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乾云老居士往生记

乾云老居士往生记净业行人临命终时,究竟怎样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人认为要把念头安住在佛号上正念分明才能往生,也有人认为只要平时修行,信愿行三资粮具足,无论临命终时何种状况都能往生。孰是孰非,乾云老居士的往生,为我们作了很好的回答。乾云老居士,名叫梁忠云,女,1921年农历正月十四日生,于2010年5月24日晚上11点30分在同修助念声中,蒙佛接引安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享年90岁。我们将老居士往生事迹忠实记录下来,欲令见闻者欢喜感叹,发菩提心,皈依三宝,信愿念佛,同生西方极乐世界。也祝愿老居士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莲品增上,华开见佛悟无生。早日乘愿再来,普度众生。乾云老居士家住广西桂林市中山北路,退休前在当地百货公司地方产品门市部工作。老人退休后,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信佛,在本市祝圣寺皈依三宝,于2005年在本市栖霞寺受菩萨戒。老人成为三宝弟子后,持戒念佛,一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非常虔诚。每日在家礼佛、念佛,逢初一、十五吃斋。有时礼佛后起不来了,还要叫儿子把自己扶起来。二十多年未间断。恭敬供养三宝,护持佛法尽心尽力。老人年纪大身体不好,患有心脏病、糖尿病,体力差,行动不便,但每月初一、十五以及佛菩萨纪念日等,必要坐公交车到寺院护法和共修,不论天气好坏从不间断。有时生病了,坐不了公交车,就是打出租车也要去寺院。同修们都被她虔诚的心所感动!老人恭敬供养师父,有好吃的都想着师父,哪怕一个红薯都拿去供养师父,有同修笑她怎么拿一个红薯来供养师父?!老人说这是自己的一片心意。老人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家里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但老人捐钱建寺庙,布施却毫不吝啬,尽心尽力。还动员女儿和外孙出钱供养三宝,做功德。老人很慈悲,小到一个塑料袋、一包纸巾,都要带去寺院给师兄们用。若有师兄生病住院,她就和其他师兄一起出钱慰问。2010年4月18日,老人上楼时突感不适,当即坐下,不能讲话,直到往生再也没说过话。家人赶紧将老人送到医院,经检查诊断为大面积脑梗阻,右偏瘫,但头脑清楚,左手左脚能动,能听懂别人的话。躺在床上,师兄们劝她念佛,求佛接引早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她轻轻点头,拿佛像给她看,她左手单手行礼。老人住院治疗一个月后,未见根本好转,医师动员回家送终,也为同修助念创造了条件。老人回到家里的时候,鼻孔里插着一根胶管,作灌注流质食物之用,喉管因在医院抢救时上呼吸机被切开,回到家时切口处还装着塑料套口,呼吸时发出难听的声音,下身插着导尿管和尿袋。因为不知道老人什么时候走,医生和家人也不敢给老人拔掉这些管子,一直到老人往生。人生老苦、死苦之煎熬莫过于此啊!5月24日开始,我们排班为老人助念。主要以护理性助念为主,交待护工康大姐像平时一样照顾老人,该喂水时喂水,该喂食时喂食,该翻身时翻身,不让老人生烦恼。晚上分两班轮流,24小时不间断为老人助念。晚上11点半左右,看到老人呼吸急促,我用引磬在老人耳边轻敲一声,随即跟老人说:老居士,我跟您简单说一说往生净土的三资粮“信愿行”是什么意思。“信”就是相信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佛说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中说,西方有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真实不虚。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愿愿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愿不虚发。您是三宝弟子,信得坚定,应该没有问题。“愿”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您老人家今生吃了那么多苦,临命终时还这个样子,苦不堪言,您要赶紧放下子女和色身,祈求阿弥陀佛来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要再留恋这个世界啦!“行”就是念佛,念佛是成佛的因。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来接您!好!您现在就跟我们一起来念佛吧!“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这样,我们不紧不慢地随着引磬为老人助念着。大约过了三分钟时间,老人的呼吸变慢了,最后停止了,就这样插着管子安详地往生了!脸上没有任何痛苦的表情,就像睡着了一样。以至于老人往生后约十多分钟,我们打 ... 告诉老人的大儿子,老人已经往生了,老人的大儿子和他的同学上楼来看老人时,他同学说:“你妈妈没死啊!她只是睡着了。”老人的大儿子很不高兴的说:“我妈明明死了,你开什么玩笑?”因担心她儿子在场哭泣影响往生,我们上前劝他到楼下院子里去休息,并将相关注意事项告诉了老人的儿子和女儿,例如不能在老人旁边哭泣,不能动老人的身体,往生后还要助念12个小时以上才能擦洗换衣服等。老人的儿女都很配合,没有干扰助念。这都是阿弥陀佛威神加持的结果。我们为什么判断老居士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其依据有:第一,老人平时修行净土三资粮信愿行具足。阿弥陀佛了知九法界众生何时何地往生,佛的大慈悲愿力即时摄受接引众生往生,印坏文成,万修万人去。阿弥陀佛慈悲不舍任何一位信愿念佛的众生。大安法师在讲经说法及答疑时,曾多次指出:只要平时信愿行具足,临命终时无论何种状况,都决定蒙阿弥陀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源于对佛言祖语的深刻领悟,对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智慧胜解。第二,老人往生后,我们同修继续助念,到第二天上午8点多时,敲引磬的郭师兄忽然发现引磬放出两束光照在老人身体上,一束是白光,一束是金色的光,引磬敲得越响,光就越亮,光越亮,郭师兄就敲得越起劲,旁边的师兄就推她:你干吗敲那么大声?因为这光只有郭师兄一人看得见。当郭师兄将引磬交给另一个师兄时,郭师兄再看引磬已没有光束了。这个情景长达半小时之久。阿弥陀佛多么慈悲,放光现瑞,好给我们信心!我们在老人往生后连续助念了13个多小时,助念到下午一点多,老居士子女要求拨打120,医生到后才将插在老人身上的管子拔掉,给老人擦身换衣时,老人身体柔软。而此时距老人往生已有大约14个小时了。乾云老居士往生这件事,使我们深深的体会到,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具缚凡夫,只要信愿行具足,决定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乾云老居士从得病住院到最后往生,一个月中没有说一句话,有时清醒有时昏迷,谁能保证并判断她临命终时一念就在阿弥陀佛上?但她确实往生了。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印光大师评价:此乃千佛出世不易之铁案也。能信得及,许汝西方有分。善导大师亦说:“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大安法师亦多次开示:往生的条件乃是信愿持名。对阿弥陀佛为我们设立的底线往生保证要有决定信心,这样才能得到安心,得到安乐。如果坚执临终一定要念头在阿弥陀佛名号上才能往生,或云要有清净心才能往生,或云功夫成片才能往生,如果被这些观点所困扰,我们就难免忧虑、恐惧、不安,如是便偏离了净土法门安乐的特质,亦有违于阿弥陀佛“一切恐惧,为作大安”的悲愿。吾人当服膺永明大师“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的慈示(信愿念佛即为有净土),老实念佛,莫换题目。自知当往生,心生大欢喜。 > >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乾云老居士往生记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2.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3. 唐武宗灭佛之谜:唐武宗对佛教有什么刻骨仇恨?

