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慈禧在1898年9月21日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大肆逮捕维新派官员时,一共抓捕八人,他们分别是徐致靖、张荫桓、谭翤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

慈禧在1898年9月21日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大肆逮捕维新派官员时,一共抓捕八人,他们分别是徐致靖、张荫桓、谭翤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 但七天之后,即9月28日,被拉到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斩首示众的,只有后面的六人,被称为「 ”戊戌六君子”。 上面排第二位的张荫桓,曾于1897年代表中国赴伦敦参加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位六十年庆典,之后又去了法国、德国、俄国、美国,长期从事外交与洋务活动,得到列强的出面干预和挽救,暂时得以免死。在六君子被害的次日,9月29日,慈禧以「 ”张荫桓居心巧诈,行踪诡秘,趋炎附势,反复无常”等空洞无实的罪名,下令将他「 ”发往新疆,交该巡抚严加管束”。但一年之后,任性的慈禧先向列强宣战,发觉风大、风紧吃不消,又赶紧求和,然后把怨恨倾泄到对开战有异议的大臣身上,最先想起曾长期与列强打交道的张荫桓,恨得后槽牙发酸发痛,下令在戍所将之处死。张荫桓于1900年7月31日被 ... ,时年六十四岁。是继六君子之后为变法捐躯的又一人,也是参与变法的朝廷大员中的惟一殉难者。 所以,严格来说,慈禧处死变法者一共是七个人,张荫桓可称戊戌变法第七君子。 唯一侥幸逃过死难的,是徐致靖。 徐致靖其实是慈禧第一个下令要「 ”斩立决”的人。 徐致靖是江苏宜兴人,生于1844年,是光绪年间的进士,选庶吉士,历任翰林院编修、翰林院侍读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等职。礼部侍郎属于从二品,属于朝廷大员。 1897年德国侵占胶州湾,徐致靖以外患日迫,亟思变法图存。1898年上疏光绪皇帝明定国是,以一定心,而维时局。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张元济等人,全都是徐致靖向光绪帝推荐并主张破除资格录用的。 戊戌政变发生后,九门提督署到徐府抓人,扑了个空,急得不得了。 其实,当时徐致靖完全不知情,只是外出访友去了。回家听家人一说,不慌不忙,穿好朝服,庄严肃穆地到刑部投案请死,心如止水,气定神闲。 家里几个子侄知他此去必死,一方面通知其远在长沙的长子徐仁铸来京收尸,一方面准备好上等棺材,单等朝廷开刀问斩。 9月28日,朝廷要对变法人员行刑了。 徐致靖的次子徐仁镜吓傻了,喃喃自语,不能动弹。 侄儿徐仁录去路上迎接徐仁铸;另一个侄儿徐仁铨带人抬着棺材赶往菜市口。 菜市口里看热闹的人围了个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突然有人尖叫:「 ”差使来了,头一辆车一定是徐致靖!” 徐仁铨抬眼远眺,但听得几声炮响,顺治门洞里涌出了一支人马。 街上好事的市井之徒继续大喊道:「 ”差使来了!” 紧接着,又有人大喊:「 ”奇怪,怎么头一个斩犯不是徐致靖而是谭大人呢?” 果然,只见第一辆囚车上是谭嗣同,第二辆是杨深秀,第三辆是杨锐,第四辆是林旭,第五辆是刘光第,最后一辆是康广仁。 徐仁铨目睹六人依次倒在血泊中,看大刀王五收了谭嗣同的尸。围观的人群都散了,也没见伯父被绑出来,便吩咐下人把棺材抬了回来。 回到家,徐仁铨看见徐仁镜还瞪着眼呆立在门口,赶紧把他拉进家,告诉他今天没有事。 原来,徐致靖已经由「 ”斩立决”改为「 ”斩监候”。 徐致靖何以得此免死待遇呢? 曾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个难解的谜。 徐家「 ”一门三翰林”统统被革职了。徐仁铸到了北京后,上奏疏请求代父坐牢,未准。 徐致靖在狱中读书养性,并没有后悔自己卷入维新运动。 他对前去探监的侄婿言謇博说:「 ”我们主张变法改制,效法明治维新,可谓对症下药,虽然没有成功,但我相信,将来还要走此路,这是大势所趋,少数人阻挠不住的。” 徐致靖精通中医,在狱两年,常为犯人治病,救活了不少人。 八国联军进京,释放全部犯人,徐致靖不走,他说:「 ”我是大清国的犯官,判我绞监候,现在外国人开监放囚犯,我不能听他们的命令”。 最后是刑部尚书贵恒代奏 ... ,慈禧从西安发来赦旨,才出狱南下,在杭州姚园寺巷定居。 徐致靖出狱南下时,徐仁铸已患肺病去世。 时有人集一联: 不孝男徐仁铸,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显考; 昧死臣谭嗣同,末学新进,罔知忌讳,干冒宸严。 徐致靖何以能大难不死呢? 徐致靖外孙许姬传后来着《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披露了其中内幕: 徐致靖的父亲徐伟侯曾于1847年与李鸿章同时在考棚应考,当时李鸿章得了疟疾,文章未完成,浑身打摆子,拿不起笔,大叹 「 ”今科无望,完了”。徐伟侯恰好在隔壁,关切地问:「 ”你做了几篇?” 李鸿章说只誊清一篇,还有两篇是草稿,来不及修改就病倒了,无力完篇。徐伟侯非常仗义地说:「 ”给我,我代你整理抄写,递进去试试。”结果李鸿章一举中了进士。 可以说,徐、李两家渊源非同寻常。 故人之子落难,位极人臣的李鸿章不可能见死不救,他找荣禄帮忙:「 ”年侄徐子静,是个书呆子,好唱昆曲,并不懂新政,你给讲个人情。” 荣禄很多地方要仰仗李鸿章,就勉为其难,去找慈禧太后求情。 他一看到判罪名单,第一名就是徐致靖,「 ”斩立决”,下面是谭嗣同等六人。 荣禄转述了李鸿章的话,说「 ”徐致靖就是个书呆子,整天在家里唱昆曲,吹笛子,他并不懂新政,恐怕是上当受骗。”慈禧太后不信,荣禄又说:「 ”据奴才知道,徐致靖升了礼部右侍郎后,皇上没有召见。”太监奉命去查档,果然,光绪帝三个月内都没有召见过徐致靖,老妖婆这才辞色缓和下来,动笔把「 ”斩立决”改为「 ”斩监候”。 还有一个问题,光绪帝为什么三个月没有召见过徐致靖? 原来徐致靖「 ”耳朵重听”,光绪帝和他交谈费力,又怕走漏风声。 如此一来,徐致靖得以躲过一劫。 不过,徐致靖似乎并不高兴,在杭州,他改名为徐仅叟,意思是「 ”六君子”被害,自己刀下仅存的老叟。 徐致靖生命最后的几年,常常感时伤怀地说,我活得太久了,本应该与「 ”戊戌六君子”一同赴死才对。
本文标签:戊戌变法中国近代史李鸿章历史谭嗣同张荫桓慈禧光绪帝徐仁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思想史启蒙运动清朝历史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