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戚继光,这位在冷兵器时代曾创造了“零伤亡”奇迹的灭倭战神,在当时有一外号叫“戚老虎”,但这是一只令倭寇闻之胆寒的“老虎”。“猪”一样的对手>那么,在战场上“未遭一劫”的戚家军是否遇到的是猪一样的对手呢?不过遗憾的是,那伙倭寇已离开浙江,无缘遇到戚继光。这时,只见戚继光张弓搭箭,连发三矢,倭寇的三个小队长应声倒地。戚继光首先想到的是练兵。经戚继光训练过的新兵确实战斗力大增,其勇猛是在明军中少见的。
“猪”一样的对手
>那么,在战场上“未遭一劫”的戚家军是否遇到的是猪一样的对手呢?日本有个成语叫做“猪突猛进”,而倭寇还真像突奔的野猪,极为凶悍。公元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夏天,有53(一说72)个倭寇,居然能在浙、皖、苏三省,大明王朝的眼皮底下明目张胆地攻城略地。这伙倭寇从登岸到被歼灭历时近三个月,行程数千里,一不劫财,二不劫色,专爱攻城,据说被他们 ... 死砍伤的明朝士兵竟多达三千多人。 >区区不到百人的倭寇,若不是这伙人搞如此大规模的动静,惊动明朝大军的围捕,一般的地方拿他们还真是没有办法。这帮倭寇最终虽被消灭,可对于明朝来说,绝对是军事史上的一个耻辱。 >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两点:其一,倭寇之凶猛;其二,明军战斗力之低下。 >这53名倭寇之所以如此凶悍,是因为他们出身于日本浪人。所谓浪人,就是失去土地的日本武士,他们从小就接受严格的武术和体能训练,其职业就是“ ... 人,劫财,强盗”。嘉靖年间正值日本的战国时期,几十个大名互相厮 ... ,而武士就是他们的战争工具、 ... 人工具。此外,这些武士还拥有一种战争神器:倭刀。 >倭刀为近身战斗而设计,尤以致命的利刃闻名。说起倭刀的技术,还是起源于中国。唐代时期,日本的遣唐使把唐刀的锻造技术带回了日本。当时,中国的唐刀已是天下闻名,日本在此基础上又加以改进,使刀身呈现出一定的弧度,更有利于劈 ... 。倭刀对于日本武士来说,那真是比命都珍贵。1945年日本战败后,日军中有武士背景的军官曾向中国方面申请带回他们的宝刀,若不允许,就切腹自尽,得到中方的回复:切腹自便,把刀留下。这样,战后有许多倭刀便留在了中国,使得其后许多日本人千里迢迢带着大把的钞票跑到中国来买刀。 >《抗倭图卷》局部,明仇英绘,描绘了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浙江沿海军民抗击倭寇侵扰的历史画卷。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经历过嘉靖倭患的明代著名画家仇英,绘有一幅《倭寇图卷》,是学术界公认的描绘倭寇形象最权威的图画。画面上,倭寇头发剃成半月形,上身穿着单衣,下身 ... 仅穿兜裆布,光脚,手持长枪、弓矢和日本刀。而与几近光 ... 的倭寇形成强烈视觉反差的是,画卷上的明军士兵全部盔甲鲜明,阵容严整。 >不过,明军的光鲜只在表面,到了明中叶,因不堪忍受田产被占和军饷被扣,军户大量逃亡,明代的军事单位卫所已形同虚设。嘉靖年间,明初驻军高达30万的海防前线,辽东、山东、浙江、福建、广东等地50多个卫所,都只剩下30%的兵员,有的“一卫不满千余,一所不满百余”。与卫所的荒芜比起来,更加致命的是将领和士兵惊人的低素质,世袭将领不会骑马,弄不清旗帜;士兵则是毫无战斗力可言,年轻力壮的逃走了,剩下的都是一批羸弱之辈。另外有的明军部队纪律极差,经常干些偷鸡摸狗的勾当。民间有“贼过如梳,兵过如篦”的讽刺性说法。倭寇看准这一点,将抢来的金银、首饰甚至妇女等遗弃在战场上,作为诱饵。当前来进剿的明军中计而互相争夺、乱作一团时,就注定要成为倭寇的手下败将了。 >所以,在战场上屡见这滑稽一幕:光着 ... 的倭寇挥舞着倭刀追着一群盔甲鲜明,但一触即溃、面如土色的明军在砍 ... 。队伍不好带
