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专家点评]南宋吴琚急足帖初学书法不外临摹名家名帖,并以形似逼真为准绳。但历史上也确有一些书家对其所学对象的书法能做到形、神兼似,宋代吴琚学米芾便是一个例子。吴琚后历知鄂州、庆元府、镇安军,位至少师,判建康府兼留守,曾出使金国,以信见称。卒谥忠惠,世称吴七郡王、汴王。另如清代鉴赏家曹溶误定吴琚的《杂书十帖》为米书。按吴琚另有《寿父帖》,收信人为“寿父判寺寺簿贤弟”,当亦此人。
[专家点评] 南宋吴琚 急足帖
初学书法不外临摹名家名帖,并以形似逼真为准绳。虽曰临摹,但学像已属不易,遑论神似。但历史上也确有一些书家对其所学对象的书法能做到形、神兼似,宋代吴琚学米芾便是一个例子。
吴琚字居父,号云壑,开封(今属河南)人,约生于南宋绍兴间,卒于庆元间。父吴益为宋高宗吴皇后弟,母为秦桧长孙女。吴皇后善书法,喜临《兰亭》,能仿高宗书法。高宗尝书《六经》赐国子监刊石,有倦意时,即命吴皇后续书,“人莫能辨”如此看来吴琚书法能乱真也是有渊源的了。吴益师其妹,有书名。
吴琚少年时从陈传良问学,乾道九年(1173)特授添差临安府通判,历尚书郎,以部使者总淮东军饷,淳熙十五年知襄阳府。绍熙中至少傅。孝宗崩,光宗以疾不能执丧事,吴琚劝太皇太后不要垂簾而立宁宗。吴琚后历知鄂州、庆元府、镇安军,位至少师,判建康府兼留守,曾出使金国,以信见称。卒谥忠惠,世称吴七郡王、汴王。
吴琚的书法如果不看署名或印章,是很难与米芾书法分辨的。清安岐《墨缘汇观》记其《寿父帖》云“初视之以为米书,见款始知为云壑得意书”。另如清代鉴赏家曹溶误定吴琚的《杂书十帖》为米书。虽然吴书极近老米,但究竟不是复印机,终与米书存在一些差别,比如吴琚书法有圆熟过之之嫌,终不及米芾的风樯阵马、沉着痛快、潇洒俊宕之气。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乙集《吴云壑》云“公无他嗜好,居近城,与东楼平……,楼下设维摩榻,尤爱古梅,日临钟王帖以为课。非其所心交者,迹不至此”。贵戚悠哉优哉的生活使吴琚下意识地侧重于米芾书法中温润雅致的书风追求,这是非常自然的结果。应该说,米芾书法用笔中的八面出锋、神出鬼没的优点后人多不能及,但吴琚却是把握的很好,就个性方面来讲吴是欠缺的,甚至可以说是可悲的,但实际情况是吴琚不仅忆史留名,并有佳作传世,做到这一步并不是容易的事。喜欢米芾书法的人在欣赏吴琚书法时竟也体验到了老米的风采,这其实就是吴琚书法成功的重要一面。下面就是吴琚部分传世墨迹做些简单介绍。
急足帖 信札,文为:“急足回,收书,忻审岁晏 冱 寒,所履康胜。示及告命已领,至认介注,多感!已专人为寿,有怀并载前幅矣,兹得以略。琚上复。寿甫观使太尉贤弟。毡已附纳。”按吴琚另有《寿父帖》,收信人为“寿父判寺寺簿贤弟”,当亦此人。王文治跋此帖云:“董思翁云,学米书惟吴琚绝肖。黄华、樗寮,一枝半节,虽虎儿亦不似也。”现藏日本高岛氏。
点评:黟山人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