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然而当我们再深入到历史中去,会发现历史的真相根本不是如此,不管是杨广的下江南,还是后世康熙和乾隆的下江南,其本质都不是游山玩水,爱慕江南春色,这更是一场国家战略问题。既然如此,为何杨广下江南却导致亡国,又为何非要下江南不可?而康熙下江南却巩固了王朝的统治,这就是今天要说这个秘密。

晚唐诗人皮日休有一首非常著名的七律叫做《汴河怀古二首》,其诗曰: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皮日休这首诗说的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隋炀帝杨广,作为隋朝第二代君主,杨广在位14年间,其老老实实待在长安的日子合计都不到1年。其中修运河,建江都(现在扬州)行宫,数次下江南更是耗费大量国力物力,最终导致农民起义四起,大隋覆灭。 所以在通俗历史中,"江南"就成为了杨广的原罪,而杨广骄纵奢靡、行为放荡的昏君形象也深入人心。然而当我们再深入到历史中去,会发现历史的真相根本不是如此,不管是杨广的下江南,还是后世康熙和乾隆的下江南,其本质都不是游山玩水,爱慕江南春色,这更是一场国家战略问题。既然如此,为何杨广下江南却导致亡国,又为何非要下江南不可?而康熙下江南却巩固了王朝的统治,这就是今天要说这个秘密。 从中国历史格局来说,隋朝毫无疑问是一个伟大的王朝,除了创建对后世朝代影响巨大的三省六部制、开创科举 、建立监察制度以外,其最重要的功绩就是结束了中原王朝自东汉末年以来长达400年的分裂局面,成为一个承上启下的大一统王朝。即开皇九年(589)的隋灭(南朝)陈之战,而创造这项壮举的首要功臣,或者说主将,正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隋炀帝—杨广。 所谓「 ”攻城容易,受城难",早在南朝陈建立之前的南朝梁,江南地区就发生了东魏叛将候景发动的武装叛乱事件,史称侯景之乱(548年)。不同于普通的农民起义,带领军队起兵的侯景势如破竹,于次年攻破了梁朝都城建康(南京),后相继扶持萧正德、萧纲、萧栋三位傀儡皇帝,又在551年自立为帝,国号汉。可惜侯景最终为他人做嫁衣裳,不仅被南朝陈开国皇帝陈霸先夺取了胜利果实,建立南朝陈;当时的西魏也利用候景之乱吞并了大量南朝的土地,由此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南北势力平衡被打破。 所以由于候景之乱对江南社会经济造成的破坏,杨广灭南朝陈实际上并没有花费太大的力气,在双倍兵力的碾压性下,从公元588年10月份到次年2月份就已经完成了这个壮举。然而问题这就来了,此时的南北已近400年没有统一,人都已经换了几代了,再叫他们对一个北方的中原王朝有认同感,显然不切实际。 在这点上隋文帝杨坚显然是有意识的,所以这边江南刚刚一统,他就在南方推行文化专制政策,"使民无长幼悉诵之"(《五教》·苏威),用文化教育来消弭南方人的反抗意识。可时代隔阂毕竟太久太久了,短期的教育并不能消除江南士绅的反抗意识。所以仅仅南朝陈被灭的第二年,即开皇十年十一月,一场浩大的反隋叛乱就在旧陈全境爆发。 是月,婺州人汪文进、会稽人高智慧、苏州人沈玄等皆兵反,自称天子,署置百官。乐安蔡道人、饶州吴代华………交趾李春等皆自称大都督,攻陷州县……曰:更能使侬诵《五教》邪!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江南士绅对隋朝统治是非常反抗的,大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之势,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杨坚再次任命杨广为扬州总管,江南诸州,事无大小,皆由其决判。 最终叛乱是平了,但是怎么治理和管理与中原政权分割400年的江南,依旧成为了此时扬州总管杨广的最大问题,而事实同样证明简单粗暴的镇压以及短时间的文化专制教育,根本行不通。为此,杨广只剩下一个选择,那就是大肆收买江南士绅的人心。 