>公元1528年11月12日,在山东济宁有一个叫鲁桥的小镇,一连下了好几天的雨。这一天的半夜时分,随着一声男孩响亮的啼哭声,雨突然停了,天也亮了。这个刚出生男孩的父亲在高兴之余,一抬头,只见窗外满天的彩霞,屋子里也满是五彩的华光。他抱着手里的孩子,看到此情此景,不禁激动地说:“这孩子就叫戚继光吧!” >在戚家良好家风的熏陶下,戚继光从小就培养了正直的人品和远大的理想。戚继光18岁那年,就曾写下“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诗句。22岁那年参加武举会试时写的《答俺答策》曾作为内参在兵部内广为传阅而在京城小有名气。 >随着东南沿海的倭患日益严峻,正当前面我们提到的那53个倭寇在浙皖苏三省搞大规模自助游的时候,戚继光被调至浙江的抗倭前线。不过遗憾的是,那伙倭寇已离开浙江,无缘遇到戚继光。虽说此前已在山东练过兵,但在实战中戚继光还从未与倭寇真正交过手。那么,戚继光抗倭的初次体验如何呢? 戚继光像 >公元1555年8月,刚升任宁绍台参将的戚继光终于迎来了对倭寇的第一战。有八百倭寇直奔其驻地龙山所,而戚的手下,此时有四千人。虽说有着人数上的优势,戚继光仍不敢大意,在仔细查看地形,设好迎战、埋伏和接应等人马后,拎枪拈弓,开始准备厮 ... 。 >果然,在前锋的诱导下,八百倭寇钻进了戚继光精心设下的埋伏圈。从常理来讲,四千对八百,又诱敌成功,这场仗的胜负已经没有悬念了。但戚继光还没等笑出声,忽然发现他的埋伏圈居然被倭寇冲出了一道口子,他急忙下令,赶快追击。可追着追着,突然双方互换了位置,倭寇调转了头 ... 了回来,明军反成了被追的一方。 >原来,以往明军对付倭寇,就是装装样子,见着倭寇假装比划两下就赶紧跑。倭寇明知你前面有埋伏,但他们不怕你的埋伏。明军遇见倭寇就跑已经是久已养成的习惯。不过,这次倭寇有点失算,因为他遇到的是戚继光。 >见此情景,戚继光也来不及生气了,他找到一块高地,只见倭寇的那几百人正成三路形成“川”字阵型追 ... 明军,三队的小队长尤其凶悍,带领队伍把明军队形冲得七零八落。这时,只见戚继光张弓搭箭,连发三矢,倭寇的三个小队长应声倒地。贼首一倒,倭寇的川字形队伍立刻陷于混乱,于是倭寇又开始逃跑。可没一会儿,明军又被一些倭寇倒追回来,戚继光再次射落倭首,如此这般,经历几个来回,倭寇才最终退去。 虽然以前也有耳闻,但战场上倭寇和明军的战斗力之悬殊还是超出了戚继光的想象。靠这样的军队能打败倭寇那简直是天方夜谭。怎么办?戚继光首先想到的是练兵。他拟定了一个练兵计划,得到浙江巡抚胡宗宪的支持,胡拨给他三千绍兴籍新兵供其训练。 经戚继光训练过的新兵确实战斗力大增,其勇猛是在明军中少见的。在浙西与倭寇作战中三战三捷,战果还算辉煌。但这支军队可不是戚家军,远不能让戚继光满意。因为他发现,这帮绍兴兵经常会耍点小聪明,比如会在战前跟将领谈条件,谈不拢居然还会消极怠工。有的士兵为了领赏,居然会 ... 一些平民或伤兵,然后用人头来冒功领赏。 人聪明一点不是坏事,但这伙士兵却把聪明用错了地方,这样的队伍可真是不好带。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