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魏徵以直言敢谏闻名于后世,最著名的还是唐太宗...在「”三鉴”中,把魏征当作「”人鉴”来警示自己。据《贞观政要》记载,魏徵向...面陈谏议有五十余次,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烈,态度之坚定,在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都是绝无仅有的。历史上对魏征的褒扬大多停留在犯颜直谏的胆识上,其实他还有许多优秀的品质被掩盖了。比如:他的聪明、机敏。后世之人对魏征的了解,多数是他辅佐...共同创

魏徵以直言敢谏闻名于后世,最著名的还是唐太宗 ... 在「 ”三鉴”中,把魏征当作「 ”人鉴”来警示自己。 据《贞观政要》记载,魏徵向 ... 面陈谏议有五十余次,一生的谏诤多达「 ”数十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烈,态度之坚定,在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都是绝无仅有的。 历史上对魏征的褒扬大多停留在犯颜直谏的胆识上,其实他还有许多优秀的品质被掩盖了。比如:他的聪明、机敏。 后世之人对魏征的了解,多数是他辅佐 ... 共同创建「 ”贞观之治”大业,被后人称为「 ”一代名相”的事迹。对他在之前的经历不太了解,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魏征的官路历程 隋朝末年,魏徵在武阳郡丞元宝藏属下为官。之后,跟随元宝藏投靠了瓦岗李密,李密被王世充击败后,魏徵随李密又归降了李唐。在这期间,他孤身招降了李勣(徐懋功)。可惜,就在当年,李勣被窦建德击败。留在李勣军中的魏徵被俘虏,窦建德用魏徵为起居舍人。 直到两年后, ... 击败窦建德。魏徵得以再次入唐,太子李建成发现了魏徵的才干,拜为太子洗马,礼遇甚厚。他也尽心辅佐太子成功擒斩刘黑闼,平定山东。直到 ... 发动玄武门之变前,都是太子的心腹谋臣。 为何要介绍魏征之前的为官生涯呢?只想说明一点,在当时隋唐军阀混战时期,魏征能在众多势力中辗转为官,就体现了其机敏、聪明的品质。当然,在此之前的史书,并未介绍具体事件详情,以上只是推测,但下面要讲的事例,都是正史记载的,让我们来看看他到底多聪明。 一、玄武门之变后的巧妙应对 玄武门之变前,魏征是 ... 的核心人物,曾力劝李建成及早对 ... 动手,可是太子犹豫不决,始终未加以实施。在玄武门之变后, ... 捉拿到魏征第一句话,就质问他:你为何要离间我们兄弟的关系? 一般人看来,这么咄咄逼人的问题,是要兴师问罪。魏征是想要活命的,对于这个问题就不好回答了。想否认吧,这个是事实,谁都清楚。想解释吧,越解释越说不清。想认账更不行,那是把自己往火坑里送。仔细一想,你们兄弟关系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哪是别人能挑拨的,谁又能离间的了? ... 有此一问,只有一个目的,给自己开脱罪责。按照这个问题的逻辑,玄武门之变是自保的手段,而太子想要除掉自己,是受到小人的挑唆。 魏征一瞬间就想明白了 ... 此问的深意,不卑不亢,神情自若的回答:「 ”先太子如果早听我的,哪还有今天?” 在场的所有人都吓出了一身冷汗,心想魏征完了。因为魏征在原 ... 的影响力太大,他这一死,还指不定有多人人头落地,政局不知会产生多大的动荡。 ... 却如释重负。因为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秦王与太子的斗争没有是非,也无关道德品质,只是一个谁先下手的问题。因此,惊天血案轻描淡写就成了成王败寇的逻辑。 魏征的回答,也暗示了自己的态度:士为知己者死。这样的答案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 ... 听不出他的言外之意,他就只有死路一条。故太子对他有知遇之恩,替他去死也不是接受不了。 ... 的政治智慧没有让魏征失望,不仅没有 ... 他,还对他委以重任,当 ... 向他伸出橄榄枝时,魏征果断决定为这个明君竭尽全力。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魏征的聪明才智绝不一般,不仅成功保住了性命,还赚取了忠贞的名声,且能继续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可谓一举三得。 在之后发生的君臣奏対中,还有很多体现魏征聪明的闪光点,但最出彩的还是「 ”忠臣与良臣”的论辩。 二、愿做良臣不做忠臣 贞观初期,有人向太宗举报:魏征为人处世不拘小节,作为天子宠臣,这样影响非常不好。太宗找魏征核实,魏征却说:「 ”君臣应该同心同德,存公道而去私迹。如果老揪着小节不放,国家是兴是亡就很难说了”。太宗恍然大悟。 魏征趁机上奏:愿陛下成全我,让我做您的良臣,不要成为您的忠臣。太宗很是惊讶,问道:「 ”忠、良,有何区别?” 魏征说:「 ”忠臣只管提意见,不管皇帝能不能接受,结果触怒了皇帝,自己丢了性命,人君也背上恶名,不可取。正确的做法是,君主能成为纳谏的明君,自己成为有用的良臣。” 太宗很是赞同,便问他:「 ”怎样成为你说的明君?”魏征答:「 ”偏听则暗,兼听则明。” 本来一件问责于他的事情,让魏征三言两语转到了他为良臣,并顺便拍了皇帝一记马屁,让太宗心情大好,这机灵和聪明劲简直是骨子里带出来的。 结语 魏征也不傻,他敢常年与太宗「 ”作对”,把握了一个不变的原则就是:所有的建议和批评都出于公心,绝不夹杂私情。技巧和智慧则是:所有正确的决定,功劳都归于太宗皇帝。 他曾经当着众大臣的面,回答太宗的表扬:「 ”臣等畅所欲言,全由陛下引导,否则,臣又岂敢屡犯龙颜?”这马屁拍得,让每次 ... 恨他到牙根痒痒的时候,都无可奈何的一笑了之。 难怪魏征去世后,唐太宗会说出这样一番话:「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撒手人寰,朕失去了一面宝贵的镜子。” 参考资料: 《旧唐书·魏征传》 《旧唐书·太宗本纪》 《贞观政要》
本文标签:玄武门之变唐朝魏徵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