    不过也曾经出现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灭佛影响最大,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唐武宗灭佛原因何在?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

  4. 大叔拿块「 ”木头”上节目,专家却很激动:佛教「 ”贡品”,至少百万

    自古中华多瑰宝,或许很多朋友会联想到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或是大唐金器,清代的玉器;当然,熟悉古董的朋友或许还会想到明代的「”木器”,这里要说的就是一种特殊的「”木头”。早在数年的某档鉴宝节目中,一位大叔就双手捧着块这样的「”木头”让专家鉴定,由于外貌显不出什么「”金贵”之处,也没经过任何雕琢,因此一出现就引起了诸多非议;但在场专家看到这块「”木头”后却显得很是激动,不仅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估价更是达

  5. 中国人信奉儒释道,为何史上还有那么多「 ”灭佛”事件?佛得罪了谁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宗教,其历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从汉代开始,佛教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并一直经久不衰。由于,佛教的部分教义同封建皇帝的治

  6. 佛教兴盛的背后,说说明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历史

    在士大夫们的观点里,佛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教化的意义。本文将梳理明朝时期对于佛教的观点,探究佛教在明朝时期的位置。佛教的寺庙先来聊聊佛教,你知道多少?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最初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可是,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中国化了之后,佛教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的核心。当时,官员们是对佛教趋之若鹜,众多的士大夫信仰从西边传过来的佛教,工作的业余时间还会进行佛教的修行,可谓是佛教徒。

  7. 我们生活中很多流行用语其实都是源自佛教的用语

    1、「”世界”源于佛经,出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如今被广泛用之。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词则专指地球而