首先杨广并不像一个高高在上的征服者驾临江南,不仅广泛收纳江南人士,更是让他们担任自己晋王府中的重要职位,比如河东柳、诸葛颖、虞世基和虞世南两兄弟等江南文人。对江南文人士绅原有的信仰和礼仪也加重保留。 杨广不仅在浙江台州下令亲建天台宗祖庭天台寺,还在此受戒,推崇江南士绅的三身佛,更是将之立为"国教"。这件事更是大举震惊了江南士绅,要知道天台宗是土生土长的江南佛教,在东南沿海一带享有盛誉,信众无数。而作为一个以北方关陇集团为中心的中原王朝,居然拜臣服地的宗教为国教,这种战略眼光,可谓千古一帝,无人可及。 有投入自然就有回报,杨广在江南笼络人心的政策大获成功,同时江南也成为了杨广 ... 兄夺位登上大典的后方基石。然而在后来的事上,杨广却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那就是误以为刚崛起的江南士绅能够帮自己稳固皇位。 仁寿四年(604年)杨广弑父,由于背负巨大的道德舆论,文帝朝的统治核心"关陇贵族"对杨广来说已经不足以信任,于是他开始改变中原王朝一直以来的"关陇本位"策略,开始大举提拔江南士绅。而这些进入大隋帝国高层的江南士绅同时也排挤原本处于统治核心的"关陇贵族",此消彼长,关陇贵族自然对杨广越来越看不顺眼。 除了权力方面的扶持以外,杨广开始快速推进自己的以南治北,同时以北制南的战略计划,其中最重要的举措就是打通"隋唐大运河",不管是兵力还是物资都可以迅速南北相同。随后又开始大力修建江都行宫,毕竟当时的扬州"控接三齐",为东南都会,制江都太守秩与京尹同,俨然已是第二个首都。其中还有一环就是修建东都洛阳,随着运河的开通,洛阳不仅可以因机而动,防范江南士绅的反叛,大军可以快速南下,东压江淮。 一切都准备妥当之后,最后一步自然就是巡幸江都: 大业元年,炀帝将幸江都,谴官往江南采木,造龙舟、凤舟……等数万艘,将士把万余,相接二百里…… 《隋书·炀帝纪》中的这段一直以来便被视作杨广爱好享乐、骄众奢侈、昏庸无道的最佳证据。但实际上《隋书》中对杨广三下江南的目的有着明确记载,是为了"巡身方俗,宣杨风化,威慑江南",这其中有杨广和给事郎蔡征的对话为证,是其加强对江南统治的重要政治手段。更直白一点,就是耀武扬威,这实际上跟后来"郑和下西洋"、"康熙帝南巡"、"乾隆下江南"的目的几近相同,都是为了边收拢人心,边进行威慑。 既然如此,那就剩下最后一个原因。为何隋炀帝杨广下江南就导致灭国,而康熙和乾隆下江南,目的都一样,却并没有导致亡国,反而更好的笼络了江南士绅,保证了国家富强呢? 实际上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杨广虽然解决了江南和中原王朝分离400年后所产生的割裂,同时也犯了一个致命错误,那就是舍弃了"关中本位政策"。在这里,我们不得而知杨广在弑父上位之后,是真的因为道德指责无可奈何才舍弃"关中本位政策",还是自己想当然的想以南治北,但是至少从魏晋以来,中原王朝就一直都是以"关中本位政策"来统治整个国家的。 这里举一个例子,杨广上位以后,修运河,三征高句丽,所征用的民兵皆为北方农民。大业年间普查户口的时候,北方极为严厉,南方却根本没有实行。此外江南百姓在税制和土地制上,也优于北方,这固然能够收买江南民心,却无疑失去了北方的民心。要知道朱元璋为了收拢北方士族的人心,直接发动"南北榜案",砍了大半个江南学子文士,这才稳定住了大明的文化分裂,杨广这么做无疑就是自己作死。 而康熙帝和乾隆帝虽然也下江南,政治目的跟杨广完全相同,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以北方八旗核心治理南方士绅的策略,只是多了对南方士绅的赏赐,并没有政策偏驳。 正所谓"成也江南,亡也江南",从杨广的身上我们或许真心觉得世上无完人。其对江南的控制策略,人心收买,包括建东都洛阳,江都,通大运河于长安形成一个三角环,这样的战略眼光真的前无古人了。可惜的是,至今为止我们都想不通杨广为何会放弃"关中本位政策",最终导致亡国,其中关陇贵族成为最大的反隋势力。 于是杨广为之后中原王朝统治江南做的一切贡献,全部都便宜给了李唐。
本文标签:杨广江南隋朝历史历史中国古代史关陇贵族中国历史隋朝东汉东周辽朝南宋商朝史记唐朝突厥历史书籍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