与下文的“消”“轴”都是地名,在黄河边上。
②驷介:四匹披甲的马所驾的战车。旁旁:马强壮有力貌。
③二矛:酋矛、夷矛。重英:矛柄上有两重画饰,或以为以朱羽为矛饰,二矛树车上,遥遥相对,重叠相见。英:矛上的羽饰。
④翱翔:闲散无事貌,与下文“逍遥”同。
⑤麃麃(biāo):英勇威武貌。
⑥重乔:两矛上悬缀雉羽的勾。一说指两矛上用雉羽作的缨子。
⑦陶陶:驱驰貌。
⑧左旋右抽:左边的御者旋回车马,右边的勇士拔刀刺 ... 。形容作战时的气势。旋,转车。抽,拔刀。
⑨中军:主将的代称。春秋时期,行军作战分左、右、中或上、中、下三军,主将在中军指挥,后世遂以其称主将。此处指高克。
【译文】
清邑军队驻彭地,强壮驷马铠甲披。缨饰长矛插战车,河边闲游多肆意。
清邑军队驻消地,威武驷马铠甲披。羽饰长矛插战车,河边逍遥多娱恣。
清邑军队驻轴地,驱驰驷马铠甲披。士兵左转右抽刀,领军主将虚声势。
【品析】
这首诗描述的是郑国驻扎在清邑的将士军心涣散,整日闲逛游荡,是对清邑军队及其统帅高克的讽刺。
据《春秋·鲁闵公二年》记载:“冬,十有二月,狄入卫,郑弃其师。”《左传》云:“郑人恶高克,使帅师次于河上,久而弗召,师溃而归,高克奔陈。郑人为之赋《清人》。”从这些记载中可知,公元前660年,狄人侵入卫国,因为卫国在黄河以北,郑国在黄河以南,郑文公怕狄人会攻破卫国直驱郑国,而将他讨厌的高克派往黄河一带去戍守,防御敌人。时间久了,郑文公仍然没有将高克的军队召回,高克的军队也渐渐军心涣散,最终军队解散,高克也逃到陈国去了。
知道了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再来理解这首诗的深刻意义就比较容易了。那兵荒马乱的年代,硝烟四起,每一个诸侯国都要当心自己的领土不被他国占领。从诗中的描述可以看出,高克所带领的军队还是很有实力的,战马披甲,威风凛凛,只是士兵们都军心涣散,每天只是在黄河边闲来闲去,无所事事。身为统帅的高克,也不过是虚张声势,消磨时光而已。
诗共三章,写的都是高克的军队在黄河边驻守时的种种表现。表面上他们的军队是兵强马壮,马匹强壮,士兵威武,但实际上,他们只是每天闲散的在黄河边晒太阳。军中的战士也好,统帅也罢,都已经无心军营。
这首诗表面上是在讽刺高克统帅的军队,消极怠工,而最终讽刺的却是郑文公的昏庸。就像是良将没有遇上赏识他的伯乐,英才无用武之地,者可以看出郑文公在用人方面还是有欠缺的。
喜欢诗经、喜欢美文的朋友,请点击右上角查看官方账号进行关注哦!
或加微信号:shijingqinghua
【声明:著作权所有,侵权必究。欢迎您的分享与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