  8. 你读的佛经很多?看看鲁迅,你就自愧不如了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9. 丰子恺道出弘一法师出家真相:他只是到了「 ”人生三层楼”的第三层

    可是弘一法师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算是绝情,也算是虔诚,依然选择抛弃了心中享乐的灵魂,大彻大悟,人活世间不过是卧不过七尺,食不过三餐。人们难以看破弘一法师出家的原因,哪怕是他的妻子对这个原因同样是充满了未知。丰子恺说的或许才是最接近的答案。

  10. 西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鸠摩罗什、克孜尔石窟、信仰之变)

    鸟兽以花果为食,不经意间用种子装扮了世界一、鸠摩罗什南北朝时的真谛法师、唐代的玄奘法师、北朝的鸠摩罗什被称为佛经三大翻译家。

随机推荐

  1. 水弹弹

    射水鱼尾尾跟妈妈练习射水弹弹已经很长时间了。于是他暗暗地将一口水含到嘴里,运足气对准鸭子的尾巴“砰——”的一颗水弹弹射过去。又一颗水弹弹射来,不偏不斜正射在他头上。尾尾一惊,立即将一颗水弹弹射出去,“砰——”的一下打在老猫的右眼上,老猫忙用没抓鱼竿的前爪去揉。尾尾又“砰——”的一声,猫的左眼也中了水弹!>鲤鱼妈妈得救了,小鲤鱼们围上来,夸赞尾尾射出的水弹是做好事的神弹弹。

  2. 无所措手是什么意思?

    【拼音】wúsuǒcuòshǒu【解释】形容没有办法,不知如何是好。同“无所错手足”。【出处】无【例子】无【相关】百度“无所措手”

  3. 念佛功德

    由于王子在佛塔中称念‘南无佛’的善根功德,命终后得以值遇九百万亿那由他佛,并在诸佛的教化下,常勤精进,证得甚深念佛三昧;亦因三昧力故,诸佛现前为其授记,从此以后,百万阿僧只劫不堕恶道,最终证得甚深首楞严定,即是财首菩萨。

  4. 大与小

    感知世界的大小,我们受自身条件的局限,受智慧有无的限制,同时我们也受到自身心理方面的影响。大与小是相通的,大中就有小,小中也有大。我们之所以把大与小机械地分开,正说明我们的思维不够通达,我们的内心有各种障碍,我们还缺少畅达的智慧。李渤听了之后,立即恍然大悟,豁然开朗。江州次史李渤被常见和常见的思维方式束缚住了,因而看不到大中有小,小中有大的道理,思维极不自由。

  5. 金玉良言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jīnyùliángyán【解释】比喻可贵而有价值的劝告。【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金玉之言,小生一一铭之肺腑。”【例子】老哥哥教导的话,句句是金玉良言。(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一回)【近义词】肺腑之言,至理名言【反义词】花言巧语,冷言冷语,恶言詈辞【相关】百度“金玉良言”

  6. 养成好习惯做一个有魅力的男人-感人的情话

    至少要爱一项体育运动,运动不仅是你健康的砝码,更是一种生活品位的表达,体育就是能彰显男人的魅力。没肌肉的那不像男人。还一心想网恋勾引美女,简直恶心到家了,这样的男人哪个女人会喜欢。

  7. 什么是井田制 它是怎样瓦解的?

    它的所有权是归商王或者周王的。领主占有最中间的一块田,称为“公田”,面积约占一井的九分之一。他们没有任何权利,只有给领主耕种井田和服杂役的义务。贵族们通过收取市场交易的税费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而井田制所交纳的税费相比之下就显得非常有限了。随着公元前594年,鲁国正式废除井田制,实行初税亩,承认私田合法,一律征税,新的生产关系和土地制度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8. 梦见买衬衣

    周公解梦梦见买衬衣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买衬衣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9. 为什么说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战略正确,战术错误?出海口被封锁

    在英国,当大多数人都主张裁军,将目标转向国家建设时,只有丘吉尔一直在议会中倡议反对裁军,并警告德国将撕毁《凡尔赛和约》。果不其然,1935年5月德国就与英国签订的《英德海军协定》,标志着德国一战后扩军的合法化。换句话说,《凡尔赛和约》成了一张废纸。当德国入侵波兰时,英、法等国随即向德国宣战,绥靖不下去的张伯伦邀请丘吉尔加入战时内阁。再次担任海军大臣的丘吉尔有信心战胜德国。

  10. 梦见住在修道院

    周公解梦梦见住在修道院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住在修道院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